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丁晓宇的第174篇原创知识笔记<br></h3><h3>本笔记阅读指数:★★★★☆</h3><h3>栏目归属:企业运营管理-品质管理</h3><h3>阅读口感:西红柿炒鸡蛋</h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主讲简介</font></b></h1><h3><br></h3><h3>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前任院长,著名经济学家。2010-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h3><h3><br></h3><h3>周教授一直倡导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他以一个猎人的耐心和敏锐,深入真实的经济生活,不遗余力以通过学术研究推进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堪称中国改革的活化石和鼓手。《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货币的教训》、《产权与制度变迁》、城乡调查专栏等,在公众和决策层面都产生广泛影响。</h3> <h1><b><font color="#ed2308">★阅读缘起</font></b></h1><h3><br></h3><h3>涉足制造业后,经常看到的一个指标便是产品合格率,对应的则是返修率。为什么要经常强调这些指标?</h3><h3><br></h3><h3>事实上,我们制造出的产品是供客户、用户使用的,如果我们的产品不合格,那直接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甚至流入终端,还会影响用户生活、社会安全。为什么经常会有汽车因为质量问题被召回,反映出来的便是这个问题。</h3><h3><br></h3><h3>对于企业而言,抓好质量一方面是落实行业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节约成本的需要。我们企业耗费的成本15%到20%都耗费在什么地方?测试、检验、变更设计、售后保障、售后服务、退货、报废,所有这些活动,如果一开始就有质量做保证,这些成本就消失了。</h3><h3><br></h3><h3>同时,抓好质量,也是树好品牌、扩大市场的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做得出色,受到认可和欢迎,就必须严格要求每一名员工、每一道工序,这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保证,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出局。</h3><h3><br></h3><h3>那么,如何把品质抓上去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原子智库”上周教授一篇在9月5日“品质革命创新力量”2018佛山企业大会上的发言实录,便赶紧打开阅读,读完受益匪浅,理出笔记和大家分享。</h3> <h1><b><font color="#ed2308">★阅读指数</font></b></h1><h3><br></h3><h3>本报告原文13000字,烧脑指数4.5,推荐指数6.0。</h3><h3><br></h3><h3>周教授深刻领会当下中国制造业品质管理发展的精髓,提出推进“品质革命”的10大“战法”,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操性,非常值得一读。我反复阅读4遍。</h3><h3>(备注:指数满分10分)</h3> <h1><b><font color="#ed2308">★思维导图</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内容导读</font></b></h1><h3><br></h3><h3>周其仁教授的经济学研究一直以实地走访调查闻名。2018年7月到8月,周其仁与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共同组建调查团队,深入佛山34家企业调研,并和当地政府密切沟通。</h3><h3><br></h3><h3>这次9月份的发言报告,便是他在佛山的调研成果。在报告中,周教授冷静地分析了当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形势,以及突围的思路,其中一条思路便是品质突围,那如何落地,周教授以大量鲜活的例子,给予了方法论指导。</h3><h3><br></h3><h3>报告总结的“佛山制造”的10条“战法”是精华所在,对于我们推进品质革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h3> <h1><b><font color="#ed2308">★知识要点</font></b></h1><h3><br></h3><h3>本次报告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质量、品质的定义。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才能思考如何提升品质,这是源头的问题。</h3><h3><br></h3><h3>周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一位美国的质量专家,叫克劳斯比。在克氏看来,什么叫质量?<b><font color="#ed2308">质量不是好、不是高档、不是奢华、不是怪、不是时髦、不是时尚,质量就是符合要求</font></b>。这个要求便是整个制造工艺的源头。</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如何达到质量要求?那么就要一开始把事情做对。质量检查发现了问题光返修不够,要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然后去改进,最后实现零缺陷。</font></b>如果你照这样的要求做,那么质量不花钱,质量出了问题才会涉及到花钱。</h3><h3><br></h3><h3>质量是从我们制造商角度去看,品质则是让大家能够感受到。