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张 之 前</h3><h3> 朗诵:淤泥分享</h3> <h3>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作文课上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把母亲的形像写在幼稚的文字里。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失,当年的那篇作文早已模糊了曾经的印迹。然而,在岁月的记忆中,一直都珍藏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所有的付出,从来不需要任何的回报,做儿女的除了对母亲有一种敬畏和感恩之外,时常也会有一种自责和愧疚隐藏在心里,让我们倍感不安。
母亲那个时代的农民个个都老实八角,上过河工,挖过水库,用肩扛人抬独轮车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水利工程,那个时代的女人和男人做一样的活路,挣一样的工分,"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写给那个时代妇女的赞歌。那个时代的农民辛苦忙碌了一年又一年,风里来,雨里行,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到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把上等的粮食一车一车地交给国家粮库,剩下的余粮能够填饱肚子就知足了,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是怨言,只是盼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有一个好的收成 就是最大的满足。
有一种爱很普通亦平凡,时时刻刻呵护着我们的成长,那就是母亲的爱;有一种爱很伟大,比天空还要广阔,那就是母亲的胸怀。母亲是民族之根,中华的灵魂。在记忆的深处,我们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抚爱。失败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安慰、是鼓励;成功了母亲给我们的是欣慰、是激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会了我们善良,给了我们四季。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打小就没有过上一天安稳的生活。那个年代,战争的消烟弥漫着大半个中国,还乡团和日本鬼子经常进村子抢粮,搜刮百姓。抗战期间姥爷是武功队队长,经常组织民兵安排老百姓转移,有时夜里摸黑,一走就是几十里。母亲很小就习惯了身后的枪声,以后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比枪声更害怕的了。
母亲进过几天学堂,姥爷就不让去了。战争年代,生活艰难又不稳定,因此,母亲就再也没有读过书。听母亲讲"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村的树叶都被村里的人吃光了,把晒干的红薯藤花生秧磨成草面面也都煮着吃了。因此,村上的好多人都得了浮肿病(是营养不良所致,我奶奶那个时候就患有浮肿病)。就是那种艰苦的年代,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五人一个个都拉扯成人……
母亲是一首感恩的诗,母亲是一首深情的歌,母亲是阳光下最勤劳的的农民,母亲是煤油灯下最慈祥的女人。
母亲今年己经八十六岁了,现如今五福临门,儿孙满堂,我却还在异乡漂泊,也许是一种无奈吧。俗话讲,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是希望做儿女能够在父母有生之年留在身边,多陪伴一下父母,敬份孝心吧。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起早贪黑,从来就没有一个睡过天明的觉,夜深了,我们都一个个都睡着了,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给我们逢补因白天玩皮而磨烂的衣裳。为了能在天亮以前,把煎饼烙完,赶着去生产队挣工分,一般都是在三更天和我父亲起来推磨,奶奶烙煎饼,从不愿叫醒我们兄妹,偶尔叫醒我们,都是两眼紧咪手扶磨棍围着磨盘转,也用不上力气。要么天亮了,该上学了,才起床,现在想起不知有多么的后悔。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生活有些苦,有了母亲的呵护,倒没受过一点委屈。那个时候不但缺吃少穿,也缺柴烧。每年的农闲时节,天还没有亮,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不约儿同地赶往李埝林场去拾草,秋冬季节拾马尾松树的叶子(松针),来回四十多里的路程,每天捡回满满一独轮车 柴草。不,严然是一个车队,他们迎着夕阳的余辉,心中充满着喜悦,也忘掉了一天的疲劳,想一想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也开啟了改革的进程,家庭联产承包模式进入了每个农户家庭,从此再也没有缺过粮食吃,渐渐地也能像城里人那样开始吃起大米饭和白面馍头了。
<br></h3> <h3>
上初中那一年,我去县里参加全县三好学生代表大会,也是我人生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临行的那一天中午,母亲给做了几张面饼,又煮了几个鸡蛋,母亲说:出门多带点干粮不为过,勉得饿了难受。到了县城吃住在县委招待所,晚上老师带我们去天桥看火车,真是开了眼界,那也是我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看火车。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到现在也没有见过真火车是个啥样的,更别说动车了,母亲只是在电影中和电视上看到过火车。
上初二的时候,三哥去了部队,二哥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留下病根,也不能干力气活,妹妹又小,大哥结婚分了出去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从那时起,我感觉母亲比以前更加的劳累也开始漫漫地憔悴起来,十多亩田地农忙时更是起五更睡半夜,看到母亲辛苦劳作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干脆不去读书了,于是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就语重心长的开导我:不读书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在农村一辈子都干不出什么明堂来,读好了书,将来去了城里就成了国家的人(吃国家供应粮)。这些话对我来说似乎并没有听到心里去,初三最后一学期我没有去参加中考就回家了。
<br></h3> <h3>
离开了学校,我就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初没有听母亲的话,也没有听老师的劝,回到村子就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我不甘心,整天还在看书习文,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投地,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或许只是一种精神疗法,也许只能安慰一下自己早已空虚了的灵魂。
母亲的故事很多,留在记忆里的只是那么一点点;母亲是一本书,书中全都是爱;母亲是水,甜润着在异乡飘泊儿女的心。
这些年母亲己经老了,上街买菜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每次我从外地回家,母亲总是要给我包饺子吃,母亲说我一年难得回家一趟,这次走了,下次再回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吃上娘亲手给你包的饺子。望着母亲那饱经风霜而又颤抖的双手,为我盛起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时,我的内心流淌着的全都是泪。
我又要走了,离开家的那一刻从不敢和母亲多说一句话,背起了行李头也不回,因为我害怕看见母亲那双期待的眼神……
2018年8月19日写于四川罗江
<br></h3> <h3>朗诵:淤泥分享 ,南阳某高校艺术学院教师,画家。对朗诵的热爱源于对艺术的追求,用声音留存岁月,在岁月中感怀人生。 喜马拉雅个人电台:淤泥分享</h3> <h3>
[作者简介]:张之前,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人。中学毕业后在一家矿山上班。本人喜欢写作,擅长诗歌,散文。88年始先后参加过鲁迅文学院、《诗歌报》举办的函授学习,以及河池地区文化局的面授班学习等。现在从事商业服务,业余时间笔走诗行,偶有诗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个人微信ZQ_DXZ<br></h3> <h3>图片源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