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百态千姿万仞松,揖门迎松客情浓。</h3> <h3>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h3> <h3>旭日东升黄山顶</h3> <h3>峰头老树挂斜阳</h3> <h3>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h3> <h3>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h3> <h3>一霎松岩齐变色,金光如雨沐群峰。</h3> <h3>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h3> <h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h3> <h3>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h3> <h3>奇峰云海峥嵘,苍松破壁挺立。</h3> <h3>盘根峭壁身强健,受命峰恋体自舒。</h3> <h3>独立深山万壑中,参天四覆万年松。</h3> <h3>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h3> <h3>滴仙梦掷生花笔,皴染江山入画工。</h3> <h3>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h3> <h3>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h3> <h3>人上光明顶,处处皆风景。</h3> <h3>尹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h3> <h3>黄山偶感</h3><h3>"欲设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十六世纪中国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千古绝唱,如今被黄山的导游当作向外地游客宣传黄山(徽州)的金牌广告,引以为豪。而很多人对这首诗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孰是孰非?只有500年前作者最是清楚。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黄山市以山名,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徽州市为黄山市,则有些得不偿失。一座名山,取代不了有着2000年历史的徽州名城。北大教授钱志熙先生在已故作家许宗斌的《雁荡山笔记》的序文中说,一座名山,不仅是宗教信仰的结晶体,也是国家政治行为产物。如五岳:泰山控引东夷,华山接壤西戎,衡山临驾南蛮,恒山毗邻北狄,是华厦版图的一部分,后因道僧隐居和文人雅士的客串,信众、游客渐多,名声鹊起。让人有点费解的是黄山难见宗教寺观,莫非神仙也怕山高路险?相信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最早知道黄山一定是源于一棵"迎客松"。它不仅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安徽的国宝,且挂进了人民大会堂。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两天的黄山之旅,用脚丈量四万多步后,让我觉的五岳归来看不看山不知道,黄山归来不看"松"倒是名副其实。黄山的山并不独特,相比华山、张家界的更为奇险,只有黄山上的松树才是独一无二。每一处、每一棵都长得与众不同。那枝条横空出世,临风飘逸,自然舒展,灵动遒劲,巧夺天工,没有那位造型大师能够成就,远比我每天花500元钱请的罗汉松造型老师。黄山上的松树,美得出神入化,美得游客惊呼小叫,流连忘返,黄山之美始于松名不虚传。有了松树,黄山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绵了。在植物界,树以山名非常稀有独特,在浙江的庆元有"百山祖冷杉",而黄山松只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上才有自然分布,在南方常见的松树都是马尾松,此外还有黑松(海岛),火炬松、湿地松,后两种为国外引种,这是我30多年对林木仅存的的记忆,更多的知识都已经还给了老师。一路上从丽水、衢州到安徽境内,沿途山上看见少量松树因染松线虫病枯死,不禁让人对黄山上的松树颇为担忧。(2018年9月游黄山记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