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苏小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国人民大学的“7号运动员”</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帆将珍藏半个世纪的金牌献给母校</h5><h3></h3><h3> 邓帆一直令她的战友和同学们无比骄傲自豪,当兵时两赴抗美援朝战场,与铁血男儿们一同摸爬滚打,是志愿军军中有名的女作战参谋,是“王芳”式的女英雄,是“高山”式的“男子汉”,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她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是赛场上摘金夺银的中国人民大学的“7号运动员”。半年多世纪以来,揣着为祖为争光的梦想,带着与奥运会擦肩而过的遗憾,无论是在建设边疆的洪流中,还是在教学前沿阵地上,她都始终的追寻着为祖国争光的梦想,终于在2008年,奥运之火在北京点燃、五湖四海同聚北京之时,她捧出了珍藏52年的第十六届奥林匹克选拔赛金牌,捐赠给了培育她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从小立志向,人大筑梦想</font></h3><h3> 20世纪二十年代末,邓帆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在国难当头的情形下有志报国,在朋友的介绍下赴贵州找事做,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很快在贵州病逝,当时她还未满五岁,父亲报国的壮志未酬,再加上“东亚病夫”帽子带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灾难和阴影的刺激,她从小就立志锻炼身体,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报效祖国,绝不当“东亚病夫”。那时候,在重庆万盛家乡小道上,在大夫弟老街的篮球场上,在往返几十里上学的路上,总可以看到一个锻炼着的小小身影。</h3><h3> 1950年,美帝国主义打到了中国的家门口,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邓帆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次奔赴朝鲜战场,从小练就的强健体质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她被战友们当成了高山式的小小“男子汉”,她和男子汉们一起以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穿过了敌人封锁的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冲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达到上甘岭前沿阵地;鸭绿江浮桥上她为大部队顺利通过打前哨、摸敌情;金戈铁马、熄火连天的一线作战室里有着她绘地图、写总结;在前沿慰问部队的队伍中有她坚毅的身影;东海岸反登陆的战场上也有她如火燃烧的青春之歌,回想起这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她感受最深的是要打败敌人自己一定要有一付铁打的好身体。</h3><h3> 1954年,邓帆和12军的战友们高唱凯歌回到祖国怀抱,她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这朵经过战争洗礼的铿锵玫瑰又开始了新征程,如果说邓帆从小萌发的体育强国梦想在朝鲜战场上得到战争的洗礼与磨砺,那么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她放飞梦想的起点。</h3><h3> 当年,人大的考试方式与现在的完全不同,期末考试都是学生抽签后进行“口试”,学生按抽签的题目,准备15分钟,当着主考老师的面口述所问的内容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边听边提问,直接打分。这种考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复习起来也相当困难,往往几门课要潜心复习近一个月的时间,不少四川籍的同学常常感叹考试“恼火”得很,由于复习时间长,很多同学头痛、失眠,甚至神经衰弱,常跑到医务室去看病,而邓帆则恰恰相反,她把体育锻炼当成了自己的必修课,她的身影总是在操场上闪现,有的同学说:“邓帆锻炼身体就像学马列主义一样认真,医务室里从来看不到她的影子。”在校期间,邓帆除星期六晚上洗衣服放松一下外,每个星期天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雷打不动的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学习后一个小时,她总是风雨无阻地去操场锻炼身体,由于德、智、体各科成绩一直优等,1955年“五一”她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团员”。</h3><h3> 在中国人民大学,邓帆得到众多老师的指导和许多同学的帮助,她很快就成为运动尖子,成为学校乃至全北京市、全国体育比赛的摘金亮点,因为邓帆体育成绩卓越,学校给她发了一件“7号”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服,这件运动服伴随着她一路走来,承载着她为祖国争光的强国梦想,几十年过去了,这件运动服早已破旧,“7号”和校徽已经完全模糊,但她还是视如珍宝,她一直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七号运动员”。</h3><h3> 1955年的春季校运动会上,她破了100公尺和跳远的学校记录,受到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老校长以及聂真校长的接见,吴老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你跑得很好,你一定要代表咱们人大为祖国争光呀!”五月份,在中央体育学院(原北京体育学院)召开的大学生运动会上,邓帆参加的100公尺预赛以13.4秒破北京市纪录,决赛以13.5秒平北京市纪录,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18分)的好成绩,邓帆就以两个第一争得了12分,另外在参加的接力赛中,她起了获胜的关键性作用,这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闭幕式上,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亲自给她颁奖,人大副校长邹鲁风在给她发跳远奖项时,紧紧握住她的手说:“谢谢你!谢谢邓帆同学,你给咱们人大争得了荣誉!”就是这一句句嘱咐和感谢,使邓帆寻觅到为国争光的“启明星”,找到了放飞梦想的“方向盘”。</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遗憾化力量,梦想寄事业</font></h3><h3> 1956年10月,第十六届墨尔本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拔赛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开幕,来自各省区市港澳和解放军共30个单位的运动员参加比赛,邓帆由于卓越的表现,入选北京代表队参加此次运动会。