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78年的10月10号,非常难忘的一天,这是四十年前我到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报到的日子。翻开保存至今我在校断断续续记录的日记本,在纸张已经泛黄的扉页,清晰地记载着这一天的经历:早晨四点钟,我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匆匆吃过母亲早已为我精心准备的一大碗鸡蛋面条,就挑着行李,在母亲和我二姐的陪同下,摸黑步行三四里路,去九庄大队一个叫西楼下的轮船埠头,搭乘四点五十分开往县城的轮船。到达轮船埠头,平时寡言少语、朴实又厚道的母亲临别叮嘱我一句“出门在外,自己当心”后,就依依不舍地和二姐回家去了。在雾蒙蒙的晨曦中,望着渐行渐远、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蓝色连襟衣裳的母亲那未老先衰、佝偻着背走路的身形,我突然一阵心酸,泪水立刻蒙住了我的双眼……
小火轮的航速相当慢,就像老黄牛拖着一挂破车在前行,四十多里百沥河水路,足足开了四个钟头。到达县城,又匆匆赶到百官火车站转乘由宁波到杭州的火车。火车也是慢车,呼哧呼哧地经过每一个小站都要停下来歇歇气,抵达杭州城站已是中午时分。一出站台,就看到了举着牌子迎候我们的校车。
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位于文一、文二街之间,它始创于1956年,由苏联人设计、援建,原先是用于培训航空人才的,1973年才正式定名为“杭州无线电校工业学校”,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我们进校读了一年后,学校又升级为大学,改名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科技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行政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错落有致,这些宫殿式的建筑有着宽阔的大门厅,两人合抱粗的大圆柱,高耸的屋顶上飞檐翘角,加上明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忖下,远看金光闪闪,尽显俄罗斯建筑的风貌和特色。校园内,足球场、灯光篮球场、礼堂等等设施一应俱全,从贫穷落后的农村一下子来到被美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又身处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这一年学校共招收二百多名新生,分三个专科六个班。我如愿进入四专科两个班中的4781班。我们的专业是电子技术,当时处于前沿学科,与学校名称中的“无线电”挂上钩,这无疑受到了机械和财会两个专业新生们的羡慕。我们班共有三十六位同学,其中有七位同学是从陕西省招来的,女同学只有六位。年龄大的已经二十三岁,最小的陈韵标还只有十七岁。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在高中类中专中分数录取要求是最高的,所以同学们都是各地区高中类中考中的拔尖生。在4781班这个新的集体中,开启了我为期三年的寒窗生活,也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情景,其中许多往事至今仍旧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br></h3> <h3>一、评定助学金
开学不久,班级里组织评定助学金。这项工作很棘手,因为我们班里多数同学来自农村。当年农村还没有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吃着大锅饭的农民长年累月劳作填不饱肚子,家境贫困者居多,大家都急切地需要享受助学金待遇,而学校给每一个班级的助学金总额是固定的。僧多粥少,该怎么评?我们的班主任王于同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
评定助学金的风声一经传出,班上反应快的一些同学赶紧把新衣服压入箱子底,换上了陈旧的服装。我和其他一些同学马上看样,纷纷穿上了旧衣衫。这也难怪啊!假如没有评上或评上助学金的级别低,在校三年的生活费每月势必还需要家里资助,农村家庭平时哪里拿得出现钱呢?!
