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初见吴哥,便是永恒!</b></h3><h3><br></h3><h3>时间:2018.09.09</h3><h3>“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br></h3><h3> ——蒋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花池中小吴哥的倒影</h3></font></h3> <h3>吴哥,是柬埔寨的灵魂,也是柬埔寨人放在佛前的一朵永世盛开的莲花,它承载着辉煌的吴哥文明,穿越历史的沧桑,凝结着高棉人的无上荣光。<br></h3> <h3>吴哥窟(Angkor Wat)俗称小吴哥,又称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也是柬埔寨国家的国宝。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
在16世纪,吴哥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都城),Wat是高棉语中的“庙”,“Angkor Wat”即“都城庙”。<br></h3> <h3>吴哥窟建于公元7-14世纪的真腊王朝,以巨石堆叠而成寺庙、王城等。真腊文化认为世人的生命有限,居住在木做的房子;而神灵长存,以不朽的石料建筑供奉神灵。<br></h3><h3>吴哥窟地址在真腊国都吴哥(今天的柬埔寨暹粒)。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建造。<br></h3><h3>吴哥寺(小吴哥),兴建于11世纪,是吴哥窟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神庙。供奉的是印度教中的宇宙守护神毗湿奴。<br></h3><h3><br></h3> <h3>真腊王朝强盛时期几乎拥有了今天东南亚的全部领土,然而随着王朝的衰弱,大概在15世纪初,暹罗(今天的泰国)大破真腊国都吴哥,战争中死伤无数,加之气候炎热,瘟疫的爆发以及战争等不稳定性的驱使下,真腊王朝被迫迁都金边,从此吴哥建筑群人去楼空,被人们遗忘,掩盖在了雨林的深处,少数高棉猎户无意间发现、朝拜,但并不为世人所知。<br></h3> <h3>1861年,有位名叫亨利·穆奥(Henri Mouhot)的法国博物学家,来到柬埔寨雨林深处寻找昆虫制作标本,无意中在原始森林发现了一处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h3><h3>当时,穆奥的手中并没有相机,于是他就用手绘的方式,将大量弥足珍贵的画面记录到了日记之中。</h3><h3>后来,穆奥在丛林中发病身故,不幸中的万幸,他的这本手绘日记由弟弟Charles Mouhot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的《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其中手绘的那处古庙遗迹,就是在历史上消失了四百年的吴哥窟。</h3><h3>后来法国殖民柬埔寨,进行吴哥窟的发掘,吴哥窟才慢慢展现在世人面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穆奥的手绘稿件</h3></font></h3> <h3>“走出吴哥庙宇,重返人间,<br></h3><h3>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h3><h3> ——《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h3><h3>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吴哥窟并非为佛教建立的殿堂,而是国王为自己生前建造的陵墓,由于他信仰佛教,所以陵墓的建筑风格带有高棉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色彩。<br></h3> <h3>护城河将神庙四周包围着,象征着世界漂浮在大海上。在印度教的空间宇宙中,护城河代表了环绕须弥山的海洋。<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阔的护城河</h3></font></h3> <h3>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h3> <h3>狮头鹰身的狮子神辛玛(Singha)守护着天界桥,永远,永恒!</h3> <h3>在真腊时代,七头蛇是作为神蛇纳伽的象征受到崇拜。它是印度神话中的雨神和水神。真腊人自称是纳伽的后裔。<br></h3><h3>随着佛教传入后,柬埔寨人认为七头蛇既能为修行中的佛祖遮荫蔽日,又能守护寺庙,于是在寺庙通道、桥梁两侧都有七头蛇这尊守护神。<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狮子神辛玛(Singha)和七头蛇神纳伽(Naga)。</h3></font></h3> <h3>心未到达彼岸,何以见得莲花!<br></h3> <h3>十字王台两侧,各有一座藏经阁,颓败不堪,却又坚硬地屹立着。<br></h3> <h3>静静地走过破壁残垣,感受历史和岁月的痕迹!</h3> <h3>藏经阁。昔日浩瀚的经文,已随烽烟散佚,空余颓垣于此。</h3> <h3>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一个叫周达观的温州人奉元成宗铁穆耳之命,随使团前往东南亚的真腊国考察。他在此地逗留了一年后回国,写了篇《真腊风土记》。几百年后,这篇游记竟成了当今世上唯一对古真腊国那段辉煌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真实纪录!<br></h3><h3>周达观在他的《真腊风土记》中,将小吴哥称为“鲁班墓”。</h3> <h3>古代吴哥王朝的国王都以神明的化身自居,因此苏耶跋摩二世打造一个宏大的供奉神明的寺庙,同时作为神明化身的国王死亡之后的栖所。</h3><h3>和很多在分裂混乱时期登上王位的国王一样,苏耶跋摩二世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自己的前任也区分开来,信仰毗湿奴。而他对毗湿奴的崇拜,以及统一后国力的日益强盛,促成了小吴哥的建成。从他即为开始,就着手小吴哥的兴建,一直到大约公元1150年他死后才完成。