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去年的南非之行,开启了我心目中野生动物世界的大门,也颠覆以前在电视、书籍、视频所看到的野生动物的感觉。以前看《动物世界》觉得野生动物距离我很遥远,毕竟不是家养的宠物,而且很凶悍。经过南非生态训练营之后,我忽然觉得其实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是属于这个地球,它们有权利以自己舒适的方式、以自己的规律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当它们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面前,如此近距离接触它们,甚至可以听到它们的呼吸声,以及撕咬猎物所发出的声音,如此真实,引发了我对野生动物的极大好奇。于是心生一想法,了解过相对平静的动物世界,是否该去见识一下狂野的它们呢?比起南非相对闲适安逸的野生动物而言,肯尼亚大草原上新生角马1/4的死亡概率让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充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在感叹动物世界残酷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优胜劣汰这个大自然的规律在动物世界里得到了很好地延续,正因为有了残酷的优胜劣汰,动物的种群变得更加强大,生命力更加旺盛。</h3> <h3>Jambo!肯尼亚,我来了😊<br></h3> <h3> 此行我们驱车上千公里,往返于肯尼亚中部、东部以及裂谷省的几个自然保护区。在这场肯尼亚野生动物大SHOW里,主角是准备大迁徙的角马和斑马,还有非洲五大(狮子、非洲象、犀牛、水牛、花豹)以及各种配角:河马、疣猪、各种羚羊、鸟类,特邀嘉宾是肯尼亚的五种特有物种:葛式细纹斑马(Brevy zebra),东非剑羚(Beisaoryx),蓝腿索马里鸵鸟(Somali Ostrich),网状长颈鹿(Reticulated giraffe),长颈羚(Gerenuk)。它们的憨态可掬、慵懒自得、繁衍生息种种行为举止都一一被我们摄入镜头,虽然此次因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水足草肥,没有看到大迁徙的渡河场面,但在辽阔无边的马赛马拉大草原上,角马与斑马组成的迁徙先锋足以让我们惊叫连连,随着阳光照射变化无常的云彩让我们连连惊呼。</h3> <h3> 我们的首站是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安博塞利是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的边境城市,干旱、贫穷、荒无人烟。除了野生动物,吸引人们的还有最负盛名的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和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h3><h3><br></h3><h3><br></h3> <h3> 其实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境内,并不在肯尼亚的国境范围内,但在肯尼亚境内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则是观赏这座非洲第一高峰最佳位置之一。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其实它有两个主峰,一个叫基博峰(坦桑尼亚独立之后被改名为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主峰乌呼鲁高5896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虽然位于赤道,由于海拔很高,而气温随海拔每上升1000米下降六度。所以到山顶气温很低,在山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火山口形成一个宛如四壁晶莹无瑕、底部冰雪覆盖、巨大的玉盆,因为此奇观,乞力马扎罗山也被冠名“赤道雪峰”而闻名世界。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所以只有在黄昏和清晨这两个时段才能看到它的真颜。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融化,冰川退缩非常严重,乞力马扎罗山“雪冠”曾一度消失。如果情况持续恶化,15年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盖将不复存在。