就拿我来说,收到入学通知书,母亲高兴一阵后马上愁肠百结,连着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原因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因为我进城读书总要置办一些装备,如一只盛放衣服等物品的箱子,一床新棉被,一套体面点的衣服,但家里穷得叮当响,怎么办?母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去恳求生产队队长,向队上借点钱。所幸钱借到了,可借的钱数量不多,除了给我买下一只十来元钱的帆布箱子和一块做一件中山装的灰色的卡布,一床新被头,就花得所剩无几。裤子怎么办呢?母亲只得同我哥商量,商量的结果是把我哥退伍时带回来的一条半新半旧的的确良军裤改小后给我穿。如此糟糕的家境,要是我每个月再伸手向家里要生活费,那还不愁死我母亲。
评定助学金时,每一位同学先填写一张家庭情况的表格。要是大家都不谦让,那么这个评定助学金势必要争得头破血流。恰巧这时一位来自新昌县的丁力强同学,主动向王老师提出:他家里父母是双职工,自愿放弃评定助学金。清华大学毕业的班主任王老师性格内向,平时看上去寡言少语,但行事还是很干练的,他迅速抓住了这个典型,把丁力强同学树立为无私为人的好榜样,几次三番在班上进行公开表扬。
丁力强同学的这一举动对那些家境条件比较好还想评上高级别助学金的同学的心灵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如有几个家庭情况像丁力强一样的或家里父母中有一个拿工资的同学,或自愿放弃享受助学金,或主动降低了享受助学金的标准。像后来成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徐绪卿,因家里父亲是拿工资的,他就降低了申请标准,每一个月拿四元助学金。如此一来,班里助学金的评定就变得一马平川,整个评定过程中没有出现吵闹、争执等现象;待评定结果出来后,也没有一个同学提出异议,使得看上去非常棘手的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如期顺利完成。这说明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
助学金评定结果出来,我被评为二级,即每月享受十三元补助。亏得有这笔补助款,我与班上的众多同学三年中就靠这些钱养活了自己。否则,真不知道这三年的在校生活该怎样度过。在此还是要再次向丁力强等一些同学当年在助学金评定上高风亮节的行为表示敬意和感谢。
评定完助学金,紧接以民主集中制的方式选举班委和团支部委员。结果来自陕西、长得一表人材的杨永辉当上了一班之长;来自江山县、踏实能干的徐绪卿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而喜欢文艺、有画画才能的丁力强同学则成为了团支部宣传委员。自此,在班委和团支部的带领下,班上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自我管理井然有序,以至于班主任王老师完全可以脱开身来,安心地去搞他的教学工作。<br></h3> <h3>二、牙缝里省钱
刚进学校时,我们每餐饭是八个人一桌包吃。开饭时,在食堂大厅里,摆放着一排排的方桌子上放着两只装着一荤一素小菜的脸盆。待八个同学到齐后,由一个值班的学生把小菜均匀地分到每个同学的搪瓷碗里,吃的饭各自去饭桶里盛。小菜数量不多,但有荤有素,饭又不限量。照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不错啊,但问题是一个月吃下来,每个人需要上缴十三元伙食费,有助学金的就从助学金里扣,没有助学金或助学金数量少的,需要补缴。像我这样每一个月有十三元助学金,吃过饭后,正好一分钱不剩。
包餐吃了不到一个月,学生们对此议论纷纷,意见很多,汇聚到学校领导那里的意见归纳起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口味不一样,食堂伙食包吃,既吃不好又不划算,坚决反对食堂伙食包吃!