你做得再好大家没有感受,这顶多叫质量。而我们生产者生产的东西是要让别人使用的,“品”字是三个口,客户之口、用户之口、公众之口,我们的产品经不经得起说、经不经得起吐槽。这是更高的要求。</h3><h3><br></h3><h3><b><font color="#ff8a00">所以,质量的要求,基本底线是合格,更高要求则是超出用户期待的体验。</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经典案例</font></b></h1><h3><br></h3><h3><b><font color="#b04fbb">1.海天酱油规范流程抓质量。</font></b>原先我们酱、豆子在酿造的过程当中跟什么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不完全可控,没有清楚的要求,全部在一代一代师傅的脑子里、舌头上,尝一尝行就行,不行就不行。</h3><h3><br></h3><h3>海天真正厉害不是用机械把它的规模做大,是把这个传统又靠人、又靠天的产业性质改变了。一瓶酱油变成199道工序,494个质量检查点,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配方,每一个新的动作一错提出来,不合格,不允许再带到下一步去,好的酱油是这样产生的。</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小米聚焦能力抓质量。</b><font color="#333333">小米团队</font>讨论产品怎么讨论?几十张大纸,把产品的问题列在上面,打磨一个产品有2380个问题,一项一项讨论。光这个产品讨论就很长时间,到底为什么造、为什么集合这些功能、为什么提出这些要求。</h3><h3><br></h3><h3>很多企业上项目、上产品比较轻松,没有深思熟虑。一上去以后就鸡肋,做又做不出名堂,不做可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小米的经验是一个产品不断打磨,一个小组可以几天几夜讨论产品。</h3> <h3><b><font color="#b04fbb">3.容声对标标杆抓质量。</font></b>2014年容声进攻对家电要求最严格的全球市场。考虑到国内的标准要求和日本的标准要求有差距,便派工程师住在日本参加培训,从而发现为什么别人的要求我们满足不了,然后回国来改国内的流程、工艺和操作,在提升了水平以后,4年在日本的销售额涨了18倍。</h3> <h3><b><font color="#b04fbb">4.精铟海工严格自身标准抓质量。</font></b>投入2500万,投资一个实验平台,所有东西实验完成比客户要求的还高一档,然后才卖到客户那里去。</h3><h3><br></h3><h3>有一个公司买精铟的平台要在海洋上升一百多米,他们的人要站在上面。从来没有这样测试过,一旦发生倾倒就发生人员伤亡,董事长亲自到平台上用6个小时就做完了。达到这个质量标准以后,精铟以后的市场就打开了。</h3> <h3><b><font color="#b04fbb">5.纯米用降维思维抓质量。</font></b>首先把日本发明了压力锅的工程师挖过来,做品质总监和总工,组成一个纯米团队,这个团队基本从摩托罗拉手机来的,叫真才实料做感动人心的产品。</h3><h3><br></h3><h3>结构件之间缝隙多大?0.3至0.1,他们做到0.1毫米,做不到的话实验5000次。一般来说这个胆300次就不行了,好的2000次,他们做到5000次。</h3><h3><br></h3><h3>这个电饭煲送到日本去卖,10个人里头6个人认可了纯米的电饭煲,但价格是1000人民币,而日本的价格是3000、4000元以上。</h3> <h3><b><font color="#b04fbb">6.联邦家私坚持耐用耐看抓质量。</font></b>92年联邦家私开发的一个木制沙发一直热销到今天,设计理念就是不追求时髦,但是追求耐看、耐用。<b><u>如果老换新的东西,品控挑战就大了</u></b>。再比如,可口可乐,就一个配方,一直卖到今天。</h3> <h3><b><font color="#b04fbb">7.嘉腾重视人的培养抓质量。</font></b>所谓质量,无非就是人、机、料、法、环。但是这里头人是第一位的。跟德国对标,对来对去对来一个概念,要多用熟练工。</h3><h3><br></h3><h3>德国最厉害的就是对人的训练。德国人不能说他很聪明,但是严谨。为什么严谨?训练过来的。怎么训练?很早开始训练。于是嘉腾决定出台一个打造工匠计划,投资1000万用来培训人。先用三年时间形成三百名三年工龄的熟练工。</h3> <h1><b><font color="#ed2308">★实践体悟</font></b></h1><h3><br></h3><h3>最近,根据领导指示,我们组稿了关于降本增效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如何降本增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措施便是抓质量,因为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h3><h3><br></h3><h3>抓质量,首要的还是一个思想观念的事,重视、不重视大不一样。什么事情如果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或者是做好做坏都无所谓的态度,一定抓不好质量。</h3><h3><br></h3><h3>抓质量,还要有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决不能说只是生产、供应链的管理,还要延伸到研发管理,延伸到财务。实际上哪怕是总部机关,我们写的每篇方案,是不是按统一格式,有没有错别字,都体现了质量问题。</h3><h3><br></h3><h3>抓质量,关键还是要把体系建起来。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项目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项目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h3><h3><br></h3><h3>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h3><h3><br></h3><h3>抓质量,关键还是要从高层做起,首先在自身动刀子、下猛药,言必行、行必果,按规办事、不折不扣,质量管控才能覆盖到每个人每件事,又能渗透到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从而让全体员工自上而下感受到卓越品质,才会心服口服跟到位。