我们眼前那山顶上的雪冠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闪耀”,但我们是幸运的,不知道以后的游客,是不是能再有这样的眼福了。</h3> <h3> 夕阳徐徐落下,我们几辆越野车静静地停在路上,看着一大家子大象正缓缓地离开水源地,穿过马路穿过草原,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作为背景,一幅被视作非洲的标志性经典画面拉开了肯尼亚之行的大幕。</h3> <h3>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拍摄之际,我猛一回头,看到一只公象站在路边,与其中一辆越野车相对的立,它似乎在护送自己的“家人”,又好像和我们一样共享草原美景,夕阳下金黄色的光环笼罩着大象与越野车,美极了。大象伴随着夕阳下沉的节奏,一头头慢慢远离我们的视野,走向无边的草原深处。此时此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人、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融合。</h3> <h3> 如果说安博塞利国家公园让我感觉到温暖的一瞬间,那纳瓦沙湖让我体会到非洲的冰火两重天。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段子,说非洲兄弟申请休假,要回非洲避暑,当时只是当一个笑话。来到肯尼亚之后才发现,真的如此啊,一早在纳瓦沙湖上泛舟时,我穿的是羽绒,中午时分小伙伴已经换上夏装短裙,晚上我裹着棉被瑟瑟发抖。</h3><h3><br></h3> <h3> 纳瓦沙湖坐落在东非大裂谷之内。该湖由断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真不愧是肯尼亚最美的淡水湖,也是全肯尼亚唯一的淡水湖。在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地界,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清澈的湖水,各种鸟类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h3> <h3>当然安静的湖面下暗藏杀机,河马们伺机而动,切勿侵入它们的领地,否则会被拦腰咬断。(一个小插曲:我们入住纳瓦沙湖当晚,有两位台湾客人夜间在湖边散步,被河马袭击,一死一伤)我们到动物世界一定要听从导游和管理人员的安排,事先知晓各种动物与人的安全距离、警示距离、火速逃跑距离,以及动物的肢体语言,免生意外。很多人都问我这么近距离看动物,危险吗?其实只要你遵守游戏规则,人类和动物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因为人类不是野生动物的目标食物,大可放心。</h3> <h3>这里最吸引人的是鱼鹰捕鱼,船家先用口哨吸引鱼鹰,然后将小鱼抛向空中,鱼鹰迅速从树上急降下来飞越湖面衔起小鱼,然后飞回树上享受美食,鱼鹰出动整个过程只有几秒,我们在不同的角度抓拍了几次都不理想,虽然有点遗憾,但不得不佩服鱼鹰的反应和飞行速度。</h3> <h3> 在纳瓦沙湖旁边的纳库鲁国家野生动物园,被誉为“观鸟天堂”,这里是专门为保护禽鸟而建立的保护区,最大的特色是群聚数以百计的火烈鸟,因为带有盐分的湖水里生长着丰富的蓝绿藻和矽藻,这些都是火烈鸟最喜欢的食物。火烈鸟喜欢成群,或低头觅食,或振翅起舞,远远看上去静如余霞成绮,动如红霞满天,一动一静之间整个天空犹如繁花似锦。</h3><h3><br></h3> <h3>火烈鸟的比较特别,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觅食时,把头浸入水中,嘴翻转,利用上嘴将食物倒入到嘴中,再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物质通过槽状的下嘴排出,然后徐徐吞下。</h3> <h3> 都知道赤道横贯肯尼亚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就像个十字架似的横跨在肯尼亚领土之上。但这看上去非常有意义的两道风景线着实让人有点纠结。</h3> <h3>来说说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若从空中俯瞰,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h3><h3><br></h3><h3><br></h3> <h3>但是当我们驱车来到其间时,看到的仅仅是茂密的丛林,没法感受到人们所表述的那般震撼。细细想来,一句古诗词出现在脑海:只缘身在此山中,顿时释怀了。毕竟东非大裂谷太大了,人类的渺小到无法体会到大自然的宽广和伟大。</h3> <h3>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6,378.2km,赤道周长40075.7km。