从第二个月开始,学校顺从民意,同意取消食堂包吃的办法。这样,一个月三十六斤饭票和九元钱的菜票就分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中,吃饭时大家各自去食堂买。这项发放菜饭票的工作就由班里生活委员陈俊成来负责。
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里不可能有现钱寄来,如何从伙食费中省点下来,增加点零用钱,以备买书或其它日上开销用,同学们为此动开了脑筋。饭票潜力不大,因为总不能饿肚子,那么就从九元钱的菜票上打主意吧。每个同学节约的手法各不相同,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有的同学在吃早饭时,买下三分钱的酱瓜或杂锦菜,在吃中饭和晚饭时,只买点饭,三分钱的咸菜就成了下饭的小菜;有的同学买来一瓶酱油,吃饭时常常只用酱油就饭;有的同学限定自己每天只能花一角钱的菜票,这样餐餐只能吃炒青菜;有的同学从家里要来一瓶豆瓣酱,作为下饭的主菜……
我们这一届学校因招收了陕西省的一些学生,所以,食堂里中午或晚上偶尔会供应一些面包,这些面包就成了众多同学的抢手货,买面包的窗口往往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何面包这么受欢迎?因为买了四只面包当饭吃,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可以省下小菜钱了。
食堂里的小菜应该说也便宜,如一块香喷喷红烧大肉只要一角菜票,但很多同学哪里舍得买!米饭也不敢放开肚皮吃饱(因为粮食定量),使得大多数同学身体消瘦,气色很差。如长久以酱瓜、杂锦菜下饭的应富忠、余国林等同学营养严重不良,脸色看上总是蜡黄蜡黄的,想必自己肯定也是一脸菜色。我记得很清楚,每当上午最后一节课,肚子经常饿得呱呱叫,脑袋瓜子里都被吃的欲望占据,人在课堂上,但心早已经飞到食堂里去了,这时老师在讲台讲的内容往往一点听不进去,听课效果极差。相信班上其他同学也会有过类似我这般的经历。
每遇国庆、元旦等节日,食堂在中午、晚上会免费给每一位同学提供四五只肉包子。吃着一口咬下去就油汪汪、香味扑鼻的肉包子,心里的快乐无以言表。
每个月月初,生性腼腆、一说话就爱脸红的生活委员陈俊成显得特别忙碌,他要把一个月的菜饭票分发给全班同学,同时要把每个同学上个月吃不完的菜饭票调换成钱和粮票。几乎人人都有省下来的菜饭票需要调换,好些同学包括我每月菜票一般只用掉了一半左右,最节约的同学一个月仅用了一元多菜票。这样七七八八换算起来工作量大,也很麻烦,但陈俊成同学毫无怨言,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份琐碎的工作。
三年的学生生活吃得都是如此的艰苦,省下来的钱大多都用在了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品。记得那时,我星期天上街去的最多地方就是位于延安路上靠近湖滨的杭州古籍书店,因为那里出售的旧书折价贱卖,种类也比较多。我除了买教育参考书,同时陆续买了《围成》、《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啼笑因缘》、《青春之歌》、《风雷》等长篇小说。书虽陈旧,但我如获至宝,在繁忙的学习和贫困的生活中继续着我的文学梦。如今这几本书完整地陈列在我书房里的大书柜中,以其泛黄陈旧的颜色显得特别醒目。
现在,上大学的学生不但生活费要自理,而且还要缴纳数额不等的学杂费,这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来说不在话下,但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压力巨大。所以,还是要十分感激那时国家的好政策:不仅不收学费,还给我们发放能养活自己的助学金!
<br></h3> <h3>三、惜时如金
进校后,面对优美的学校环境、完备的教书设施和优异的师资力量,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样好的学习机会,纷纷树立了刻苦学习、有所作为的志向和计划。全班36位同学中有两位还为此改了自己的名字,如与我同寝室又在一个小组的童克科同学,他就告诉我说,原先的名字不叫“克科”,现在这个名字是来校报到时改的,目的是要在学习上激励自己。又如我们班的团支部副书记陈必成,她原先的名字叫“陈碧琴”,改成现在这个男性化的名字就是表明她在学习努力上进的一种态度。我虽没有改名字的打算,可内心也是卯足了一股劲。
