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随着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的筹建,截流大坝的完工,金沙江两岸的一些村落被水面的逐步上升而淹没,铁锁乡涉及着七棵树村委会的下西里所,小河门口、下龙潭、下米马拉、七棵树等五个村民小组,共300多人。这些村民已于2013年年底全部移民搬迁至赵家店乡小双沟落户生存。在这些村落将被淹没的前几年,原铁锁乡乡长马淑吉、 楚雄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维寿等领导不辞辛苦亲临七棵树村委会采风与扶贫,写下了多篇文章,拍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借以纪念这一片已被淹没的以贫穷落后而闻名的土地。看了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与感慨!1975年(那年我刚满18岁)至1978年,我先后在七棵树、下米马拉这两所学校任教了三年,对这个村委会村民的一些生存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些村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认知的愚昧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我写下这篇文章,既是为了纪念我那七棵树工作生活了三年的艰辛历程,也是为了缅怀当时与我同在七棵树村委会其他几所学校任教,至今八位同事中已经逝去的四位!
一 、七棵树村委会的地理概况
金沙江流经七棵树这一段比较险峻,江两岸较为狭窄、陡峭且高深,江面就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之间,江岸面临七棵树这边较为宽一些,于是就有了七棵树、下米马拉(村委会所在地)、下龙潭、小河门口、下西里所这些村落,它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性都差不多。而江那边(属永胜县)由于江面山脚较陡,村子多在离江面几百米的半坡上,江边少有村落。
金沙江流经七棵树地界后进入湾碧乡境内的长坪子、巴拉后地势逐步宽阔,江两岸没七棵树陡峭,土质也比七棵树好,物产也较之七棵树要丰富了许多,巴拉还有许多水田,可种植双季稻等,生存环境比七棵树好了许多。</h3> <h3>二、七棵树等沿江村民的生活条件与习惯
七棵树至下西里所这几个村村民的衣着较简单,衣服面料大多为廉价的黑布,男的上衣多为单衣,紐扣为手工布扣,衣袋外置,左右各一个,裤子为桶状小摆裆,不用布包头。女的上衣多为布扣对襟,裤子与男的相似,用布包头,但很简单,用黑布条在头上绕两三绕,箍住头发即可。男女都因贫穷缺穿戴,少有换洗的,着装长年都差不多一样。七棵树的村民大多从小就不穿鞋,由于长年都赤足奔走在砂石路上,所以他们的脚掌发育得要比常人的大一些,还长有一层厚厚的茧,爬坡登崖与走起路来都不费力,成年后如穿鞋,常规的鞋是不合脚的!<br></h3> <h3> 七棵树村委会按海拔高低划分为上片与下片,下片有沿江的七棵树、下米马拉、下龙潭、小河门口、下西里所等五个村民小组共三百多人口(我在那任教时叫生产队)。上片有阿波苴、上米马拉、泥至独、上龙潭、上西里所等数个村落共五百多人口,其中上龙潭又分为三个小组,阿波苴分为两个小组。上片除泥至独外,气候与土质与下片截然不同。下片气温较高,土质为砂土质且不连片,散落在众多的石包中间,主要农作物有玉米与高粱,玉米产量较低,虽也可种植水稻,但产量低、种出的大米糙、不好吃,众石包中垦田也不易,故田也很少。蔬菜基本种不了,只能种点莴苣(生菜)南瓜等,番茄与茄子能种,但味有点涩与麻,不好吃,青白菜籽撒后会长出,但出土不几天就被虫吃光。上片气候温凉,土质为黑土质,石包很少,地能连片。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洋芋、豆类等温凉带作物,生存条件除到铁锁街的路比下片远且更难走外,其他要好一些。
