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罗泽贤先生

齐文

<h3>今天是教师节,自然会想到亲爱的老师们,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分别是高一、高二的两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h3><h3> 1978年8月,我考取了省重点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中部,1979年元旦,年级搞了一次新年晚会,节目很多,但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老师讲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按他的开场白是:“为了一只甲(湖南音读jue 第三声 )鱼,杀了一个国(gua第四声)王。”这老师口讲手划,绘声绘色,引来一片笑声和掌声。多年后,当我读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才知道这故事出自于此,还衍生出成语“食指大动”。几十年后,当同学聚会,提起当年的趣事时,这一幕仍记忆犹新。 时间很快,一年过去了,开始文理分班,我的高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易国兴老师让我去文科班,他认为我文科强理科弱,去文科班正好发挥优势,但我不想去,那个时候重理轻文,觉得学得不好的才去文科班,但易老师坚持,直到高二报到那一天,硬逼着我去了文科班。易老师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关键老师,恩德铭刻在心。几个月前,我也写了一篇《怀念我的高一班主任易国兴老师》的文章,在同学群里发表,引起很大的反响。 到了文科班,我才发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就是新年晚会讲故事的那个老师,姓罗,名泽贤。罗老师当年有50岁,个子不高,团团脸,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他让我当语文课代表,大概是易老师推荐,对我很器重。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他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写日记,每天上课前,由我负责把大家写好的日记收齐,交到他的办公室由他批阅,到了下午放学前,再拿回来发到同学的手里再写。第二项措施是订阅《人民日报》和《株洲日报》,让大家提高阅读能力。如今说到读《人民日报》肯定觉得匪夷所思,可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百废俱兴,一大批被打倒的文艺知识分子获得了解放,他们写的文章水平很高,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艺术性,在那个知识饥渴的年代,是很吸引我们的,我特别喜欢当时《人民日报》的文艺副刊,登载的散文杂文让我这个在文革中成长的少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订《株洲日报》,后来我私心以为,这报是罗老师为自己订的,因为他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每当发表文章的日子,晚自习的时候,他必定来教室。他家在校区,我们则寄宿。夏天天气热,罗老师穿着长短裤,老头衫,手里摇着一把大蒲扇,笑眯眯地走进教室。看到哪位同学正在看《株洲日报》,连忙踱了过去,俯身一看,正是他的文章,立即脸上乐开了花,他直起身子,冲着大家说:“编辑瞎搞,删了好多,本来文章有一页的。” 大家纷纷表示,真是太可惜了,不过这也很好了。 罗老师说:“下次再和我约稿,要跟他们讲清楚,否则不给他们了。” 我们都觉得老师太厉害了。 一段时间下来,这两项措施,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效果的。 另外,那个时候,古文开始加入语文课程,罗老师古文功夫深厚,他自己油印了许多古文小文章让我们阅读,我很喜欢,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看书,但那个时代又没有书看,于是在家到处翻书看,找到一套五本的《中华活页文选》,很喜欢,而我发现罗老师选的文章那里面有。后来,读了《古文观止》,才知道很多文章是从这里选的。 这种训练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我记得上大学后,有一门选修课《古代汉语》,当时班上选的同学不多,而我则是少数人之一。这对于我今后直接阅读中国最早的古籍大有裨益。 时间过的很快,又一年过去了,高考来了!我们那代人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上九年,在我之后几年,就全面恢复12年了,后来的人真是羡慕不已。 1980年7月7日,是我们高考的第一天,上午考语文,罗老师像送自己的子弟兵一样送我们上考场,此时笑眯眯的面容变得有些严肃紧张。两个半小时后,同学像潮水一般出场了,罗老师在门口迎接着我们,急切地问大家考得怎样?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对题过程中,我突然一阵晕眩,我竟然把12分的造句题全看成解释题了!我气愤地说道:“造句都是小学考的,怎么高考也考?!”罗老师听说原委,急得直跺脚,那一幅痛心疾首,继而叹息连连的样子,让我至今难忘。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如此关心我高考的,除了我的亲人,就只有我的老师了。 好在我没有气馁,失误反而激起了我的斗志,后面的几场我都出色发挥,尤其数学,考了90分,满分100,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最终我的总分足以让罗老师高兴并骄傲,位居株洲市文科第二名,应届第一。但你千万别问我的语文考多少分,因为他的课代表只考了67分。 在人大上学期间,逢寒暑假回家,总要回母校看看老师。