当时有这样一句口号在校园内非常流行:“把四人帮给我们耽误的青春再夺回来!”而当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郭沫若讲的“科学的春天来到了”那句话,则点燃了学生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激情与冲劲。接着,报刊上发表的徐迟报告文学《论哥德巴赫的猜想》,更让数学家陈景润一下子成为了青年学子竞相效仿的偶像……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也和许多同学一样,把叶剑英元帅的《攻关》一诗:“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恭恭敬敬地誊录在日记本上,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三年的学习生活,那种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发愤用功的情景至今在眼前依旧挥之不去。
当年,我们的生活就像军人一样有节奏。早晨六点钟,东方拂晓,嘹亮的起床号在学校的上空回响、激荡,我们赶紧起床,洗把脸后就在寝室里拿着教科书温习,或拿着英语等课本到操场或空旷地上背诵(后来听说早上还有起得更早的,如女生宿舍中我们班的女同学张丽华、潘百英、陈嘉娥、张均芳等天天五点多些,天还蒙蒙亮时就起来用功了)。等到食堂早饭开饭时间,大家匆匆买点馒头油条之类的早点,边啃边赶往教室进行早自学,白天的课程都是排得满满的。中午吃过午饭后,也很少看到有人午睡休息。晚上夜自学,教室里看不到有一个空位置,大家各自做作业、复习看书,诺大的教室里安静的只剩下轻微的翻书声和“擦擦擦”写字的声音。到九点钟夜自学结束的铃声响过后,不少同学都不愿离去,特别是六位女同学往往一直要用功到十一点多才作罢。一天除了六七个钟头睡觉外,其余时间大家基本上都花在学习上。
“学习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你想不用功都难。”这是当年我的切身体会。我是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的,但身处这样的学习境地,不喜欢也得喜欢。为了学习成绩不掉队,平时,我可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尽管我们这批学生中考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如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和物理要学《高等数学》与《普通物理学》,而专业课选取的大多是大学里使用的教材,如清华大学编的《晶体管电路》、《脉冲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原理》、《线切割机原理》等,高标准严要求,学习起来自然不轻松,势必要调动起全副的精力对待之。
那时,杭大中文系的教育楼就设在文二街上,离我们学校很近。我有一个老乡叫杜文庆的就在那里读书,我们俩平时常有来往。星期天他来我这里,一般往往只有在教室里才能找到我,而我去他那里,大多在宿舍里就能碰得上,听他说每天睡午觉还雷打不动。两相比照,就连杜文庆也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你们中专生的学习比我们大学里还要紧张啊!”
照理说,到了寒暑假应该空闲了吧。可是回想一下这三年中的各个假期,用功学习还是每天的重头戏。那时寒假很短,来去只有两个星期。除出节日里不必要的走亲访友,其余时间我都花在做课外作业、看书学习上。暑假里里的学习任务更重,复习、预习各类功课占去了我每天大半的时间。那时我在假期中还制订作息时间表,把它贴在墙上,时时督促自己。因为我的英语基础薄弱,高中毕业时只认得26个字母,学起来很吃力,所以假期中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最多,一本大连海运学院编写的《基础英语》课本,几乎被我翻烂了:书本纸张破损,黑乎乎的,留下许多修补过的痕迹,原有封面的颜色根本看不清了。这本教材我至今还保存着,它可是我无悔青春的又一物证。
