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远去,宅与海依旧

曉林

<h3>纽波特(Newport Rhode Island)也译新港,美国罗德岛州的小县城,其虽不为多数中国人所知,但它的两大景观:豪宅与大海,却名扬天下,为世人熟知。</h3><h3><br></h3><h3>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伴随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托拉斯巨头们开始追求欧洲皇家贵族的生活方式,一掷千金在此建造公馆,纽波特一时豪宅群起,以豪宅著称。</h3><h3><br></h3><h3> 富豪们选择纽波特,因为它拥抱大海,地处伸进大西洋的半岛的尽头,是避暑的理想之地,沿海置业坐享海景,纽波特成了那个时代富豪们的夏宫之地。</h3> <h3>我们从普罗维登斯出发,车入纽波特贝尔维尤历史街区后,路边就开始散落着一些别墅,我们在海港稍作观赏后,就直奔纽波特的最大景观豪宅。</h3> <h3>纽波特豪宅众多,破碎者大宅(The Breakers)(上图)是必去之地,它位居纽波特豪宅之首。大宅原为美国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家族所有,1972年因高昂维护费与税费,范家以一美金形式将大宅变相捐给州政府。</h3><h3><br></h3><h3>范家财富的创始人科•范德比尔特,在2007年福布斯公布美国史上前25富豪中位居第三,仅次于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据说19世纪末有几天里,范家收入超过联邦税收,可谓富可敌国。好事者将其与比尔•盖茨比较:1877年他去世时资产1.05亿,占当时美国GDP的1/87;而今比尔•盖茨的资产占美国GDP的1/152。<br></h3> <h3>铸铁大门高达30英尺,重70吨,拱形门顶为18世纪法国洛可可装饰艺术风格。两个柱子高20英尺,用印度浅黄石灰石装饰,前面都有一个漩涡形锻铁灯笼。</h3> <h3>1885年范家在纽波特购入一座木屋,七年后毁于大火。1895年范家委托建筑师亨特组成的国际团队,建起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华丽别墅,占地79亩,70个房间,总面积6000余平米,总费用700万美金,起名“破碎者大宅”。名为“破碎者”,是因为别墅建在大西洋转角处,每当大浪打在崖壁上就碎成浪花,即“打破大西洋浪花”之意,中国人将其译为“听涛山庄”。</h3> <h3>这是范家1885年购入的木屋原图</h3> <h3>上图是网载“破碎者大宅”的俯瞰图,面对大西洋转角的酱红色屋顶的就是大宅。</h3> <h3>主人公科•范德比尔特二世的肖像,他逝于大宅建后第三年,仅在大宅住过一夏。</h3> <h3>步入别墅第一个就是大厅(grant hall),高约50英尺,一层的每一面有三个拱门,二层是开放式的阳台,共有8个吊灯,每个由单独的金属棒悬挂着,装饰富丽堂煌,像个宫殿,从壁柱到房顶和楼梯的细部,到处是雕花镌刻,材料均为大理石和黄金,可谓金碧辉煌,奢华无比。</h3> <h3>整个大宅的装饰极其奢华,石柱均为大理石,灯具和烛台是水晶的,墙壁与天花板及窗沿等到处镶嵌着黄金或白金。“镀金时代”的大亨们,极尽奢华追求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用金钱谱写人生的另一面。</h3> <h3>大厅的整个天花板表面,被14克拉古老镀金的几何图案覆盖着。二层楼的栏杆被带有爱奥尼亚式字母的方形石柱分隔着。</h3> <h3>上二层的楼梯中间挂着范德比尔特太太的画像,由西班牙艺术家马德雷佐索所绘。</h3> <h3>楼梯扶手的铸铁栏杆,采用的是洛可可漩涡形装饰风格。楼梯的底部、侧面柱子均有不同图案构成。</h3> <h3>画像上方是一幅17世纪的挂毯,描述着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br></h3> <h3>楼梯顶层天花板是水晶玻璃边框装饰考究</h3> <h3>这个图案是范家家徽。天使捧着锚和齿轮的雕像,表示家族事业的神佑,三颗橡果是家族图腾,寓意坚强与健康。<br></h3> <h3>二层餐厅同样金碧辉煌,柱子是刻着青铜色科林斯式(Corinthian)字母的红色条纹大理石,每个拱顶都是镀金的檐口,四周带有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像的天花板拱顶,红色的皇家帷幔。四个巨大的水晶吊灯挂在房间里(据说一颗水晶500美金),房间中间摆放着一个10英尺乘10英尺的实心橡木餐桌。</h3> <h3>书房四壁为褐色书柜,房间镶满了切尔克斯核桃木,上面盖有金印,每块天花板都用手绘镀金,装饰考究又不失庄重,壁灯与台灯恰到好处的光亮,给人一种安谧宁静的氛围,益于静思。</h3> <h3>女主人的卧室灯光暗淡,窗帘微掀,暗示着女性的私密性。床头柜处墙上,装着多个按钮(见下图),分别连接管家、仆人、厨房等各处,掌控着整个家庭的事务。</h3> <h3>女儿卧室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孩子活泼明亮的心情,让人兴奋欢快。