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东方书店特约书评人张玮在她的微信中写道:“在东方书店,1926百年老店,混了一个下午。不时听见路人驻足诵读门口的对联,‘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老街老宅,老店复活,新书与旧卷,咖啡与茶,西南联大与2018,一切还在筹备中。传说开业要来一场盛大的老照片影展……如果你的过往也有值得玩味的中国式集体照,那就@李国豪,让箱底的青春都上墙。”<br></h3> <h3>“在昆明,原址复建的东方书店1926,将于2018年6月16日开张,历史上曾经亮起的灯火,将在文明街这一条老街上,重新照亮。东方书店1926朋友们的大书房,期待您的到访。”6月7日,张玮又在微信里发了这条信息。<br></h3> <h3>看了张玮的信息。我急切地问她:"书店在哪里"?她说:"地点在文明街,文庙直街下段。预备6月中旬开业。欢迎您来喝杯茶。"我说:"在昆明老街原址上重开原来的老书店,一定会是昆明最有历史、最有创意、最有味道的书香之家。我想,如果我不在家,一定会在东方书店1926。"<br></h3> <h3>创办于一九二六年前后的"东方书店”,坐落于昆明市中心老街区。1944年,美国老兵克林顿·米勒特,用世界上第一代柯达彩色反转胶片,拍摄了东方书店的珍贵镜头十分珍贵,图片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昆明老街。<br></h3> <h3>走进东方书店,仿佛走进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又像是到了隔壁邻居家。那些老家俱、老电视、老饰物、老照片、老书籍,甚至还有穿旗袍的女士不时走过,勾起了我对老昆明的记忆。<br></h3> <h3>今年,整个夏天几乎一直都在下雨,入秋后,无论雨大小,仍然每天一场。今天上午,篮天白云,温暖的太阳把书店照顾得格外引人注目。十时,张姓的姑娘拉开店门,开始打理书店。我问:"小李老师给来了?"她笑眯眯的说:"豪哥还没来,我们都叫他豪哥。"话音刚落,店长李国豪就进门了,"小李老师好!"我和他打招呼。他笑说:"老师"就叫我国豪吧"。他和善的笑容感染了我,我很快按下了手机快门,留下了他的笑容。<br></h3> <h3>东方书店让我想起"查令十字街84号"。前些年我在"智源书店"买过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写的是1949到1969年二十年间购书人与卖书人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的故事。讲述了住在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与远在英国“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及其家人以及全体职员,一直通过书信维系着的一份美好的情谊。"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一直老惦记着这个已经不再存在的老书店。<br></h3> <h3>"查令十字街82号"主要经营的是老旧二手书和孤本善本书。我曾经想过,如果昆明有这样的书店,一定能找到一种不一样的读书快感。爱书人来到这里,能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重温读书的好时光。眼前,这家书店似乎出现了。我问国豪:"这里二手书多么?"他对我说:"如果买不到二手书,就不是东方书店。"</h3> <h3>书店的一楼酷似居家。走过一排书架,迎面看到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想拥有的"五斗橱",上面放着一台云南电视机厂生产的"山茶"牌9寸黑白电视机,此时还正在播放电视节目。“山茶”牌电视机曾伴随着几代人走过的“黑白”世界至今难以忘怀。</h3><h3><br></h3><h3><br></h3> <h3>左边的书架上,用繁体字贯名为"民国风度"类别的书架上,摆放的书籍主要是一些以鲁迅、胡适先生等为代表的文史书籍;贯名为"云南这边"类别的书架上,摆放的则是些云南本土作家的书籍。右边墙壁上高挂着朱自清、闻一多先生等西南联大的名人相片,如此怀旧的风格,让人感觉非常舒适。<br></h3> <h3>沿着半圆形的木梯上到二楼,有点像走进了私家书房;从木花窗格子里透过的阳光,诱惑着每位不速之容。坐落在窗前,手捧一杯小粒咖啡,发发呆,翻翻书,漫不经心地看着老街上往来的过客,时间仿佛停滞了,感觉特好,不想离开。</h3> <h3>二楼藏书丰富,而且以二手老旧书为主。在李国豪等藏书人的书架上,摆放了他们积攒多年的"私藏",爱书人都可以随意查找翻阅这些藏书。国豪介绍说:"这里经常举办讲座,如果感性趣,可以常到这里交流交流。"书屋里摆设的老字画,老瓷器,老相册也能滿足你的审美欲望。</h3> <h3>临走时,国毫对我说:"我们加个微信吧,把您拍的照片也让我们欣赏欣赏。""东方书店1926"这个微信名很直观,看了倒让我想到了张玮之前在听CD时讲的一句话:"这么老的歌,这么老的CD,依旧老得能托起一座城。"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想象力:"这么老的书店——东方书店1926,不会老得能托起一座昆明城吧!"就为这一念,我连继几次到书店拍照,为的就是昆明老街上再次出现的这一文化地标——东方书店。<br></h3> <h3>图文/田克涌 2018年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