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8年8月18日至20日,我们1968年进厂的员工在廊坊厂区聚会,庆祝入厂50周年。聚会后朱爱萍、郭建华代表大家赴山西代县、垣曲县老厂区参观,寻找当年的足迹,回忆我们共同的青春年华。本集是山西代县岗上村1206厂厂区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厂里调出到东西南北的小伙伴们今天都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从高速路代县北路口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代县,天蓝,路宽,房新…,滹沱河旁的湿地公园花团锦簇,一望无边。</p> <p>滹沱河旁的湿地公园花团锦簇,一望无边。</p> <p>代县城里高大巍峨的城门楼上‘’威镇三関,聲聞四達‘’的牌匾依旧赫然在目,威震八方。</p><p><br></p> <h3>代县人民政府院内珍贵的阿育王塔,建于元代,塔高40米,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是我国藏式佛塔中的精品。</h3> <h3>院内还有毛主席路居纪念馆。</h3> <p>40多年前,我们团支部活动曾参观过纪念馆,那时还叫纪念室,在一个小院子里。(前排右一朱爱萍)</p> <p>重归故地,寻找往日奋斗的足迹,是我们06厂人的共同心愿,69届的王新兰和68届的朱爱萍、郭建华一起会聚代州,向岗上村出发。(右起:郭建华,王新兰,朱爱萍)</p> <h3>终于进沟了!</h3> <h3>总参测绘局第二办事处的原址是峪口岗上村,大门是新修的。有段时间这院曾被地方的人包去做会所,现在荒芜了。</h3> <h3>那时演电影都在二办的院子里,我们常作伴一起去。</h3> <h3>这个院里,有我们的故事,曾有过的酸甜苦辣,都化做清流,滋润感恩的心…:</h3> <h3>房顶上有“大锅"的楼房是原办公楼。</h3> <h3>和王友兰师付、郑燕欣在办公楼前合影,也是40多年前了!</h3> <p>刚入厂进新兵连训练,就在二办大院。这是我们女兵排十班全体。(后排左二朱爱萍)</p> <h3>二办大门对面的平房是原来的小卖部,那是部队唯一的商业区,商品却少得可怜。</h3> <h3>那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06工厂大门。</h3> <h3>现在的大门,当兵的都撤走了,只有村里人看门,锁着。</h3> <h3>先在大门口合个影吧!</h3> <h3>一进大门,第一感觉是树长得又高又壮又密,路比原来宽了,却坑坑洼洼的,右侧的收发室、库房及山墙都没有了。</h3> <h3>路左侧往下原是图库的家属院,现在都是树,房子都没了。</h3> <h3>大烟囱巍然屹立,没变样儿。</h3> <h3>左侧锅炉房,右侧是澡堂。</h3> <p>当年我们进厂,结束训练时的合影在办公楼前拍摄,背景正好是大烟囱。(中排左二郭建华,前排左四朱爱萍)</p> <h3>这是食堂(礼堂)的侧墙,正对生产区出来的道路。</h3> <p>食堂的侧墙保留完好,只是将画有“工农兵大团结”的敬祝台拆了。(前排左一王新兰)</p> <h3>从侧墙右边下几个台阶就是饭堂了!</h3> <h3>通往食堂的台阶。到了饭点儿,我们从这里冲向食堂。台阶左侧食堂,右侧球场。<br></h3> <h3>礼堂门都被树丛挡住了。</h3> <p>食堂门前的球场,这个位置经常拍合影。(前二排左一朱爱萍)</p> <h3>当年的球场,水泥地面,台阶高大平整,号称忻州地区“小北京”第一篮球场。不但是全厂活动中心,也是当地驻军球赛的重要场地。每逢大型赛事,这里如同一场盛会。