</h3><h3><br></h3> <h3> 七棵树村民的食物因受条件限制,十分简单。多数时候就吃喝点高粱白酒(又称捞渣酒),高粱籽酒,渣吃、汤酒喝,汤酒多数为兑水而成,连酒带渣舀出一盆后兑上很多水喝,有时伴着点烧包谷籽或煮点南瓜吃。有的时候也会磨点包谷面煮面糊吃,他们搅拌的面糊有点稠,凝固后就一块一块在锅里抠了吃。他们的包谷地虽然面积大,但产量低,这样的面糊也不是天天能吃到,不少时间都以高粱酒渣为主食,肉的话就更难吃到了,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吃到一次。
七棵树村民的住宿条件也非常差,住的全部是低矮的茅草房,窗户少而且小,光线差,空气也不大流通。他们睡觉不用床,就在家中的火塘边铺上一块编织的竹篾笆,也没垫子之类的,睡觉就在光篾笆上面,最多盖上条毯子。<br></h3> <h3> 当时我任教所在的七棵树村就只生产队长家有一床棉被,其他农户只有毯子。晚上的照明条件也差,很少有的煤油马灯也舍不得用,照明就靠火塘。大多数人都干活少,冬天烤很长时间的太阳才去干活,其他季节晚饭后就在村边的石崖上象猴子一样蹲着乘凉,天黑后好一会才回去睡觉。
七棵树的村民很少出行,因为贫穷,也没什么可买卖的,经常要食用的就是盐巴与砖茶,在村委会(那时叫大队)购销店买点即可,很少到铁所街上去,更不要说是县城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几十岁了都没有到过县城,有的直到老死连铁锁街上都没去过!
总的来说,当时七棵树村委会的生存条件是十分恶劣的,村民们也很少出行,子女们读书也只在本村读初小,小学读完的基本没有,更不要说初高中大学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性都非常落后,发展远远落后于附近村寨,与现代生活基本隔绝,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苦人儿”!</h3><h3><br></h3> <h3>三、我在七棵树两所小学的任教与生活经历
当时的七棵树村委会共有八所小学,都是一师一校。一个老师教二至三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就三、五个学生,能读到五年制小学毕业的基本没有,大多读几年后就回家干活或玩耍去了,村民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为了缓解这一情况,乡上(当时叫区)的领导决定在下米马拉(村委会所在地)办一个小学毕业班的点,把其他七所小学读了几年的学生集中起来,让他们受完小学五年教育后再升入初中。因此,我从永和的羊肠坡小学调到了这所学校,与另一姓杞的老师共同任教。后来,由于动员了很长时间其他学校的学生都不愿来,我与杞老师只好顺其自然的教了本村的近十个学生,由于学生少,就轮流来教,一人上课另一人休息做饭。
当时,由于我国的十年“文革动乱”还未结束,政府机构除了抓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十分严厉外,各单位的内部管理都很松懈,学校也是如此。只要人在校即可,教得好与不好没人过问,又不搞统一测试,我们都是凭兴趣教,只改本,不备课,照本宣科。只要别回家,想睡觉就睡觉,想去其他学校或地方玩一玩就去,也没人管,工作没压力很轻松。
在那两所学校时的工作虽然很轻松,但生活却异常艰苦,不是生长在当地的人是很难适应的。
七棵树的气温较高,冬天也如此。我从小在铁锁街上长大,但也很不适应七棵树的气候。刚下去那段时间,一到七棵树就头痛,吃药后第二天就好了,回铁锁也是这样,要一个适应气温的时间头才不疼。冬季除外,七棵树就是一个大火炉,到处都是晒烫的大石头,没有遮阴的树,只有走到草屋里才凉快点。特别是夏季从家里背粮油蔬菜回学校更是辛苦,背上的物品又重,天气又热,还要穿过几段一人高的包谷地,包谷叶子划破裸露的皮肤,花粉掉落在满是汗水的身上,又痒又疼。
