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家哲学中的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指的是远离朝庭与公家的民间。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是侠客们的天地,往往不受当权者控制与约束,自由自在,海阔天空。<br></h3> <h3> 砚史二千年,形成了所谓“四大名砚”,也出现了不少地方名砚。久而久之它们就代表着砚的朝庭与官府。这些砚都有着鲜明的特征与风格。从雕琢风格上形成粤派(广作)、徽派、苏派、海派、“官作”与文人砚等几大门派。有门派就有规矩,就会形成特点。如广作繁细致、纹饰精丽;而徽派较“素”,格调简练明快;“官作”用料考究,雕琢精细工整,装潢精美。但规矩多了,就缺乏生气,往往高高在上,不接地气。<br></h3> <h3> 好在远离朝庭与官府,还有砚之江湖。千百年来各地底层文人雅士,就地取材,指导石匠创造了大量的民俗砚,这些砚如砚中侠客,无成规约束,随性而作,异彩纷呈。“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砚林侠客行,高手藏民间。
十几年前,初来巴蜀之地,常常被古玩市场上风格各异的杂石砚吸引。日积月累,蓄民俗砚数十方,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唯生动,接地气。<br></h3><h3> 这些民俗砚少有砚铭,很难准确判断砚石的产地和断代。但也有一些特点可寻。如同类石质砚集中在某一小区域发现,产地一定在此不远。蜀西杂石砚上雕花草,牛羊纹饰较多等等。这些有待深入研究。<br></h3> <h3> 处江湖之远的民俗砚,伴随二千年砚的发展历程,取材丰富,数量大,全国分布广,但却鲜见研究整理成果。“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故发几方各地杂石砚,供方家、同好欣赏研究,以期抛砖引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