当我们站在在肯尼亚境内赤道线纪念牌前,左右两边看过去,我发现也仅仅看到周遭的街景人流而已,如果车速略快,即一闪而过。其实这里的赤道纪念碑完全可以建成像格林威治,或好望角那样的标志性建筑,那样更具纪念意义。如同在东非大裂谷时那般感受,人类眼睛的视野太极限了,未能完完全全感受到地球上最大的“圆”带来的震撼。</h3> <h3>有人发现赤道标识牌下的几个塑料桶了吗?何用?用来演示在赤道这个位置的水流方向:在南半球,大气和水流都是向右偏转(顺时针方向);赤道正中则不偏转;在北半球是向左偏转(逆时针方向)。</h3> <h3> 我们这一路“跋涉”,看着窗边飞逝而过的“肯尼亚”,渐渐对这个国家有个进一步的了解。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面积58.3万平方公里,接壤的国家分别是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南苏丹、索马里等,以及东南侧的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肯尼亚境内地貌多高原为主,平均海拔1500余米。境内森林覆盖率占15%左右,面积达到8.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20%左右用于耕地,其余主要用于畜牧业等。肯尼亚境内有不少湖泊,包括东非大裂谷所形成的咸水湖,及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等。这点让我们有点惊讶,原以为非洲应该和干旱沙漠想挂钩,在见到纳瓦沙湖之后对此彻底改观了。<br></h3> <h3> 肯尼亚人口主要以黑人为主,共有42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卢希亚族、卡伦金族等。全国4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h3><h3><br></h3> <h3>主要分为三大族群,一是在高原,以种植咖啡、茶叶为生,二是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三是类似马赛人那样,以畜牧业为生。不得不提及的这里的咖啡,是阿拉伯咖啡中最顶级的品种,是作为其他品种的点睛之笔,由此可见,何等的金贵啊。可惜我不喝咖啡,无法体验其之美味。</h3> <h3>在内罗毕郊区,看上去整个街道就像70年代中国城乡结合部的感觉,马路两旁一个个小车搭建的流动摊档,摆满了西红柿、洋葱、香蕉、菠萝,还有各种民生用品。许多人还拿着矿泉水、水果、工艺品穿梭在车流中进行兜售,只要车里的眼睛稍稍表现出好奇,一群人就围上来,生怕错过了一个大主顾似的。感觉上满大街都是人,拥挤不堪。</h3> <h3>小贩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货物都塞进车里。</h3> <h3>在城市外围摩托车似乎是他们主要出行方式,无论手上拿着多少东西,都一股脑地搬上车,简直就是在表演杂技。</h3> <h3>城里的公共交通工具则是被画的五颜六色的大巴。</h3> <h3> 不知道是不是非洲人民皮肤黑,而喜欢色彩的缘故,感觉上只要能画上彩绘的地方都会被画的五彩缤纷,他们的手工艺品也是使用大面积彩色来描绘他们心目中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h3> <h3>留意一下就连四驱车后面的备胎也被套上艳丽的“外衣”,这些视觉上的冲击犹如他们的舞蹈那般热情而奔放。</h3> <h3>人去楼空的建筑比比皆是</h3> <h3>这里的人行天桥也很奇怪,非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引桥,难道是为了方便手推车,或者是特别的造型,不得而知。</h3> <h3> 之前被提醒不要随意拍照,会被人要钱,所以一直偷偷摸摸地拿手机拍着这一幕幕场景,心里略有点难受,似乎非洲已经被人定义为一个很乱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关门大吉的公司或商店,人去楼空,司机介绍说黑人崇尚自由,自律性差,很难管理,黑人乐观没有规划,一有钱就去喝酒唱歌,,导致这里做生意的老板们都很头疼。</h3> <h3>进入内罗毕市区,整体环境略有改观。</h3> <h3>路边的吸烟区</h3> <h3>内罗毕的每个主要十字路口都有这么一个带着钟的路标牌</h3> <h3>市内的教堂很多,我们进城时正好是周日,进入教堂的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h3> <h3>高耸的广告牌让我们意识到肯尼亚贫富悬殊很大。在我们离开肯尼亚的时候,遇到一位国内派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的“家里人”,据她说,肯尼亚70%的财富集中在8500人手里。