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ay8,兰州——黄河唯一穿市而过的省会城市</h3><h3><br></h3><h3></h3><h3>今天是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按照事先约定,昨天我们本应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扎尕那,去往州府所在地合作市,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群主擅自改变路线,把我们带到了临夏。</h3> <h3>临夏,全称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h3><h3><br></h3><h3></h3><h3></h3><h3>临夏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的上游。它北与兰州市接壤,东临洮河与定西市相望, 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h3><h3><br></h3><h3>顺便问问:你知道另一个回族自治州在哪吗?</h3><h3><br></h3><h3></h3><h3>呵呵,别猜了,还是我来告诉你吧!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昌吉回族自治州。</h3> <h3>今天上午,我们先参观东公馆。</h3><h3><br></h3><h3>东公馆建成于一九四五年,这座由青马家族修建的公馆极尽奢华,原本是准备修建给其眷属居住的,无意间却为中国的砖雕艺术留下一座极其宝贵的大观园。</h3><h3><br></h3><h3></h3><h3>东公馆系原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宅邸,1949年8月临夏解放后,东公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部军管,王震大军进军青海前,其司令部曾驻于此。</h3> <h3>东公馆是一座"田"字形的庄院,布局可谓独具匠心。正门为西洋式建筑,门道和过庭风格不同,作用各异。</h3><h3><br></h3><h3>外院有观花楼、卫兵院、车马院,院内通道两旁栽着四季常青的松柏。</h3> <h3>东公馆的木刻堪称艺术精品。院内的主要房屋、门窗、隔板、扶手均为精雕细刻,图案花卉贴金。</h3><h3><br></h3><h3>宏伟的古典建筑饰以精妙的木刻图案,使整个建筑显得备加富丽,金碧辉煌。</h3> <h3>东公馆这座古典的建筑艺术殿堂,是临夏各民族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具有罕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h3> <h3>然后去游览八坊十三巷。</h3><h3><br></h3><h3>临夏古称河州,这里的回民又称"八坊人"。因此,"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h3><h3><br></h3><h3>这里融合了回族的砖雕、汉族的木刻、藏族的彩绘;这里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穆斯林的生活画卷;这里是河州民族民俗的文化名片,是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观园"。</h3> <h3>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就有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这里经商、传教和定居,并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从而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区。</h3> <h3>下午2点钟,我们赶到兰州,本次青海、甘南行也圆满结束。</h3><h3><br></h3><h3></h3><h3>大部分群友将乘坐16:43分的K1518次火车返回沈阳,我们几个好友开了一个小差,准备顺便到西安看看。</h3> <h3>由于在兰州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山铁桥、白塔山、水车园、黄河母亲、滨河路绿色长廊作为参观对象。</h3><h3><br></h3><h3>兰州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路,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这交通要塞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h3><h3><br></h3><h3>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此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如今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因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h3> <h3>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h3><h3><br></h3><h3>你知道吗?中山桥可是一个纯进口货,全部建桥材料都是从德国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h3><h3><br></h3><h3>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洋工匠为主。</h3><h3><br></h3><h3>兰州黄河铁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历时3年建成。工程总造价为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后将此桥改名为"中山桥"。</h3> <h3>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h3><h3><br></h3><h3>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就像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h3> <h3>穿过人头攒动的中山桥,跨过中国的母亲河,我们来到黄河北岸的白塔山。<br></h3><h3><br></h3><h3>白塔山是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位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h3><h3><br></h3><h3>这里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站在山顶,俯视兰州全貌,山上的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相映,构成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是兰州市的象征之一。</h3> <h3>1958年,白塔山开辟为公园。整个公园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h3><h3><br></h3><h3>白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登高远望,便可一览全市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河。又因有一座元代白塔而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br></h3> <h3>离开白塔山公园,我们沿着黄河南岸,徜徉在甘肃省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上。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的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h3> <h3>漫步滨河路,沿途欣赏黄河风情,观看平沙落雁、激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水车园、西游记等众多景观和雕塑。</h3> <h3>羊皮筏</h3> <h3>水车园</h3> <h3>最后,我们来到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的黄河母亲雕塑旁。</h3><h3><br></h3><h3>该雕塑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h3><h3><br></h3><h3>该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br></h3> <h3>看,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h3><h3><br></h3><h3>雕塑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整个雕塑构图洗练,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和保护着中华人民,寓意深刻。</h3> <h3>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黄河母亲雕塑不用质地更好的汉白玉或其他材料来雕塑,反而要用普通的花岗岩呢?</h3><h3><br></h3><h3>看看黄河水是什么颜?再看看我们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h3><h3><br></h3><h3>选用花岗岩是因为它能更好地表现出黄河的颜色,表现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h3> <h3>看到下面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一件事。前些天看了一部电视剧,描写的是“文革”期间,上海某大学的一位教授被下放到甘肃偏远山村的事情。</h3><h3><br></h3><h3>他给孩子们上地理课时讲到:兰州是全国的地理中心,结果被村委会发现,并对他进行批斗。说他不懂地理,告诉他北京才是全国的地理中心。教授不服气,结果被逐出学校,贬去放马。</h3><h3><br></h3><h3>没文化,真可怕!</h3> <h3>在这里吃完晚饭,然后乘坐公交车前往兰州火车站。</h3> <h3>晚上在兰州火车站广场候车时,偶然发现火车站的站牌好像是有个“错别字”。是写错了,还是别具一格,我不得而知。</h3><h3><br></h3><h3>记得小学上语文课时,老师教我们写“兰”字,应该是最下面一横最长,但是这个“兰”却是最上面一横最长,我有点蒙圈了。</h3><h3><br></h3><h3>据说这两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写的,怎么会写错呢?我想,可能是艺术体吧!<br></h3> <h3>这是我们这次青海、甘南行的旅行路线图,其中有些景点没有走到,找机会我一定会再来。</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