在如此紧张的学习状况下,我没有摒弃自己的文学梦,并在心间给这一份爱好留下了一片小天地。那么我是如何挤时间看文学书籍的呢?大家知道,我们学校足球场的东南面有一大块高低不平的荒地,在它的地下建有防空地道,地道纵横交叉,全用水泥钢筋加固而成。这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年代的产物。我们进校时,这些防空设施还保存完好。防空洞外面的铁门没有上锁,人可随便进出。在一次不经意间的游玩中,我相中了这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以后每到中午午睡时间,我就独自拿起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书,悄无声息地来到大操场,钻进地道内,摆脱掉学习上沉重的压力,坐在里面静静地打开我所喜欢的文学书籍,让自己的心灵短暂地沉浸在小说书上所描述的另一番天地之中,体验着诗和远方的乐趣。
不被人打扰,也无人知晓,真正做到了人不知,鬼不觉。三年中,许多的中午时光我都在这防空地道里度过的。与我同寝室又是同小组的王唯强、蒋龙锡、金德来、高金宽等同学老是看到我中饭后,拿着书本匆匆独自外出,都以为我中午都不休息就去教室学习了,不时地夸赞我这个小组长学习抓得真够紧的。其实,由于自己对文学这份爱好的坚守,与班里其他同学相比,学习上我还真算不上是一个用功的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这句话我实在有太多的切身体会。
三年中,同学们似乎被“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禁锢着,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平时,看不到男女同学单独在一起聊天、散步、交往的情形,更看不到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场景。校园真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记得有一年,上面突然倡导学生跳集体联谊舞,学校里还说到时全校各班要举行比赛。各班班干部们把它当作一个工作任务,高度重视,利用自修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学跳联谊舞。我们班在搬光了桌椅的大教室里排演,排成两排的男女同学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相互交替地手拉手来回共舞。如此一来,男同学们都有与班上仅有的六位女同学面对面拉手的机会。平时异性不相往来,一下子近距离地手拉手,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心里难免不产生异样的感觉,这从众人通红的脸上(当然也包括我)就能感知出来。跳舞要浪费不少自习的时间,但由于给这枯燥的生活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内心的愉悦使大家乐而为之。可是没过多久,集体联谊舞忽然又被莫名其妙地封杀,生活又回归到原先刻板的模式。
男女同学间是否存在着像解放前“地下党”搞地下工作一样,悄悄进行着恋情,这我倒不敢满口否定。
<br></h3> <h3>四、艰苦的学习环境
由于经济的拮据,为了省钱,连粗菜淡饭都不能吃饱,而且又缺少御寒的衣被,所以我总感到那个年头杭州的冬天似乎显得特别寒冷。
北风呼啸,寒流滚滚,在教室里上夜自学往往冷得瑟瑟发抖,有时实在冻得受不了,同学们只得被迫提前回到宿舍里。我们一间十多个平方的宿舍里住着一个小组的九个同学,紧闭门窗后,自然比教室里要暖和一些。大家就半躺在床上,用被子裹着身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看书自习。好多同学进校时,包括我都只带了一条被头,没有垫被,晚上睡觉时,在铺着一张草席的床板上,一条被头半条当垫被,半条当盖被。幸亏母亲给我做的棉被既大又厚实,在寒冷砭骨的夜晚能够对付。有的同学被子小,夜里被冻得够呛,没办法,只能搞互助合作,即两个同学两条被头,一条当盖被,一条当垫被,合起来一起睡。如团支部书记徐绪卿和同宿舍的余国林同学,一入冬,两个人就早早把被头抱到一张狭小的白鸽笼床上,两人睡着拥挤不堪,但这总被挨冻受冷好受。
