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缅怀李庄岁月

陈桂华

<h3>在风雨如晦的大时代,</h3><h3>一个民族总需要那么一群人,</h3><h3>为某种更为恒久的事业存亡,</h3><h3>绝续之伟业,传承起精神。</h3><h3>任风云变幻,任风雨飘摇,</h3><h3>于他们来说,</h3><h3>学术的抱负在此,人生的志业在此,</h3><h3>社会的担当在此,爱国的情怀亦在此。</h3> <h3>李庄,“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抗战时期,人口三千的李庄慷慨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师学者上万人,同时也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国立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饱受战争煎熬的学者在李庄寻求到一方宁静的港湾,谱写出传世佳作,也让李庄名垂青史。去年11月22日,我们一行四人走进李庄,怀着景仰的心情,拜访瞻仰了李庄抗战时期文化旧址,拍的照片除当时发微信朋友圈后及时删除了的,手机上还保留不少舍不得删,值此全民庆祝教师节、尊师重教之日,编辑美篇保存。</h3> <h3>第一站,原国立博物院李庄旧址,现保留辟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h3> <h3>第二站 同济大学旧址</h3> <h3>面对日趋严峻的时局,同济大学在距离云南最近的四川宜宾地区寻找新的校址。学校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函,教育部随即致函宜宾行政公署,宜宾方面接着向所辖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兴文县等县政府发布命令,寻找合适地方。</h3><h3><br></h3><h3>一封封回函却令人失望。宜宾县政府说,找不到宽宏且规模大的庙宇建筑,只好接下来再留意查找;兴文县政府说,这里人户分散,实在没有可以容纳3000人的校舍可以利用,只能安置简单的文化机关;南溪县县长叶书麟也说,要寻找容纳3000人的庙宇非常困难,除了两座寺庙稍微宽敞,其他并没有宏阔的古刹。</h3><h3><br></h3><h3>同济大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h3><h3><br></h3><h3>受母校之托,曾就读于同济大学的中元纸厂厂长钱子宁也在打探合适的校址。这家造纸厂位于宜宾江北,颇具规模,前身是抗战初从上海迁来的中元造纸厂。在李庄镇赶场天(赶集日子),人们在茶馆里聊天,说到钱子宁找地盘的事情,恰好为李庄颇有名望的乡绅罗南陔听见。</h3><h3><br></h3><h3>罗南陔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李庄来说,是一个机遇。他就搭上线,准备和钱子宁商谈,看同济大学能不能搬迁到李庄镇。他还与镇上开明人士商讨接纳同济大学的可能性。</h3><h3><br></h3><h3>开明士绅们认为,同济大学正处于存亡之秋,在国家危难之际,文教机构一定要保住;另一方面,同济大学迁往李庄,对于李庄来说,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大大地促进李庄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h3><h3><br></h3><h3>经过讨论,罗南陔向同济大学发出16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一封电报为同济解决了燃眉之急。</h3> <h3>李庄乡绅罗南陔发给同济的十六字电文。</h3> <h3>昔日东岳庙,变身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旧址的院落。我想,那黑夜的明灯和根扎大地参天大树,还有顶梁柱础,就是李庄人的写照。</h3> <h3>走出东岳庙、走下面对长江的同济大学旧址台阶,我看到有学生在江边操场上踢球,心里生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祝愿我们的祖国江山代有人才出。</h3> <h3>回想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川南李庄,终于放下一张“宁静的书桌”。 小小的李庄,一时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等。</h3> <h3>第三站 营造学社旧址,也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旧居</h3> <h3>打听清楚了营造学社旧址,顺着乡间小路,迫不及待地向那里走去。沿途路边地角有指路牌,过了这条绿竹掩映的小路,我向往的地方就到了。</h3> <h3>上下为图片和真正房屋的对比</h3> <h3>这些名人学者、国之精英曾经住在这一排小间小间的屋子里,在这儿,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身临其境的感慨,唯有几近虔诚地拍下门上这些如雷贯耳的姓名,默默地向他们致敬!</h3> <h3>这是我的女神、我的偶像一家的住处。</h3> <h3>第四站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h3> <h3>这儿,李庄,支持支撑中国学术的,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乡绅。让我们再一次恭敬写出他们的名字: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中国文化的根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国的乡绅地主队层,才得以薪传不朽的。没有乡绅文化的中国,尤其是广袤的农业文明空间,将成一片废墟——不仅仅是建筑或群落意义上的废墟,而是心灵或灵魂意义上的废墟!</h3> <h3>1928年,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辗转于长沙、昆明,1940年迁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迁回南京。所长始终由傅斯年担任。</h3> <h3>从史语所出来,高高的台阶下,是收割完的稻田。在心潮起伏中,我们走向另一个目的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