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入秋后的第一场秋雨带着丝丝凉意洒落下来,心情就像被风吹落的树叶一样,纷乱地散落了一地。九月,就在伤离别的情绪中拉开了序幕……
</h3><h3><br></h3> <h3>新学期,被告知要分班,学生名单拿到手,发现原来的七十多个孩子,分到自己班上的只有二十多个,心情突然变得无比落寞,像丢失了什么宝贝一样。这些孩子,和他们相处了四年,他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上课时的坐姿,犯错时的表情,开心时的动作……我是那么的熟悉。甚至,他们的作业、试卷不用写名字,看着那稚嫩的笔迹就知道是哪个孩子的。
</h3><h3><br></h3> <h3>还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他们还那么小,有的孩子站在前面时还没有讲台高,总爱围着我讲些他们的鸡毛蒜皮的事儿,也不管老师有没有时间,橡皮被同学弄地上了都要找老师评评理。那时课堂上的孩子们多顽皮啊:吃零食的、喝水的、看故事书的、同桌推推搡搡的、手忙脚乱找课本的、站着东张西望不知道忙啥的……满满一教室乱糟糟的,感觉自己就像花果山的首领。
</h3><h3><br></h3> <h3>批评表扬、奖励惩罚,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无数个忙碌的、劳累的、气恼的、惊喜的、自豪的瞬间连缀成了这四年的教学生活,孩子们在这无数个瞬间中逐渐变得懂规矩:早读值日生带读,教室里书声琅琅;打扫卫生各负其责,卫生区打扫得一尘不染;自习课上,班干部督促,教室里鸦雀无声;参加各项活动,团结协作,精彩不断……本以为就这样陪着孩子们走到小学毕业,可是,还没有走到预期的站点,我们却被挤散了。
</h3><h3><br></h3> <h3>其实,我知道,我的落寞,还和奔向大学校园的儿子有关。
</h3><h3><br></h3> <h3>儿子是个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自己一个人上学,每天早上,我还躺在床上,他就洗漱完了,背着书包独自上学了,胖墩墩的他从不赖床,从不叫苦,只是偶尔撒撒娇让我们送送他。
</h3><h3><br></h3> <h3>进入初中,开始上晚自习,即使我们有点担心,但儿子坚决要自己走回家,不喜欢我们接他。
</h3><h3><br></h3> <h3>高中开始了寄宿生活,孩子竟然变得有点恋家。高一时,每个周末返校时,他走到门口,总要转过身来,张开双臂抱抱爸爸妈妈,把他的头在我的肩上靠一小会儿,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个大男孩对家的依恋;进入高二,学习变得紧张,孩子也渐渐适应学校生活,返校时不再索求拥抱,我站在楼上目送他远去的的时候,他也会在楼下回头朝我望望,然后挥挥手,大踏步地向学校奔去;但到了高三了,他和我们交流只剩下“嗯、好、要的、不行……”
</h3><h3><br></h3> <h3> 天天盼着孩子长大,可长大的孩子和我们变得如此疏远。当他拉着行李箱、背着书包跨进大学校门时,我小心翼翼地说:咱们照张相吧!原本还靠近我的他立刻离我远远的,嘟囔着说:我不喜欢照相。等我们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本想和他一起吃午饭了再回家,他却说自己在学校食堂吃,不要我们管他。我假装云淡风轻地笑着,内心却是风起云涌:你疼爱的孩子在忍受着你的深情,他在努力挣脱父母的怀抱。 告别时,我频频回首,希望孩子像以前一样能再来一个不舍的拥抱,可只见他轻轻关上寝室的门... ...</h3><h3>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父母只剩背影……
</h3><h3><br></h3><h3><br></h3> <h3>学生离开了本班,儿子走进了大学,可这样的离别意味着成长,我又有什么理由伤感呢?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