我的冬装单薄,只有一件晴纶棉毛衫和一件尼龙线衫,没有棉袄,要熬过冬天还真有点难。幸亏进入寒冬前,家里及时托人给我带来一件用灰的卡做面子,内衬“骆驼绒”的半大衣。这是我母亲考虑到我冬天会受冷,就从家里刚出栏的一只肉猪收入中,硬是划出一笔钱来,买来布料,亲手一针一线,起早贪黑地给我缝制出来的。我白天裹着这件大衣上课,晚上睡觉时则把它盖在被子上保暖,避免了挨冻。毕业分配工作后,这件大衣又伴随我去了江西七一三厂。如今,我还像珍品一样保存着这件大衣,妻子几次想把它送人或捐献出去,都被我拦下了。我打算要把它一直保存下去,因为这件大衣见证了我艰辛的青葱岁月,看到它,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我们在杭电的三年学习生活的不容易以及在江西三线厂的艰难岁月。同时,睹物思人,永远牢记慈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一片深情。
在感觉冬天特别冷的同时,也觉得那时的夏天特别热。记得第二学期临近期末考试,不但天气闷热难耐,蚊子也特别多。每天夜自学,日光灯一开,成群的蚊子嗡嗡嗡地飞进教室里,横冲直撞,咬得人来不及拍打。到夜自学快要结束时,只见教室四面的墙壁上,麇集的蚊子密密麻麻,白墙壁变成了一片灰黑色,直看得人头皮发麻、寒毛直竖。教室里又没有电风扇,一个夜自学下来,常常汗流浃背,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那一年驻浙空军出动了飞机在杭州市区内四处喷洒农药,蚊子才逐渐有所减少。
晚上,为防蚊子叮咬,只得躺在蚊帐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床上,使人身处蒸笼里一样,热得会透不过气来,哪里还睡得着?无奈,我们只得卷起草席来到大操场上打地铺乘凉,直到后半夜一二点钟,天慢慢凉快下来,才瞌铳懵懂地返回宿舍睡觉。露天虽然风凉一点,但要遭受蚊子的攻击。连续几个晚上下来,睡眠严重不足,我的腿上还全是被蚊子咬起的红点点。
暑假临近,天气更加燥热。大考前夕,复习任务又特别繁重。下午,教室里热得人待不住,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寻找凉快的地方进行复习。我跟随几个同学悄悄来到教室下面一楼的校办厂车间里,那里有几只功率比较大的立式电风扇一天到晚地开着。大家围着电风扇排排坐着复习,电风扇吹出来的风蛮大,但时间长了,感觉吹出来的风都热腾腾的,吹在身上非但感觉不到凉爽,反而把人吹得昏头昏脑,复习效果大打折扣。尽管这样,这总比闷在像桑拿房里一样的教室里好受。待到大考结束放暑假,用手摸摸自己的脸就像是刀削过的。<br></h3> <h3>五、考试
我们开学的第一堂数学课,就进行摸底考试。教数学的孙居长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讲课水平也很高。他知道我们这批学生都是各地区高中类中专考试中的尖子生,绝大多数的数学考分都在一百分以上,自我感觉良好还伴随着沾沾自喜,从录取到进学校期间,早把复习书都丢到了一边,对学校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着乐观情绪。孙老师认为这种过高地估计自己水平的行为无疑会对以后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这次数学摸底考试的试卷题目出得非常难,多数题目都超出了原先我们参加高考时的复习范围,用常规去解题目都不能轻易做出来。就拿因式分解的试题来说吧,是根式外面再套多重根式的数字要你简化分解。
只见考场上,许多同学面红耳赤、抓头绕耳,绞尽脑汁还解不出几道题目,包括我在内。谁也想不到开学考试的题目如此之难,一声声无奈的叹息在教室里此起彼落。无疑,这是孙老师给我们的一个下马威!
在第二堂数学课上,孙老师公布了这次数学摸底考试的成绩:只有一个来自陕西名叫童克科的同学考试及格,其余全部不及格,有几个同学还得了零分,我只考了二十来分。志高气昂的全班同学自尊性霎时受到了严重挫伤。特别是得了鸭蛋的同学则羞愧无比,情绪更为低落。通过这次考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海洋的水有多深!
