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湖来往不知年,青嶂更无荣辱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浣溪沙》--无名氏(宋)</h3> <h3> 当读到这首词时,忽然觉得古今以来的国人都一样,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物质如何丰富,其实在关于名利和真性情方面还是没有变化!</h3> <h3> 和光同尘常常是被现代积极学者批判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典型传统文化思想,是应该作为糟粕而抛弃的老旧文化。其实并不然,这是对传统文化断章取义式的一知半解。</h3> <h3> 在古代和光同尘往往是和功成身退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其思想扎根于伟大的思想巨著《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启发我们不能锋芒毕露,用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去对待世人和生活。</h3> <h3> 当然,他不会让我们去磨灭个性和追求,消极避世。要想做到和光同尘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功成身退”。需要我们把某件事情、某些想法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进行的一种状态。<br></h3> <h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之一“止于至善”也莫过于此境界。儒家作为主张积极入世的哲学,也有如此主张,能说和光同尘是消极避世么?</h3> <h3> 现代人其实和古人一样,功成身退的思想已经融入到我们的骨髓和灵魂,当人们在钢精水泥的城市森林当中拼搏过后,很多人亦然向往山林生活,有的人去到乡野盖别墅、修小院儿或者到风景区买房定居。</h3> <h3> 无独有偶,《老子》当中还有一段含义大致相同的话也被大众所误解,常常被用来作为怨天尤人的借口。</h3> <h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虽然能够理解的人不多,但是其阐释的思想也包含着功臣身退、和光同尘莫要怨天忧人之意。</h3> <h3> 很多人读到这里会用现代语境将意带入其中,会认为天地、圣人都是不仁慈的,把老百信当中狗一样对待,视作草芥,不在于民意民生。</h3> <h3>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什么是“刍狗”,它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h3> <h3> 人们在祭祀完成后,这些草扎的刍狗就会被随手扔掉甚至拿去当柴烧,寓意着刍狗在完成自己祭祀用的使命过后就讲归于沉寂,不会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h3> <h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虽然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不会特别照顾谁也不回特别针对谁。但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功臣身退、和光同尘才是天知道。</h3> <h3> 看看古来开国元勋们,如果贪恋权势又或者想继续发光发热,其结果大多是郁郁而终或者家破人亡。</h3> <h3>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读哲学使人通理,就在于此吧。人在贫贱之时,拼命想挣个出人头地,荣华富贵;或为家人拼个好的生活条件;或为社会拼个广厦千万间。</h3> <h3> 但等沧桑历尽,享尽各种繁华后,会发现人生的真谛,不过是一副纶竿一只船,芦花深处伴鸥眠最为惬意。</h3> <h3> 费尽心思捞到手里的,最终也无法带走,反而是人生路上的一些感悟值得珍藏,可是这一切大多数人必须是经过后才明白的道理。</h3> <h3> 这一组作品是“牧笛、修水凝花、化妆师杨羽瑄、烟雨三月、悟道、茶煲”和我共同完成的主题定位和策划,在“芦花深处”的讨论群当中 ,我们各抒己见充分沟通后各自筹备,最终完成了拍摄和后期。<h3> 同时这组作品的策划、筹备和创作过程也将作为案例呈现在我电子工业出版社约稿的第二本书《美人赋:中国风人像拍摄实战》当中。这本书将区别于第一本书《中国风唯美人像摄影与后期独家秘籍》重点放在拍摄技法方面的做法,将着重展现出怎样让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怎样表现摄影师自在内心方面。</h3></h3> <h3>出镜:修水凝花
妆造:杨羽瑄
团队:牧笛、烟雨三月、悟道、茶煲
出品:不可说@摄影师不可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