</h3><h3>只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却是战死在远征越南的沙场,最终也没能安葬在这里。</h3> <h3>平台上的5座塔庙,塔顶尖耸,形如待开的莲花苞,排列成梅花状,如须弥山上的5座高峰。</h3> <h3>在西天那重重的云幕后面</h3><h3>在那纯净的一片蓝天下方</h3><h3>仿佛隐藏着我一无所知的前生</h3><h3>于是<br></h3><h3>我抬脚</h3><h3>前去探寻</h3> <h3><h3>通往寺庙的正门有5条路,中间的大道是帝王之路,帝王之路的两边各有2条路,为达官贵人祭拜所用,再两边的路是贫民百姓祭拜所用。</h3></h3><h3>这是平民百姓走的通道。</h3> <h3>尘世</h3><h3>烦嚣</h3><h3>我独立静思</h3><h3>往来众生</h3><h3>皆曰寻佛</h3><h3>岂知</h3><h3>佛只在心中</h3> <h3>小吴哥中心有四个很大的水池,它的用途至今是迷,有学者认为是蓄水池,下雨接水用的;有的认为是前来祭祀神的人洗浴净身用的。<br></h3> <h3>徜徉于诸层神殿之间,此刻像是在现在,又像是在过去,又或者是未来。<br></h3> <h3>灰、白、黑</h3><h3>相间的斑驳之色</h3><h3>记录着八百年的风雨雷电</h3><h3>人世沧桑<br></h3> <h3>斑驳的石块</h3><h3>蔓延生长着苔藓</h3><h3>石缝里散发出苦涩的岁月气息</h3><h3>如此苍凉<br></h3> <h3>这里即是中央殿堂,象征着世界中心的山、众神居住的迷娄山(须弥山)。<br></h3> <h3>陡峭的石阶几乎近七十度,每攀登一级都很艰难。因为国王认为神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在他面前都要低下卑微的头,因此,石阶设计的如此陡峭,使人不得不低头攀登。<br></h3> <h3>三层完整的同轴式回廊,逐层增高,托举起五座尖塔护卫的神殿。总高65米。这就是古代高棉人对“天堂”的完美想象。<br></h3><h3>因此,柬埔寨的建筑高度,都不会超过65米,以示尊敬。</h3> <h3>沿着岁月的阶梯,将我引向遥远的吴哥盛世,引向天堂。<br></h3> <h3>地狱,人间,天堂,次第而上,人们便在此处修炼,生生世世!<br></h3> <h3>在这文明的废墟里</h3><h3>你能遇见的不止是伟大、艺术、智慧</h3><h3>还有屠城、嘶吼、残肢... ...<br></h3> <h3>忆否</h3><h3>这戛然而止的繁华</h3><h3>如昨日云烟</h3><h3>不可追溯<br></h3><h3>唯有一声叹息</h3><h3>花样 年华</h3> <h3></h3><h3>小吴哥可以说就是一部印度教的历史,许多传说都体现在雕塑和壁画中。</h3><h3>第一层回廊因有廊顶密闭覆盖,使浮雕壁画得以很好的保护下来。</h3><h3>浮雕壁画主要有八个长幅,两个小幅,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面长墙的两端与西南和西北两角,浮雕主题主要取材于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西面南侧的印度古代叙事诗《摩阿婆罗多》,西面北侧的《罗摩衍那》;南面东侧详细描绘苏利耶跋摩二世行军的场面,南面西侧详细描绘《天国和地狱》的情景,东面南侧描绘的是《搅拌乳海》,东面北侧描绘的是毗湿努神和阿修罗之间的战斗;北面东侧被认为是后来雕刻的描绘有克里希纳神和阿修罗之间战斗的壁画,北面西侧描绘的是寻找“阿姆利塔”的众神的战斗。</h3> <h3>墙面触手清凉,线条延绵起伏,隐隐约约的,似乎感到某种脉动,那是历史的脉搏。<br></h3> <h3>第一回廊上的精美浮雕</h3> <p class="ql-block">小吴哥是吴哥窟中唯一一座西向的建筑物。另外,它回廊内的浅浮雕也是从西北区沿逆时针方向延伸,与通常看浮雕或环寺绕行的顺时针方向刚好相反。这种面向西方和反方向绕行的设置似乎都和死亡有关。</p> <h3>刻于回廊的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的浮雕。</h3> <h3>守候(一)</h3> <h3>走过这一尊尊残缺的佛像,时光流逝的声音在长廊回荡,曾经的繁华已归于尘土,感受这一刻,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安详。</h3> <h3><h3>毗湿奴神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是保护宇宙之神,他的名字在东南亚人们的心中家喻户晓,每当正义遭到破坏的时候,毗湿奴就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人间,来惩罚作恶多端的人。</h3></h3><h3>这尊真人大小的毗湿奴神原本有八只手,历经劫难,只剩下两个断臂。</h3> <h3>守候(二)</h3> <h3>吴哥的天女分两种,一为阿普莎拉(Apasara),另一为蒂娃妲(Devata)。Apsara几乎都有着妙曼的舞姿,衣饰则稍素;Devata几乎以静态感出现,笑容妩媚,衣饰精美。<br></h3> <h3>传说在修罗和阿修罗搅拌乳海时,从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发型各异,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主要以歌舞娱乐众神。而蒂娃妲主要是泛指不跳舞的女神,较为优雅娴静。<br></h3> <h3>回廊上面积达1000多平米的浮雕,有2000多个婀娜多姿的仙女形象。<br></h3><h3>而回来整理照片时,意外发现这张图片里面的仙女们头饰发型竟然都不一样。也算是个意外惊喜了。</h3> <h3>各仙女仿佛伴随着无声的梵音神曲,翩翩起舞。<br></h3> <h3>隐藏在花纹间的佛像也各有造型,栩栩如生。</h3> <h3>廊道的顶梁上,依然保留着色彩斑斓图案。</h3> <h3>石柱上的文字,记载的是昔日的辉煌,还是敬献对佛的虔诚?<br></h3> <h3>静思</h3> <h3>为信众系上祝福的手链。</h3> <h3>经过一条廊道时,发现两位小僧人,年纪大一点的在为小师弟穿衣服,嬉闹一番。连忙抢拍几张照片。<br></h3> <h3>不久后,就在附近看到两人肃立于道,神态庄严了。<br></h3> <h3>入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