</h3> <h3>工厂武装民兵排在球场练瞄准,他们的身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台阶,男生楼,传达室,厂区门口…</h3> <h3>毕竟离开这里已经30多年了,树高叶茂鸟雀啁啾,几只喜雀拖着长长的尾巴,一边叫着一边绕树而飞。</h3> <h3>球场南侧是我住了9年的集体宿舍啊!喜鹊喳喳叫,心里好温暖。</h3> <h3>楼下从右数第二个窗户,曾是我的闺房。</h3> <h3>楼上靠左边也住过。</h3> <h3>窗户都没有玻璃了,房间内能看到通往二楼的楼梯。<br></h3> <h3>女生宿舍对面,隔着球场是男生宿舍,也是两层楼房,后来结婚的人多了,楼下就成了家属房。</h3> <p>我们68年的部分男生,前排左起:王青峰,训练队队长李绍孔,杨亚平,杨顺哲;后排左起:张京洪,李昭光,郭远锐,邢立兵,张宏伟。</p> <p>1998年,我们进厂30周年纪念日曾经聚会过,那时相约:20年后再聚!这是30周年聚会时忻县男生合影。</p> <p>1998年聚会在厂门口合影,左起:付强,卫裕国,孙茹霞(师付亦好友),朱爱萍。</p> <p>20年后又见面了!</p> <p>今天又站在男生宿舍楼前往下看球场。</p> <h3>似乎看到当年在球场上比赛广播操,耳边还响着节奏明快的音乐!</h3> <p>球场的西侧就是家属楼了。06厂有个好传统,有家的师付们经常照顾单身汉,即使是物资匮乏时期,也会在你需要时端来热汤热面慰问。</p> <h3>而单身的年轻人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师付家里帮忙,边干活边聊天,开展谈心活动。</h3> <p>今年聚会,我和梅佳特地去看望当年的指导员张同华(中)。</p> <p>郭建华、李昭光、郭远锐看望当年的师付孙茹霞刘德均夫妇。</p> <p>人生有缘喜相逢!</p> <h3>现在看,前后两栋家属楼质量还是不错的。楼房后面的平房,已经没有了。</h3> <p>我的师付付铁叁就住在右边门二层楼上,穆师母是有名的巧手,又会裁剪衣服又会做饭。有一次给我们做北京小吃“果子羮”,甜香腻人味道正宗,太解馋了!</p> <h3>沿着这条小马路走到头,正面是影壁,右侧是车库,纸库,木工房。左侧是各班组种的菜地。</h3> <h3>当年的影壁是一幅高大的毛主席像,水泥影壁是后来立的。</h3> <p>男生楼的东墙,从小门出来就是生产区的大门口,旁边的传达室已塌了。</p> <h3>男生楼北侧是个库房,好象放纸的。</h3> <h3>与厂房西侧隔路相对的是一排办公室。</h3> <h3>通往二里半山洞的洞口,常年锁住的。</h3> <h3>这是二车间干燥、包装的大门,一般我们上班不走厂房正门,而从这里进出。</h3> <h3>分级、包装曾是一个大组,来,同组的小伙伴合个影!</h3> <h3>厂房北侧是图库的库房,房子、高台阶都没多大损坏。</h3> <h3>转到厂房东侧了,墙里是二车间四色机的位置。墙上的大洞原来没有。</h3> <h3>厂房东侧靠南的门,走进去是打样、晒版等等一车间的天下,门外土堆砂堆已封住门了。</h3> <h3>我在晒版干过几年,经常进出这个门,门对面是磨版、裱版工房。土堆上,一丛紫色野花开得正艳,现在它是主人啊!</h3> <p>厂房的正门完全被树丛遮住了,走不过去。</p> <h3>办公楼、干版和修配车间已荡然无存,只剩一个大大的土坑。新兰有些伤感,毕竟那是她工作了八年的地方!<br></h3> <p>当年干版部分人员在车间大门前,身着白色的确良工服合影。(后排左一王新兰)</p> <p>此次路过太原,和老同事们聚会,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三、四十年沒见了。相见感慨万分:犹记青丝发,而今老一辈!</p> <p>这是新兰和喜牛伉俪仔细回忆后的手绘厂区图,不愧是印图厂的老师付,各栋建筑位置都没错,只是我搞不清楚厂区的方向,文中所说东西南北不一定对啦!