正式上数学课前,孙老师在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大概:“同学们,通过考试,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差距。往后,大家只要静下心来,虚心好学,那么,我完全相信在座各位定能学好包括数学在内的各门功课。在学习上,有句话叫做初学三年天下可走,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来不得半点骄傲和自满。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从此,同学们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去了,为了“一雪前耻”,大家异常地用功。而学习刻苦,数学成绩出挑,又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童克科同学自然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背地里他被众人友善地谑称为“教授”。
随后,在孙老师兢兢业业地讲授下,只用了不到三个学期,我们快速地学完从高中数学到高等数学的所有内容,相比其它几门基础课,应该说,数学这门功课我们学得最为扎实。
我们这批学生小学、初中、高中读书都处在文革当中,那时很少考试,一个学期下来,每门课只考一二次,再说考不及格的照样毕业,因此根本不把考试当回事。进杭校后,第一学期开设数学、物理、电工原理、制图、政治等科目三天两头要考试,什么周小测、单元测验、月考、季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真是名目繁多,使人一下子难以适应。特别是受到数学第一次考试的突然袭击,对我刺激很大。再加上后来我在制图期中考试中没有考好,从此,对待每一次考试我都战战兢兢,心存余悸。
制图期中考试怎么回事呢?原因是制图不是主课,对此我不够重视,平时在课堂上学得马虎,做作业也应付了事,再加上一开始对待考试没有经验,在考前没有好好复习,考试当日,看到试卷子上的题目我就傻了眼,一句:“怎么难!”不由得脱口而出,我做得满脸通红,头上直冒虚汗,到缴卷子时,只勉强做出一半多点的题目。结果这次考试我只得了58分。事后又从老师那里传出消息,说是根据教程安排,制图课程马上就要结束,已来不及进行期末考试,故这次期中考试就作为期末的成绩了。如此一来,制图的成绩我岂不要不及格了,“真丢人啊!”自此我压力陡增,整日忧心忡忡。
一次制图课上好后,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这次期中考成绩不到六十分的几个同学,在剩余的几堂课中好好用功,表现好的话,到时,我都会算你们的成绩是及格的。看来是虚惊一场了,但自尊性很强的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觉得很羞愧。通过此次考试,以后对所有科目我都不敢再轻视了,学习上也更加用功,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都高度重视,考前的复习尤其抓紧。坏事转化成了好事:我学习成绩上去了,在各类各种考试中再没有出现不及格的现象。
作为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认识到物理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待物理课就像数学课一样,相当重视,学习上处处抓得非常紧。每次上物理课,同学们不但都已提前预习完了要上的物理课,而且结合大学《普通物理学》的教材进行自习。
教我们物理课的邱老师是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片的中年女老师,教龄长,教学经验老到。邱老师上课不要费多大劲,似乎我们这批学生是一教就会,一点就通。每次物理考试,试卷上的题目看上去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考到八九十分以上。这让邱老师感到十分惊奇,而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在课间休息期间,学生向她请教的问题常常令她招架不住,因为提问的多是涉及到了《普通物理学》里面的内容,事先没有准备的邱老师虽然解答不了,但性格开朗的她没有因为被问住而感到自己失面子,反而非常佩服我们这批学生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课后与同学们交谈时,邱老师多次坦率地表示自己教我们真的有点吃不消了。她说:“我教了这么多届学生,你们是我碰到的文化素质最好的学生。真替大家感到惋惜,其实你们都应该去考大学的呀!”悔之晚矣,当时为了早日跳出农门,为了保险起见,原本都有希望考进大学的我们只得被迫去考了中专。
考、考、考,三年苦读,考试不断,确实有一种《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味道。毕业后,总以为参加了工作,可以与这种折磨人的“考试”说拜拜了,结果事与愿违,名目繁多的考试如影相伴,不离不弃,贯穿了我们整个工作历程,套用新加坡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人在旅途》的片名,我们这一代人是“人在考试”,这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代人从未停下上进、自强的脚步(这方面“考”得比较突出的当属班级团支部书记徐绪卿,如今担任浙江树人大学校长的他,当年毕业留校后,发愤图强,一直坚持自学考试,陆续获得了大学、硕士、博士文凭)。从学校开始这数不胜数的考试势必会在个人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我在参加工作后直至现在行将退休,平时做得最多的梦就是有关考试的,梦中的情节大同小异:因没有好好复习,考试被卡住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梦被惊醒为止。<br></h3> <h3> 往事悠悠,岁月如梭。至今,我们进杭电读书已经四十个年头,恰巧今年又喜逢改革开发四十周年大庆。四十年前,作为我们个人有幸在恢复的高考中榜上有名,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对我们国家来说,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开启了一条富国强民的康庄大道。我们这代人有幸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直接参与者。
如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蓝图,尽管我们这批同学已是夕阳近黄昏,步入了退休的年龄,但我们要清除“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继续发扬在杭电苦读时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发挥余热,再作贡献。<br></h3> <h3>(谢谢徐绪卿、陈必成、沈丽亚同学提供旧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