由于七棵树的蔬菜只盛产南瓜与黄蓿菜,其他要吃的话需到铁所街上去买,而买回的绿菜放一、二天后就腐坏,多数的时间就只能吃南瓜与黄蓿菜。由于这两种菜吃腻了,许多年后我都不碰这两种菜。
下米马拉这村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其他沿江村落都没有或很少),就是小黄蚂蚁特多,大群大群的爬进屋里,生活很受影响。睡觉的床是不能贴墙放的,因成群的蚂蚁会顺墙而上。床外地下也有,为了不让蚂蚁爬进被子,只好把床隔墙放,在床架四只脚上支上四只放满水的碗,小黄蚂蚁隔着碗里的水就爬不到床脚。另一办法就是在木床脚涂上农药,黄蚂蚁也不敢靠近。每天挑回喝的水或吃剩的食物也不能放在地上,哪怕有柜装也不行,只能悬空挂置。否则,都会爬满蚂蚁而不能吃喝。所以,我们的厨房里悬空吊满了水桶,饭菜锅、柜等物。小黄蚂蚁的肆虐从每年的三月份开始,至六七月份雨水下地才会消失。
七棵树的生存环境虽十分艰苦,但对于我这个生长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加之我这人习惯了独立,从小就对生活没较高的追求,基本属于那种“没心没肺”的人,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br></h3><h3> 因教学任务轻,也没有其他能玩的物和事,我有大把的时间来做一些其他事情。我从小就爱看书学习,对知识有一种渴望,所以我就找了几本初高中课本和买了一些相关书籍来自学,几年时间看了不少书,做了很多功课,自身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充实了在七棵树那种百无聊赖的枯燥生活。
<br></h3> <h3> 看到七棵树那儿除了有两棵黄果芽树外没其他的树,听说桉树可能在那能生长,我就让人从外地买了几十棵来栽上。为了让树能多存活几棵,我多次到江里挑水(春节后箐里没水,到江里挑一挑水要半个小时)来浇灌。为了防羊啃枝叶,我带领学生搬来许多石块把树围严,让羊啃不到,保证了树的成活并长壮。由于那儿的气候非常适合桉树生长,一两年后我栽活的那些树就长到了碗口粗,让七棵树的树远超了七棵,也让光秃秃的江边有了一小片绿荫与生机。<br></h3> <h3> 看到七棵树的村民生活如此艰辛,我也产生了一种想了解他们、走近他们、为他们做点事的想法。于是就利用另一个老师上课我休息的空余时间,与下米马拉的村民一起参加了许多天旱地改水田的劳动,每天十一点左右上工、下午五点多钟收工,春节前后一共参与了十多天。虽然在我参与他们一起干活(当时是生产队,属集体做活、集体分配制)的那些天水田没改造好,但在村民们的后续努力下几块较平整的旱地终被他们改成了水田并栽下了稻秧,结束了下米马拉种不出米的历史!
</h3><h3><br></h3> <h3> 在下米马拉小学任教了一年后,由于生源少,在那办一个小学毕业班的计划没能实现,我又被调往七棵树小学任教了两年。在那里我又栽了十来棵桉树,后来成活并长壮了六、七棵,加上本村原有的几棵黄果芽树,七棵树的村名也就名副其实了。
七棵树小学有一个小球场,也竖有两个蓝球架,无事寂寞时我就一人玩蓝球,练投小蓝与大蓝,一段时间后就多练投大蓝,越投越远且有了一定的准头。后来我在蓝球场上或者篮球比赛时,个子虽小但腕力不小,过中线后就能远投,而且命中率高,这得益于当年练出来的腕力。<br></h3> <h3>四、在七棵树看到的几件不平常事
江边的中年男女大多都抽土烟,一人一根短烟锅杆,下面吊一烟袋,休息时抽、干活时也抽、边干边抽。有的妇女抽烟吐口水的姿势很酷,吐时不拿出烟杆,半边嘴含着烟杆,半边嘴吐口水,能喷出一、二米远,我看了觉得很有趣,也抽纸烟学着试了几次,结果连纸烟也被我吐出。
下米马拉的女人有的还独身,在这个只有近百人的小村子中竞有四五个女人终身未婚未育,这也许是生活艰辛的缘故吧。
在七棵树小学时,看到他们的水稻田头进水田尾放水,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何故?他们说是为了降温,如不这样水温较高,稻秧会被烧死!
