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J1签证的陪读妈妈(一)归去来

anne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今年夏天,一直在追剧浙江卫视播放的《陪读妈妈》,每当看到陪读妈妈们与自己的相似经历的情节,好多个夜晚我激动的难以入眠,往事一幕幕地在眼前播放,……。</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所谓陪读是指未成年孩子在国外读书,必须有个监护人,这就产生了陪读妈妈群体。这些家庭大多是父亲在国内外做生意赚了钱,在美国办了绿卡,买好房子和车子,让母亲陪着孩子在美国读书。这些陪读妈妈们衣食无忧,除了陪着孩子,无所事事。她们会相互串串门,以此解闷。这部分陪读妈妈基本都住在美国的东、西两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等大城市,这些地方是全世界富裕群体移民美国的集聚地,中餐馆、香港店、韩国店、日本店应有尽有,生活很方便,不懂英语也没关系,住在那里就象没出国一样。不过,因为藏龙卧虎,人群和学校环境会相对复杂。</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还有一些国内高校老师来美国大学做访问学者,持的是J1签证,在美逗留期限是三年~五年,在此期间,按规定可以把未成年的孩子接来,孩子持J2签证,还可以在美国读书。这样访问学者妈妈们平时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还要照顾好的孩子,也承担了陪读妈妈的职责。</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1998年我在美国普度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接初中毕业的儿子来美读高中,三年后儿子上大学,我于2003年回国。所以我也曾是个陪读妈妈,是个持J1签证的陪读妈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美国大学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偏远的地方,华人少,中国店也少。但是环境安静,人群相对单纯。</span></h1><h1> 记得98年去美国时,在飞往洛杉矶的飞机上,旁边坐的是一位50多岁的男士,闲聊中得知他已在美国打拼多年,听说我是去美国看看还想干干的时候,他很认真地对我说:“美国是青年人奋斗的天堂,老年人的坟墓,你这个年纪去美国,从头开始太难了!还是玩一玩就回国吧!” 在当时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内心对地球另一半的好奇与向往减低了我对困难的预估。既然已经出来了,没试一下怎么就轻易放弃?泼来的冷水被我热气腾腾的心气给蒸发掉了。后来的经历证明了这位先生说的真是一点没错!</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在异国他乡和儿子一起洋插队,遇到的各种困难是事先难以想象的,那简直就是一种炼狱。不过,人的潜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负笈美国五年归结为三句话。在我回国时对儿子说了两句:第一,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希望;第二,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信。回国见到先生说了一句:现在不管把我扔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我都有能力活下来。</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这些年我也曾多次想把它写下来,总是被各种理由耽搁了。现在退休了,也老了,但凡遇到点什么的就容易触景生情,回忆起旧事,一激动了还特别爱动动笔写写美篇。其实我的落笔很低,也就是把自个儿过往一些小事记下来而已。待到日后,手脚不灵便了,脑袋也健忘了,坐在冬日午后的阳光下,让孩儿给我读读当年的文稿,偷得浮生半日闲。</span></h1><h1><br></h1> <h1> (一)归去来</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把时空折叠起来</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在虫洞里</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归去来穿越的地方</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把感恩折叠起来</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放在心灵里</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生命最真诚的地方</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把回忆折叠起来</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在美篇里</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与朋友分享的地方</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2003年春,晚上8点多,我结束了五年的访问学者生涯,乘坐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回上海,此刻飞机正在渐渐下降高度,准备降落,已经看见大上海璀璨的灯光了,久违了!上海!</h1><h1> 记得五年前,98年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铁,办签证都是前一天坐动车去上海,住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早到领馆门口排队领号。当时签证通过率很低,大家都是既重视又忐忑的。先生陪我去的,住在南京西路美国领馆附近的一家酒店。我们说好的,第二天由我先生早起去领馆排队,我留在酒店多休息一会儿,只要在领馆九点开门之前到就可以了,这样保证头脑清晰,回答移民官问题时不出错。</h1><h1> 我先生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多,习惯早起,不管冬夏,都是五点多起来,先洗冷水澡。那天早上他起床后又去洗冷水澡了。我想:每天洗惯了,一天不洗会难受的,今天有事,估计比划比划也就算了。谁知他在那里先洗了脸,然后擦胳膊,慢条斯理地左一下右一下,一点看不出来要简化程序的意思,接下来还有两条腿要擦,捏脚他更是舍得花时间,估计一时半会儿地结束不了啊!我着急了,说:“你怎么还不去呢?”回答:“不急!”我说:“今天就不能简单点吗?你没空,我去!”他说:“不用!不用!我这就去。你安心睡觉!”你这样我睡得着吗?其实我一夜就没怎么睡,毕竟签证是大事,睡不着啊!</h1><p class="ql-block"><br></p><h1> 他走了,估摸十分钟时光,打来电话,兴奋地说:“我排了第三名,你放心吧!”怎么可能?他出门时怎么也有七点了,还能排到第三?后来才知道,有一些当地人会在凌晨三点左右就到领馆门口去排队占位,然后卖位子。一个人算一个位子外,他们还会带几个小板凳,一个板凳也算一个,我先生虽然七点钟才去,花五块钱买了一个小板凳,就算排第三了。</h1> <h1>  出国才知道爱国,出远门才深刻体验到乡愁难解的滋味。在国外,每到周末,我总抽空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小区里走着,以此排解心中的寂寞与思乡之苦。我也常常一个人坐在湖边的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天空。美国的上空很热闹,军用机,民航机以及私人小飞机,各种飞行器你来我往不停歇。飞得高的如同一道白光在蓝天上一划而过,倒是飞得低的民航飞机接地气,有“对话”的机会:只要带我飞回国内,哪怕不下飞机,只在祖国的上空盘旋一下就返回,只让我看一眼故土的山水,吸一口家乡的空气就足够了。</h1> <h1>  我回来了!21:30飞机落地,办入关手续,取行李,出机场时已经快11点了。初春的夜晚格外静逸,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大地上,把沪宁高速的路面照的如同白昼一般,先生开着车向南京方向飞驰。因为已近午夜时分,路上没什么车了,先生习惯性地把车开在两车道的中间压线行驶,由于这几年我在美国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忍了一会儿还是说了:“不要压线了?”他把车开回来了,过了一会儿,车又压线了,我说:“又压线了?”车又回来了,第三次,……,我说:“你又压线了!即使没其它车,也应该遵守规则在自己车道上开。”这回先生有点不服气了,说:“搞得一个美国老婆回来了!”我说:“不是美国老婆,但也不是你以前的老婆了。你要有思想准备,以前什么事我都听你的,以后谁对听谁的。”顿了一会儿,我又接着说:“现在不管把我扔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我都有能力活下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