但后来毕业,工作,娶妻生子,渐渐地断了音问。随着这几年微信流行,同学聚会的增多,愧疚地想起二十多年没去看望老师了。终于到了2014年,从同学那要来了电话号码,又拜托株洲的同学,安排了一次老师同学的大聚会。 </h3> <h3>同学也是几十年不见了,看到了罗老师更是亲切,还是那笑眯眯的样子,更加慈祥了,一见面,他就用食指点着我说:“那天我老伴说,有一个北京的学生打电话,男的,我一猜就是你。”我听了且喜且愧,喜的是那么多的北京学生,一打电话,想的就是我,还是那么看重。愧的是这二十多年,竟然没来看自己的老师。 罗老师还带来了几本书,当然作者是他。一本《景新堂随笔》,一本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解惑》,前者人人一本,后者只有两本,不够分。我很想两书都要,厚着脸皮大喊:“罗老师,我可是你的得意门生啊,两本我都要!”同学们都宽容地笑,不和我争,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书,很多人是不看的。虽然在座的同学有大学教授,但喜欢国学的只有我,会拜读的也只有我。 大家热烈地谈过去,谈现在,罗老师一幅满腹诗书,夫子自道的样子,说起社会风气,有好多看不惯,比如他说,现在人们说话,太不讲规矩了,见面就是哈罗,分手就是拜拜,这样下去,汉语越来越不像样了。我在一旁听了,心想这可坏了,说的就是你的得意门生啊,我虽然也喜欢国学,但还是跳槽去了外企。平时和人说话,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又时不时蹦出几个英语单词,显得自己不但国学深厚,而且学贯中西。于是我争辩说:“语言本来就是交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内容当然会越来越丰富,若讲汉语的纯洁性,那大家岂不是要像《春秋左传》里那样写字说话?”罗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是要和我来一场辩论?”我赶紧说:“岂敢,岂敢,作为下一代,思想肯定会open一些,就是开放的意思,比如你的老师,说不定当年反对过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如今谁会说白话文不对?”罗老师兴致大增,说:“好,哪天我们好好辩论。”我也很想和老师好好聊聊,三十多年后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向老师请教了。同时又想,幸好老师不玩微信,否则看到满屏的网络语言,什么有木有啊?长姿势啊,好的不要不要啊,岂不要气死! 临走的时候,握着老师的手,衷心祝愿老师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心中默念道:“ 老师你一定要长寿,必须的!否则就等不到你的得意门生给您送作品的时候了。” 回到北京,拿起老师的书一睹为快,先看《中学文言文解惑》,这可是老师从教几十年的心血总结,光看文章目录,就知道老师学养深厚。收录的文章有“鸿门宴的座次安排透露了哪些信息。”、“项羽为何‘按剑而跽’?”、“商人弦高为何如此爱国?”、“西门豹行簪笔磬折礼,巧在何处?”等等,不一而足。读毕,十分叹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心灰了大半。我拿给老婆去看,老婆也是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老婆看后,叹服说:“比不了。” 我心里说:“那是,看我这个高徒,就知道什么是名师。”我现在在美篇上写的《自得其乐话春秋(左传)》就是跟老师学的,薪火相传就是这个意思。 着再看《景新堂随笔》,自叙文体,果然老师书香门第。老师的祖父钟毓公是晚清时的一名秀才。虽有旧时功名,却思想开明,送儿子们去新学读书。可惜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死颇有神秘色彩,那年老师的大姑妈出阁,湖南攸县有个风俗,迎亲时,男方在花轿大门上出半幅对联,下联由女家续对。如果女方对不来,新娘就不能上轿,那是大丢脸面的事。这回男家出的上半联是:“二人天合”。 这联极难,虽然大家都知道是《诗.大雅.大明》篇中‘天作之合‘转化来的,但难就难在‘二人’合成‘天‘字,要续出合于婚事的拆字下联可不容易。为此,可把办理婚事的‘礼生’们急的团团转。钟毓公正在厅堂里陪客,听了此事,说一声:“拿笔来!”然后在花轿的右边挥毫写出下联:“一了子平”。 “子平”之典出自《后汉书》,河内朝哥人向子平,淡于名利,儿女婚事毕,即嘱家人:“当如我死也。”之后,云游四方,不知所终。于是后人把完成儿女婚事叫“子平之愿”。续联技巧与出句相同,而且词意一气贯通:儿女婚事美满,父亲心意已足。合事合情,众人称赞不已。然而,有位宾客却暗暗叫苦,说:“‘一了”者,了此一次也,很不吉利。钟毓公只能嫁完这个女儿了。”事情真的如此巧合,几个月后,一场疫病竟真的夺去了老师祖父、祖母的生命。 老师的四伯是个很有水平的塾师,1944年,日本人打进攸县,学校停课,正在读高小的老师便跟着四伯读书。主要学习《四书》《左传》《古文观止》唐诗等古迹,直到日本人投降,整整学了两年,难怪老师古文知识如此深厚。 书中还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几篇记叙文,如“谭春牯勇杀日本狼”、“扛锄头的作家运十二爷”、“小木屋的瘫子刘”等,写来情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读毕,不禁感叹:“身为桃李,有这样的老师春风化雨,何其幸也!” </h3> <h3>后来,同学老师又聚过一回。这回感到,老师明显老了,已经八十多岁,老伴又不幸离世,目前和儿子住在一起。更雪上加霜的是,一辈子书读的通,社会读不通,竟然被电信诈骗骗走了十五万元,老师勤俭一辈子,血汗钱竟一夕而去。老夫子对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没想到社会更加险恶。一个同学说,一次老师给她打电话,哭诉老伴走了,他很难受。 大家听了都很难受,父母辈的老人,如今都老了,都需要人照顾。只能祝愿老师身体健康、晚景幸福。我回去时,一定和同学们一起,再去看望您老人家。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