在下米马拉有一次跟村民一起干活,中途刚休息时见到几个女的在忙着挖坑,挖下一点后就蹲了下去,我以为她们要小便就赶忙回避。结果其他人告知我不是这回事,因她们赤脚受不了热土的温度,坑中的土凉一点,挖后蹲下休息时,光脚板会好受一点。<br></h3> <h3>五、三年艰苦生活给我的启示
七棵树村两所小学艰苦生活的磨练,对我后来的人生观、工作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伴我至今,让我更加坚实。
在生活上,我经历过较多的贫困与艰苦,也看到过更多的愚昧与贫穷,导致我对生活水准的要求定位也不高:有一种平淡而又适合自己经济条件的生活即可,从不盲目消费和与别人攀比。能吃饱穿暖,平安健康,过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行!
在工作中,由于我看到了家乡许多的贫穷与愚昧,深知下一代多读书、读好书是乡亲们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唯一途径。我是一名教师,肩负着为家乡父老培养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对自己工作上的目标要求就定得较高一些。
在铁锁几所小学任教的那几年,处于国家文化事业荒废与初步复兴的时期。在前期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我就深刻认识到了个人文化素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所以,我放弃了许多可以休息玩耍的时间,也不管别人的嘲讽,利用工作之余的大部时间来挑灯夜学,坚持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自学了许多年,逐步充实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后来能进入铁锁中学任教并当上校长奠定了素质基础。
进入铁锁中学后,我以一种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状态投入了工作,一坚持就是十七年。在那些年里,我团结和带领一帮同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家乡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更多的学生能走出大山为己任,以体现知识的价值为目标,充分利用好铁锁学子聪明朴实、勤奋好学的先决条件,充分把握住大中专毕业就包分配的大好时机,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几十年的努力与付出,既帮助了不少家乡父老的子第们跳出了“农门”,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体现了我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br></h3> <h3>六、对七棵树村委会整体搬迁的看法
七棵树村委会因路途险峻且遥远,加之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生存条件极差,没多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价值,要想尽快脱贫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所以我认为铁锁乡党委、政府关于整体移民搬迁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举两例为证:1999年4月份,我在工作调离七棵树二十多年后回去做中学生的“劝返”工作,看到了村民们的生活与二十多年前并没多少改变;我一熟人跟我也曾讲过一件出人意料的事,2013年5月,沿江的村民要搬迁至“小双沟”统建点前,派出了两个代表前去参观新居。因从七棵树赶到大姚后时间晚了,赵家店乡政府负责接待的同志就把他们安排在县城一宾馆住宿,工作人员走前还教他们怎样使用卫生间、怎样用烧水器等事宜。第二天早上去接他们准备去赵家店时才发现,宾馆里面的东西基本都没动过,二人晚上也没敢上床睡觉,在床边蹲了一夜,说是怕弄脏了床铺。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数十年了,这一群“苦人儿”还是集善良、贫困与愚昧为一身,令人可叹可悲!现在,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精准扶贫”的力度也很大,各级党委、政府都对七棵树村倾注了很多的关爱。近一年,在下片于2013年底全部搬迁往赵家店“小双沟”统建点居住的基础上,又把上片阿波苴、上米马拉等自然村的村民集体搬迁至铁锁的大坪子统建点居住,接着很快又要把上龙潭三个组、上西里所组的村民集体搬迁至铁锁山百山的统建点居住。不久,七棵树将成为历史而不复存在。我祝福他们碰上了美好的发展时代!祝福他们遇上了一群能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路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也祝愿他们在新的居住环境里,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奋斗,尽早摆脱贫困,早日走近并融入现代社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