</h3><h3><br></h3><h3>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百花竞放,百舸争流,唯有质量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也唯有质量才能永葆企业生命。</h3><h3><br></h3><h3>如果说,把集团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比作一张多米诺骨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每一张骨牌都正正好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手中的任务,用人品做产品,以品格做品质,同舟共济,众志成城。</h3> <h1><b><font color="#ed2308">★刻意练习</font></b></h1><h3><br></h3><h3>本篇报告围绕质量与创新展开,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h3><h3><br></h3><h3><b><font color="#1564fa">1.在质量体系构建上,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font></b></h3><h3><br></h3><h3>需要把握一条,不能讲质量重要,就不惜一切代价投入“防错”建设。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要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制定不同的标准,考虑最优性价比。</h3><h3><br></h3><h3><b><font color="#1564fa">2.在质量标准要求上,如何从末端到前端,从个别到全员?</font></b></h3><h3><br></h3><h3>现在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销售部门当做金娃娃,把生产部门当做金矿来挖,质量部门并不能有效的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中,而是变成了救火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对内是写写画画、纸上谈兵,对外(监管部门)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h3><h3><br></h3><h3>好像质量问题都是质量部门的事。要改变这个现状,做到全过程全人员全覆盖。</h3><h3><br></h3><h3><b><font color="#1564fa">3.如何理解质量管理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font></b></h3><h3><br></h3><h3>质量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h3><h3><br></h3><h3><b>实现这一点,关键是有标准、有责任、有预案、有监督、有管控、有教育、有意识。</b></h3><h3><br></h3><h3><b><font color="#1564fa">4.如何培树历史眼光?</font></b></h3><h3><br></h3><h3>在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精品时,周教授对比了中法两国的皇帝。为什么买奢侈品你要到法国?那里出过大皇帝,好的一面是对人类产生了很多对精品的需求,等到人们富裕以后就会普遍享受这个东西。</h3><h3><br></h3><h3>路易斯包当年都是给路易斯宫廷供货,不精益求精拿不进去。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大皇帝,但是我们的大皇帝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所以我们<b>制造业领域的精品没有深厚的传统</b>,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h3><h3><br></h3><h3>这启示我们分析问题不能只看眼前,而要思考传统,思考文化,从过去中洞察未来,进而提出改进方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致力于打造一份有温度的阅读笔记</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丁晓宇</b></h3><h3>*上海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政治工作部主任,战略决策委员会委员、秘书处秘书,军官校内训讲师</h3><h3>*EMN企业管理 高级顾问</h3><h3>*ETC俱乐部上海站 秘书长</h3><h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h3><h3>*同济大学MBA(在读)</h3><h3>*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h3><h3>*原大连陆军学院军事指挥学学士</h3><h3>*海军军医大学原党委秘书(海军中校)</h3><h3><br></h3><h3><b>(声明:本笔记为非盈利分享,禁止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鸣谢周其仁教授、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插图来源微信图片、百度图片,海霞摄影作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