</p> <h3>夕阳下的厂区空旷而寂静,就是这里,留下了我们曾经迷茫、孤独、不安,或者欢腾、理想、炽热的青春,不管怎样,我们没有挥霍生命,没有浪费年华!面对那个站在阳光下,曾经年轻的自己,我们可以坦然地说一声“谢谢你!再见!”</h3> <h3>大烟囱是厂区的地标,远远地都能看到它。</h3> <p>当年厂区是绝对不能拍照的,这张69年拍的照片里有大烟囱,应该是情不自禁拍的,因为有亲人来看我们,特别高兴:老家来人啦!从右至左:邢立兵的弟弟立明,李昭光,裕国的小弟小牛,我的大弟小强,杨顺哲。</p> <h3>这是当年我们忻县十人中的五个,前右燕欣,前左是我,后右至左:裕国,顺哲,立兵。</h3> <p>这次50周年聚会,忻县10人中只有张京洪沒来,也算齐全了。自左自右:郭远锐、卫裕国、郑燕欣、张宏伟、杨顺哲、王青峰、邢立兵、李昭光、朱爱萍。</p> <p>68年进厂时忻县10人中军分区3人,总参三部两个局7人,都是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这是军分区的发小们又见面了!</p> <h3>花甲再相逢,其乐也融融!</h3> <p>出厂门向右拐,沿马路走,就到了二里半,再往前走,就是王家会村航测队了。</p> <h3>二里半是石头山,有些石头奇形怪状成为一景。看,山坡上那个石猴还在呢!</h3> <h3>那时的照片里也有它啊!</h3> <h3>二里半的洞口大概也废掉了!</h3> <h3>二里半石头山也是我们常去散步聊天的地方。</h3> <p>那会儿可真年轻啊!(左起:卫裕国,郑燕欣,朱爱萍)</p> <h3>今天也不老!</h3> <h3>50年前的自己,单纯认真努力执着,只想做一个更好的自己。</h3> <h3>50年后的自己,平和乐观认真圆融,守住初心相信自己。</h3> <p>当年山沟里谷穗沉甸甸,自然风光美。(右一是好友张英英)。</p> <p class="ql-block">如今含饴弄孙享天年,脸上的笑容美!(右起王渝宁,孙丽均,朱爱萍,卫裕国,陈笑英)。</p> <h3>从峪口进山,马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河沟,河里的水哗哗的流,清清的,没有山洪时还是很好玩的。</h3> <h3>夏天凉爽,二办、王家会都修了游泳池,大概能游一个月。</h3> <h3>冬天就冻得严严实实了!</h3> <h3>远远地,看见山沟里茂密的绿色中,有淡淡的黄色,好醒目的营房!可我们那个年代,房屋都是灰色的,因为要隐蔽,要战备。</h3> <h3>王家会航测队的营房现在仍有部队驻扎,完全不一样的景色。大门口有站岗的,经请示我们才可进去参观。</h3> <h3>所有的房子修整一新,到处干干净净的,绿化、标语一样不缺,到底是军营啊!</h3> <h3>年青的士兵文雅而活泼,对我们的旧地重游好奇而理解,陪我们的军人说:我也三十岁了…一下子就真实地感到,我们是真的老了!只是心理年龄还没到。</h3> <h3>小桥对面的山坡上,曾经是由我们挖地基而修建的计算机房,怕震动,地基坑一人多深,都是巨大的石头,新兵连男兵女兵一起干出来的。</h3> <p>这是我们班的几位战友,都是1968年从北京入伍的,分在航测队。这次在北京见到了副班长刘兰芳(后排右),很开心。</p> <h3>50年过去,刘班长还是标准的军人姿态!</h3> <h3>在办公楼前合个影,修百年方能同舟,都是有缘人啊!</h3> <h3>回身再看一眼营房,前方修路无法再往殷家会走了,只能到此为止!再见,当年的工厂和营房!再见,那个青春的你、我、他!</h3> <h3>谢谢新兰、建华提供的精彩图片和文字内容!谢谢你们的精心安排和陪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