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卡通)</p> <h3>我的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h3> <h3>母亲出生在浙江衢州的一个小乡村,15岁就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18岁就读于衢州师范学校,后转学于长春师范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组织(海鸥突击队),这是一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h3> <h5>在衢州师范学院读书</h5> <h5>在长春师专读书</h5> <h5>在学校用的笔记本</h5> <h5>海鸥突击队合影,前排右二是母亲</h5> <h5>父亲给母亲信的信封</h5> <h3>抗美援朝随父亲来到了朝鲜,父亲转业后,母亲也随父亲一起到了长春。63年,从长春回到了故乡衢州,带着报效家乡教育的理想,来到了常山县外港村筹建小学。</h3> <h5>父母亲结婚照</h5> <h5>父母亲和我摄于长春</h5> <h3>仓库做课堂,板凳做课桌,砖头做凳子,找块木板涂上一层黑漆,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里,外港小学开学了!</h3> <h3>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一堂课只来了几位学生,下课后,母亲连续走访了几十个学龄前小孩的家庭,一家一家动员,家长们被母亲的精神所打动,几天后,已有三十几名学生来上课了。</h3> <h3>有一次母亲下课回家途中,看见一个叫包金林的孤儿睡在凉亭里,就上前动员他上学,并为他垫付了学费。由于当时的农村条件差,母亲帮助好几位困难学生交了学费,有时买学习资料,也自己悄悄垫付了。</h3> <h5>买书的发票</h5> <h3>在办好小学的同时,母亲还开设了夜校,专门为想学习的大人教学,还组织了村文艺宣传队,在各村巡回演出。</h3> <h3>母亲的善行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相互之间都成了好朋友,村里有位叫杨金荣的青年,母亲不但为他牵线搭桥做了红娘,还鼓励他学医,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记得当年他打的第一针就是扎进我的屁股,那种痛我至今仍记得。此外,母亲还经常帮助调解邻里纠纷,给村民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h3> <h5>左为学生,外港村老书记樊泉水;右为赤脚医生杨金荣</h5> <h3>“文革”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母亲也挨了批斗,一度造成了学校停课,村民们知道后纷纷找造反派论理,后来在村民的保护下恢复了上课。</h3> <h3>为了使母亲安心教学,一位叫樟树你的村民把自己的家腾出一间房间给我们居住;66年,母亲把才出生六个月的女儿送到乡下外婆家抚养,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73年母亲第三个小孩临产,村民杨金荣知道后马上找来平板车将母亲送到医院,平安顺产。</h3> <h3>母亲帮助了村民,村民也帮助了母亲,像这种情感事例数不胜数。<br></h3> <h5>“文革”期间居住在外港林场办公大楼二楼的集体宿舍,后搬到了一个村民家居住。</h5> <h3>母亲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外港小学,直至退休,她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像衢州市旅游部门的负责人潘土根,在珠海创办印刷厂的潘水徳,外港村老书记樊泉水,远近闻名的牙科医生刘赛军,出色的优秀交警王保川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着优异的成绩。</h3> <h5>学生刘赛军创办的(赛军口腔),是本市最好的口腔医院之一。</h5> <h5>和学生衢州市交警王保川合影</h5> <h3>老师培养学生,学生不忘老师,每逢佳节还有很多学生会上门看望母亲,都会亲切地叫一声:“朱老师,我来看您了!”</h3> <h5>辅导孙子学习</h5> <h3>母亲已八十一岁的高龄,身体健康,心情开朗,爱好摄影,喜欢写诗,好几篇诗作还登上了老年刊物,平常也会去辅导孙子,也会找曾外孙逗乐,欢度着自己的晚年。</h3> <h5>和曾外孙逗乐</h5> <h3>今天是母亲节,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母亲,祝福她健康幸福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