</h3><h3> 为了积极备战,邓帆寒暑假都要参加北京田径队的训练,由于运动量非常大,刚做完准备活动,就几乎全身湿透,学校为让她保证体力,从1956年春天开始,专门安排她到教授食堂吃饭。当时学生食堂每人每月12.5元的伙食费,教授食堂则是30元,而作为调干生的邓帆每月只有25元的补贴,这25元除了支出12.5生活费、给妹妹寄5元,日常用2.5元,最后剩下的5元还要用来与同学凑钱买书,所以邓帆就没有经济能力去吃“教授食堂”,学校特地为她补贴了17.5的差价,保证她吃上“教授食堂”,保证她的训练正常进行。在训练中,人大的师长、同学给予邓帆很多的帮助,体育部的石主任、李洲、刘铁、刘志珍等老师,经常到训练场指导邓帆,训练时邓帆跳远踏板不准,刘志珍老师还专门请教在中央体育学院任教的苏联专家,对邓帆进行专项训练,经过老师的潜心指导和她的刻苦训练,邓帆终于走进了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拔比赛的田径场上,当时国家队的运动员均回到各自所在的省市自治区代表队参加比赛,而对像她这样的业余运动员来说,相对机会较少,但由于她对祖国、对母校的热爱,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不负众望,摘得女子4*100接力赛金牌,破全国纪录,这对于邓帆4名业余运动员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她人生中又一辉煌的里程碑。</h3> <h3>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土生土长的史无前例的运动赛场上的“黑马”,她承载着民族自立、自强的寄托和希望,她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一步步进发,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中国没能参加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成为邓帆一生中最大的遗憾。</h3><h3> 此后,带着中国人不能参加奥运会的遗憾,邓帆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无论走到那里,她都将这份对祖国对母校的爱戴化为建设祖国的动力,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开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优越工作环境,主动申请到新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1960年还把已留在北京工作的爱人拽到了新疆电力设计院,他们一同融入了建设边疆的洪流中,共同建设着美好的祖国家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金牌赠母校,满心飘余香</font></h3><h3> 流年似水,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的元勋之一的邓帆还在坚持着重体质、爱运动的理念,虽然已是78岁的老人,但她仍然身体健康,乐观向上,她一直想着的是,对吴玉章老校长和校友们的寄托和希望有个好的交代,为半个多世纪的奥运强国梦找一个好的归宿。</h3> <h3>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地动山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身处成都的邓帆目睹了震后家乡的惨烈景象,她到过都江堰,去过彭州的“最牛中学”白鹭中学,看到孩子们没有学校没有家的痛苦景象,她想拍卖这块金牌和十六届奥运会选拔赛的有关证件,为重灾区修建希望小学,但经过亲友的建议和劝说,她还是留住了这决金牌,因为她相信国家的实力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和八方支援的力量一定能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她还想到,这块金牌重回人大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没有人大的培养,如果没有师长的指导,如果没有老校长的鼓励,她就不会有发奋图强为国争光的宏愿,就没有见证过她人生价值的这块金牌,更不会有她这一生中与奥运结下了这段珍贵情缘,与同时代的人一样,邓帆有太多的遗憾,也有太多的心愿未尝,因此,她召开了家庭“民主生活会”讨论这件大事,全家人都很赞同她的想法,鼓励她把金牌捐赠给母校。</h3> <h3> 2008年8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在北京鸟巢上空点燃,同一世界的同一梦想在自由徜徉,北京奥运会期间,看着中国健儿为祖国争得的一枚枚金牌,勾起了她强烈的尽快捐赠金牌的心愿,她又翻出了压在箱底的金牌,想起了母校,想起了她的梦想,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要在北京奥运之年为母校做点什么,给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们留下点什么,于是她毅然捧出着了承载着自己半个世纪奥运梦想的金牌,下决心捐给母校。</h3><h3> 邓帆给中国人民大学捐赠金牌的举动得到了老校友们的支持,许多老校友说:“这太有意义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人大停办了一段时间,许多校史资料都缺失了,这些文化历史对于人大来说太珍贵了,它是人大历史前后的链接点。”确实如此,这批奥运纪念物品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更包含了人大学子对久违的母校的一份深情厚爱,相信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运动的钟爱会让今天的人大学子们受益匪浅、为之骄傲。</h3> <h3> 邓帆立即给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写信,表达了她捐赠金牌的想法,并附上了相关资料,人大校领导很快批复,人大博物馆也第一时间联系了她。2008年重阳节当天,邓帆揣着对母校的深情厚爱,78岁高龄的她只身一人重返母校,捐出了参加第十六届奥林匹克选拔赛上破全国纪录的金牌、女子4*400米破全国纪录证书,以及奥运选拔赛会徽、胸章、奖状、纪念卡,还有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老校长的珍贵合影等八件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物品,当人大档案馆负责人问及她的心愿时,她说:“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就是希望得到现任校长给我颁发一件有‘7号’字样和有人大校徽的运动服,因为中国人民大学‘7号运动员’是我在人大学习的见证,是我梦想的起点,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标志,今后我仍然要做一名‘7号运动员’。”</h3> <h3> 今天邓帆已89岁高龄,她虽然记忆力明显下降了,但仍然经常念叨着她的战友们、同学们,也经常讲着在人大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着“七号运动员”的辉煌,这包含着对母校的深情与厚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