</h3> <h3>忘记这是谁的房间,从墙上挂的夫妻合照,可能是主人公的卧室。</h3> <h3>走进大宅的任何一间房间,其奢华的装饰都会让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没有比挥金如土一词形容大宅的装饰更恰如其分。</h3> <h3>音乐室四壁挂满镜子,顶上挂着水晶灯,设计师用镜子与灯光光影的结合,映射出各种影像。室内装潢富丽堂皇,色彩艳丽,犹如一曲华丽的乐章。</h3> <h3>墙上人物壁画曾被认为是白银制品,但历久弥新,后经检验证实非白银而是白金,精致考究,不艳丽,但极为奢华。</h3> <h3>类似于天花板上精美图案与边上镶嵌黄金的装饰,大宅内无处不在,作为贵金属和稀有资源的黄金被如此过度用于私宅装饰,实为罕见。</h3> <h3>桌球房四壁均由大理石砌起,雪花石拱门,球台是以锻铁和铜制成,极沉重,故附在房子的结构柱上。</h3> <h3>一张方桌,四个靠椅,两个沙发,上有吊灯,旁有壁灯,角墙立着落地钟,四壁是镀金壁画,你猜此何屋?打牌的。</h3> <h3>为了满足家族成员及帮佣等的伙食,大宅在厨房内制作了高大的铸铁炉,厨具虽散挂在上方框架中,却挂出艺术品的味道。</h3> <h3>浴室的浴缸是由大理石雕刻出来的,把生活用品玩弄到艺术品程度,也只有挥金如土的富豪们。浴缸的四个水龙头分别供应冷、热淡水和冷、热海水,使用时必须预热水多次,才能让浴缸变得温暖。</h3> <h3>别墅二楼面朝大海方向有个内大阳台,站这里俯视别墅的后院,碧绿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海边,浩瀚的大西洋一望无际。</h3> <h3>纽波特的豪宅多建于海边,两者相依为伴。破碎者大宅就在著名的Cliff Walk (悬崖漫步)旁,故观豪宅必走悬崖步道。步道长5.6公里,建于1886-1920年美国发展的镀金时代,被誉为世上风景最美的散步地之一,1976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步道。</h3> <h3>沿海山坡上都是富人的住宅,它们面朝大海,坐享海景。</h3> <h3>“悬崖散步”下的峭壁</h3> <h3>步道有些地方也有通向峭壁下海边的小路</h3> <h3>大西洋海水不断地拍打着崖壁</h3> <h3>“悬崖漫步”沿线海岸离海平面普遍较高,近海步道既可供人观海,也可供人散步。</h3> <h3>步道旁面朝大西洋的豪宅尽享海景风光</h3> <h3>令人意外,步道旁竟坐落着一所名为沙尔瓦•瑞金纳的大学,据说该校70%是女生。</h3> <h3>当天我们还参观了另一豪宅~榆树大宅(上图)。榆树大宅(The Elms)原户主是煤炭大王贝尔文(E.J.Berwind)。1898年他聘请设计师以法国塞纳河畔阿涅勒斯城堡为蓝本,于1901年建起了大宅,耗资140万美元,宅名源于宅內遍植的榆树。较之破碎者大宅的奢华,榆树大宅逊色不少。1962年大宅由纽波特保护协会购入,1996年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名胜。</h3> <h3>一层大厅犹如雕塑厅,窗户和墙角处都放着美轮美奂的雕塑作品。可惜厅内光线暗淡,摄影不准用闪光,故图片稍显灰暗。</h3> <h3>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舞厅,右边墙上挂着女主人的大幅画像,另一侧的角落里放着一架金色钢琴,除靠墙边上放着几张沙发外,余下之处就是翩翩起舞的舞池了。</h3> <h3>一楼进门的大厅虽并不宽敞,但不失华丽</h3> <h3>从墙上少女画像可见,这是公主的卧室,房间以奶黄色为基调,稍显明亮。</h3> <h3>此屋是女主人的卧室</h3> <h3>宴会厅不大,方桌可做八人,四壁都是壁画,从座椅、屏风、壁画到天花板,显示了这是一间以墨绿色为主色调的房间。</h3> <h3>与宴会厅不同,图书室显然是一间酱红色格调的房间。从墙壁、台灯到帷幔都是如此,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h3> <h3>男主人的卧室不大,相较于其它房间,装饰相对简单,墙壁呈粉红色,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精力充沛的感觉。</h3> <h3>音乐室的装饰富丽堂皇,色彩艳丽,半圆形的屋顶,由六根立柱支撑,非常大气。</h3> <h3>早餐室摆放着不少来自中国的珍贵物品。两扇门上面和中间墙上的古典画装饰及屏风,采用的都是福建漆器制品,靠墙的桌上放着青花瓷器。似乎有种置身于华人家庭的感觉。</h3> <h3>这是化妆室,内有梳妆台及洗漱盆</h3> <h3>纽波特的大海依旧,潮来潮去,拍打着海边崖壁;但纽波特的豪宅,已成为逝去的符号。“镀金时代”的富豪们,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远超今天的大亨。他们的消费方式象极了暴发户,既在炫耀现在的财富,又在补偿过去的心酸。</h3> <h3>纽波特的街道和鱼人码头,一到午餐时间人群川流不息,尤其是鱼人码头上餐馆的海鲜还是非常捧的,不妨一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