不知道是否属实。这也是让我感觉很纠结的方面。</h3> <h3>内罗毕街头的高楼大厦,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h3> <h3> 我们离开城市进入高原地带,一片片梯田般的茶树郁郁葱葱;随着汽车往低处走,可以看到咖啡树、香蕉树。在肯尼亚土地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可以租地耕种,种子由国家统一配给,所种出来的成果收成归农民所有;肯尼亚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所种树木可以在70年成材之后向政府申请才能砍伐,也可以继续申请另一块地区耕种。当地的牛奶特别香,所以我们特意了解了一下当地的牛奶情况,肯尼亚人每家每户可以花1000美金买一头奶牛,供应家里日常牛奶所需,剩余部门可以自行销售,等牛老了无法挤奶时可以向政府申请换一头奶牛继续“工作”,看上去不错啊。</h3> <h3>没时间参观的国家博物馆,门口留个影吧</h3> <h3> 为了让我们全面了解肯尼亚,司机将车驶入内罗毕的使馆区。一转进使馆区,整条马路显得干净多了,路上的闲人也不及外面马路上多,人们似乎知道即使崇尚自己也要在某些地方注意分寸。也或者是因为这里处处有监控,无法“肆无忌惮”。在制度下人们都会被迫妥协,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们改变其行为习惯。想到中国在肯尼亚甚至非洲地区的援建项目,培养出不少当地黑人作为管理者或技术能手,或者肯尼亚政府是否该学习一下怎么管理人?怎么提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呢?</h3> <h3>据说这就是中国大使馆,咋不见国旗呢?说围墙里还有围墙,外墙是红色也就代表中国红,真的吗?姑且信你啦</h3> <h3> 都说非洲人是一个依赖节奏生活的族群,在肯尼亚充分见证了这一点,日常劳作、走路、开车都可以打着拍子,好像连流淌在血液里的鼓点声随时迸发出来似的。</h3><h3><br></h3> <h3>我们在马赛人村落里,还没看清楚状态,身边的马赛人就打着拍子跳了起来,脑子里即可出现一个画面:马赛人狩猎之后将猎物放在篝火上烧烤,大家围着篝火敲着非洲鼓跳起非洲传统舞蹈。</h3><h3><br></h3><h3><br></h3> <h3>大耳窿😊</h3> <h3>最原始的钻木取火</h3> <h3>马赛人的房子小而简陋,进入之后黑黑的马赛人直接融进了房子里了,因为太暗了。</h3> <h3>很难想像在这片蓝天下这几座窝棚似的“房子”就是马赛人的家</h3> <h3>简陋的学校</h3> <h3>结束参观后,马赛人“请求”我们参观一下他们的“贸易市场”,价格不菲啊,那就讲讲价吧,你们猜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砍价的?呵呵。最终象征性买了一些小玩意我们才得以“安全”逃离马赛人村落。一开始热烈的欢迎仪式,到最后让人有点如鲠在喉,也罢,权当救助非洲兄弟吧。</h3> <h3> 说起对非洲的印象,南非之前脏乱差、南非之后略有改观,毕竟南非在历史上曾为英国殖民地,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人均生活水平在非洲名列前茅,工业体系是非洲最完善的。因此整体社会环境感觉比较舒服。但是肯尼亚给人感觉却是十分纠结:肯尼亚仰仗野生动物繁多的优势,开拓关于野生动物的旅游项目,这方面无论从环境、服务还是设施都让人感觉舒适、称心如意;但所到之处的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却强差人意,让人深感困惑,这是同一个国家吗?同时也看到很多中国援建的项目,体育馆、医院、剧院、公路铁路比比皆是,我们还经过了著名的蒙内铁路,很想问一句:真的能帮非洲改变些什么吗?回国后恰逢中非峰会的召开,整个非洲54个国家来了53个,中国援建遍布非洲,衷心希望肯尼亚以及其他非洲国家越来越好。</h3> <h3>我们的越野车曾一度与蒙内铁路相遇</h3> <h3>也曾遭遇各种野生动物</h3> <h3> 不得不说,肯尼亚在野生动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操作是成功的,但离开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那感觉就是两个世界,有可能我们此行只是匆匆一窥,不足以完全了解这个国家,这也只是我对肯尼亚的大致印象,希望不要影响到各位看官前来肯尼亚,因为这里有非常精彩的动物世界,以及优质的配套服务,让你不虚此行。下面肯尼亚最迷人的主角即将出场,它们就是野生动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