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的中考、高考,认为这些才是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节点。
但实际上,孩子这些大考中的表现却是在小学两个阶段定型的,这就是孩子的四、五年级。
教育界有句谚语: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
相信各位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也经常听见这样的话。
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不“掉链子”?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做点什么呢?今天,学习哥想给大家分享一位班主任提供的小学不同阶段的学习策略。
1
一二年级该做些什么?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一二年级打好基础,将来就会轻松加愉快。要养成那些学习习惯呢?
【认真准备的习惯】
我们要求孩子根据每天的课表,开始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明天所需的学习用品、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
开始可以由我们提醒孩子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孩子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
【先写作业再玩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随意性强,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认真观察,而一些在他们看来乏味的东西则不免会心不在焉。
如果孩子做作业喜欢边做边玩,所谓的日程安排就几乎无从谈起。每天光是做作业这一项,就几乎占去了所有的课余时间,等到作业做完,就该洗了睡觉,孩子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
一旦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习惯了先玩后写、边写边玩,以后想要纠正就很难了。
【生活中有意识引导】
比如:在生活中让孩子认识立体图形,让孩子感知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组合在一起,又能得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面观察,看到的是一样吗?
有意识收集生活中的形状,将来在课堂上遇到时,孩子能比较快的在脑海中浮现对应图形。
要知道,应用题本就来自于生活,真实的生活体验会加深孩子对于“应用题”的理解。
2
三四年级怎么办?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习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
在一二年级,“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绩了。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就已经种下了“三四年级分化”的种子。
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到了中高年级就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突然转变,孩子难免不适应。
孩子的“思维准备”没能做好,年级不断升高却仍然按以往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除了让孩子保持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会利用内隐记忆】
心理学家发现,大脑中除了存在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外显记忆以外,还存在自己并不知晓的内隐记忆。
例如,在“再学习的节省”实验中,让学生接触一遍几十个偏僻单词,几天后,学生已经对这些单词没有任何外显记忆,但让学生来背诵曾经接触过的单词,花费的平均次数会比背那些没接触过的单词更少。
内隐记忆告诉我们:仅仅是简单地接触,学习也会不知不觉地、内隐地发生。
比如说,孩子写英语阅读题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以为做不出来,暂时放在一边,却突然间,想起某个单词的意思,然后顺利答题。
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让孩子多学、多记。<br></h3> <h3>例如:出门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广告牌上的英语什么意思?
看见桃花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是否知道关于桃花的诗。
生活中全是知识,孩子学起来并不累,为什么不试试呢?
这些生活中无意学会的知识终有一天会成为孩子学习中的“金钥匙”。
【学习知识贪牢不贪多】
学习的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某个环节缺失,后面的就很难赶上来,越学越累。
比如小学分解质因数没掌握扎实,分数加减必定够呛,到了初中更为抽象的分解因式就很难理解了,更不用说高中虚数的运算等内容。
“下雨天背棉花,越背越重”,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所以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不让孩子在某种概念、某类题上含糊了事,更不能让孩子偏科。
一旦发现孩子某块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一定要督促孩子弄清楚、学好它。
【千万不要依赖课外辅导班】
这是很多爸爸妈妈会犯的误区,孩子上课没有听懂我们就在课下为他补习,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大部分学生,70%以上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不要想着课后自己去自学,自学的成本是很高的(特备是对于那些有难度的知识),那基本等于放弃了这些知识。
建议我们在生活中抓住小学生喜欢模仿的天性,留一项作业,模仿教师的讲课,回家给爸爸妈妈当会小老师,复述所学的内容。让孩子在讲课的过程中把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复习。
3
五六年级怎么办?
进入五六年级后,孩子的学习习惯等已经基本养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锦上添花”。有一些提高孩子成绩的小窍门,一起看看吧!
【学习资料贵精不贵多】
进入五六年级时,孩子作业增多,我们给孩子购买的课外学习资料也增多。
但是爸爸妈妈知不知道最好的学习资料是什么呢?是老师的教案!
老师有多年教学经验,在上课前都会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做好了相应的教学准备,而且有的老师教案上有关于孩子课下作业的反思、学习的重难点。
有一位老师朋友曾告诉我,很多老师备课之前都会把世面上的辅导资料买来参考。
所以我们找老师,借老师的教案来学习,复印就好。
</h3><h3><br></h3> <h3>【转变学习思维】
很多孩子明明很努力但是成绩依旧得不到提高,为什么?
因为孩子学习的时候还是“学生思维”,对题目的理解、考点的把握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而具有“教师思维”的孩子,往往能跳出题目来看问题,在考试的时候能一眼看出考点。
但是,讲课的是一批人、出题的是一批人,而考试的又是另一批人。
孩子的知识、阅历都有限,怎么能准确揣摩出题者的想法呢?
很简单,把思维向老师靠拢,老师看多的、写的多,可以说出卷人肚子里的“蛔虫”。
孩子进入高年级后,对知识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们可以找一些小学老师的论文、发表的文章来让孩子看。
一些更简便的方法及具体考点下命题类型的总结常见于教师论文中,读来收效很大。
有些孩子走着走着就跑起来了,势如破竹;有些孩子却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是我们要明白: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成长道路和成长环境,最关键的是多和孩子相处,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成长配方”!
要知道前方的道路漫长得很,跑多快不重要,能够享受奔跑的感觉、跑的稳和远才最重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