<h1><b> 9月8日,星期六,初秋时节,天气睛朗,我们一家三口回新安老家看望父母,为82岁的岳母祝寿后,开车前往北冶乡甘泉村。大中午,按照老乡所指路线,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游览了这个古陶村,拍了些照片,因为光线强,也不满意。集成美篇,权当游记。</b></h1><h1><b> 文中引用一舸烟雨和刘孝敏老师的诗文,一并致谢!</b></h1> <h1><b> 甘泉村隶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村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传说在村北半坡,曾经有一泉眼,凛冽甘甜,穿村流淌,四季不断。</b></h1> <h3><h1><b> 甘泉村记</b></h1><h1><b> 作者:一舸烟雨</b></h1><h1><b> 新安是豫西一个古老的县邑,境内多山。</b></h1><h1><b> 有山就有沟,北冶镇的甘泉村,就藏在一条沟岔里。</b></h1><h1><b> 甘泉村,是古坩先人的栖居地,原名坩全村,“坩全”是这里历代陶瓷作坊敬奉的窑神。</b></h1></h3> <h3><h1><b> 依着山势,沟岔的蜿蜒、起伏、盘根错节,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在草木的点缀下,沟中人家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挤挤挨挨,零零星星,散落在沟岔里。</b></h1><h1><b> 沟岔两侧,是废弃的民居和瓷窑。</b></h1></h3> <h1><b> 两边的院落,是乡下常见的布局,背靠山崖的,会挖出两孔窑洞来。让我们惊奇、驻足、凝视、抚摸、感叹的是,村民用来砌墙垒院的,居然是那些废弃的陶砖瓷片。这些墙,古朴,真实,简直是一件凝固着过去时光的绝妙艺术品。墙上还未长出叶子的爬藤,墙头废弃的陶罐瓷瓶里长出的花草,墙里墙外一树树灿放的桃花,勾画摇曳着这个陶瓷古村的春日风情。</b></h1> <h3><h1><b> 山脚与山坡,寂寞着一座座古窑。在烧制陶瓷的同时,这些窑也百炼成钢,窑门、窑壁、窑口,被烧成了坚固的琉璃。你看不出这些窑的年龄,也许再过千百年,还是这个样子,它们以这种方式与时间抗衡。窑顶的穹形,从里面看,像一个教堂的圆顶,在外面看,如一座小小的金字塔,有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开在那里,清丽而明艳。</b></h1><h1><b> 梧桐树下,寂寞着一盘碾压瓷釉原料的石碾。</b></h1></h3> <h1><b> 沟里有条大路,用石头和砖块铺成,南北走向,蜿蜒上下,有绿绿的小草从石缝中钻出。路的两边,随手就能捡到一些瓷片。村长说,这是条豫晋古道呢。往北40里,就是黄河,河那边,就是山西。过去,一窑一窑的瓷器,就是从这条路一担一担、一车一车艰难地运出山沟,销往各地。</b></h1><h1><b> 忽然想起,儿时,那些走村串乡大声叫卖瓦盆瓦罐的,可否就有甘泉人?我家盛面腌菜用的陶盆瓷坛,可否就出自他们之手。</b></h1><h3><br></h3> <h3><h1><b> 沟中有个地方,小山一样堆积着废弃的陶瓷碎片,那是世世代代的窑工匠人从崖头上倾倒而成的,村民叫它瓷片山。</b></h1><h1><b>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辉煌背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b></h1></h3> <h1><b> 窑火彤红,青烟袅袅,人影幢幢,语笑喧阗,鼎盛时期,这里烧制陶瓷的场景怎样的红火?一团泥巴,一把窑火,往往就耗尽了陶瓷人的一生。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喜爱这门技艺?又有多少人是迫于生计,无奈把生命揉进泥土?多少苦辣酸甜的故事,最后化为窑顶的一缕轻烟? </b></h1> <h1><b> 窑火彤红,青烟袅袅,人影幢幢,语笑喧阗,鼎盛时期,这里烧制陶瓷的场景怎样的红火?一团泥巴,一把窑火,往往就耗尽了陶瓷人的一生。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喜爱这门技艺?又有多少人是迫于生计,无奈把生命揉进泥土?多少苦辣酸甜的故事,最后化为窑顶的一缕轻烟? </b></h1> <h3><h1><b> 周边的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汝州窑、禹州钧窑,又怎样呢?当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行业走到了尽头时,我儿时记忆中的陶瓷人恐怕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少有存世吧?大浪淘沙中,他们的后代又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b></h1><h1><b> 山的褶皱里,偏僻闭塞落后的甘泉村似乎被时代淡忘了,淡忘的结果,是歪打正着的成全浓缩着漫长陶瓷记忆的甘泉村,就这么在时光的封存中因祸得福幸存下来,幸存成一座陶瓷作坊博物馆。</b></h1></h3> <h3><h1><b> 前些年,村民搬出这些沟,到平坦开阔的地方居住。沟中老宅,再无可用之处。人去楼空,老村,像蜕皮后仍旧依附在树上的知了壳,静卧在这片沟壑,静卧在时光深处,静卧成一幅实物版的《清明上河图》,静卧成一段烟火深处遥远而陌生的故事。</b></h1><h1><b> 一段悠远的乡愁,也静卧在这里。 </b></h1></h3> <h1><b> 村中官道,石头、砖头铺就,恍如隔世。 这条不起眼的羊肠小道,穿村而过,古时称之为豫晋古道,这是河南道山西的必经之路,是古时候重要的商贸之路,洛阳地区的产物甘泉村的陶瓷等输送到山西高原,处在这样一个交通要塞,使得古时甘泉村陶瓷业发展如火如荼,村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素有小洛阳之称。</b></h1> <h1><b> 砖铺小道,幽静小巷</b></h1> <h1><b> 至今甘泉村,尚有明清以来的陶瓷窑上百孔。在甘泉村,随处可见的房屋墙体和院落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肌理----匣钵,宛如一幅粗犷质朴的装饰图案。</b></h1> <h1><b> 在甘泉村有一钟特殊的土质叫坩土,是北方地区制作陶瓷常用的原材料,而当地的坩土资源非常丰富,吸引了历代陶瓷艺人到此发展,后聚集成村落。</b></h1> <h1><b> 1958年以前,甘泉村工业活动主要以烧瓷业为主,并且繁荣昌盛,名噪一时。1958年时,响应“大炼钢铁”活动,甘泉的瓷业经济尤其是制碗业搞得轰轰烈烈,瓷业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93年左右。近二三十年以来,甘泉的瓷业发展遇到了障碍,逐渐衰落。</b></h1> <h1><b> 乡下人热情,我问古井在哪儿?老乡直接带我到井旁。两口井养育了多少代人,现在已经废弃。</b></h1> <h1><b> 继续向前,找到了这个幸存的陶瓷作坊。大中午,随意拍。</b></h1> <h1><b> 半成品,泥胎,还有成品</b></h1> <h1><b> 陶瓷作坊的产品,最畅销的豆芽罐</b></h1> <h1><b> 行走在老村,看着一间间破败的老房,一座座空无人烟的院落,心中感慨万千……</b></h1> <h1><b> 锦绣前程</b></h1> <h1><b> 村中随处可见石磨、石磙、农具、机具,依稀可见千年不变的岁月</b></h1> <h1><b> 农用三轮车,曾几何时,农户的标配。</b></h1> <h1><b> 精准扶贫,持续攻坚</b></h1> <h1><b> 老村还有老人居住,下午三点了,还没吃午饭。</b></h1> <h1><b> 骑摩托车的村民</b></h1> <h1><b> 村里鲜见年轻人</b></h1> <h1><b> 鸡犬相闻,仿佛世外桃源</b></h1> <h1><b>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b></h1> <h1><b> 为什么把鸡吊起来?</b></h1> <h1><b> 问老乡,原来是母鸡不好好fan蛋,吊起来,两个小时左右,就听话了,继续fan蛋。说话间老乡把母鸡放下来了。活了50多岁,第一次听说,惊奇。</b></h1> <h1><b> 俯拍一张,老乡干完活,洗手</b></h1> <h1><b> 沿小路往上走,顽强的生命</b></h1> <h1><b> 瓷窑、桥洞</b></h1> <h1><b> 豫晋门</b></h1> <h1><b> 坐下,歇歇吧</b></h1> <h1><b> 甘泉村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436户,1700余人,现有老村和新村两部分,新村为现代楼房,老村位于两岭之间的山沟,梯次布局,错落有致,风格古朴。</b></h1> <h1><b> 饱经沧桑的老人</b></h1> <h1><b> 可爱的小朋友</b></h1> <h1><b> 2016年11月,甘泉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2018年5月,甘泉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b></h1> <h1><b> 效果图。衷心祝愿甘泉村的明天更美好!</b></h1> <h1><b> 游览当天发的朋友圈,这么多好友点赞、互动</b></h1> <h1><b> 以下几张图片来自甘泉村书记邱如营的微信朋友圈:摄影家</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仁者寿、绘光绘影、沧海尘埃、阿舰)</b><b>视角下的古村、老人、古巷、秋韵</b></h1> <h1><b> 分享几张高均海老师作品</b></h1><h3><h1><b> #河图视觉#。 7月19日,2018全国百名摄影师聚焦洛阳走进甘泉村</b></h1> </h3> <h1><b> 匣钵托起的村庄</b></h1><h1><b> 刘孝敏</b></h1><h3><b>那是个藏满着故事传奇的地方,
那是个窑火烧制出来的村庄。
那是个陶的世界,
那是个瓷的海洋。
神秘的甘泉古村落,
那是我心中的向往。</b><br></h3><h3><b>虽然你很小、很小,
但却承载着历史给予的厚望。
一件件残缺的匣钵,
在这里变幻着多彩的模样。
用匣钵铺出的官道,
用匣钵砌起的院墙。
用匣钵隔出的小菜园,
用匣钵盖起的古作坊。</b><br></h3><h3><b>匣钵里装满制陶人的智慧,
匣钵里盛满制瓷人的梦想。
那一座座古代瓷窑,
诉说过去的岁月沧桑。
在寂静的山村里,
絮叨着曾经的辉煌。</b><br></h3><h3><b>炉火不仅烧出了艺人们的激情,
也煅烧着艺人们的倔强。
昔日的陶瓷人,
今朝的大工匠。
潜心研究、传承文明,
</b></h3><h3><b>使中华瑰宝早日登上世界的殿堂。</b></h3><h3><br></h3><h3><br></h3><h3><br></h3> <h1><b> 巴图就是我</b></h1> <h1><b> 发两段视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