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天环球航海记事(序)留下遗嘱,出发

刘丹(广州)

<p class="ql-block">【原创随笔】</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20px;">108天环球航海纪事(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留下遗嘱,出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创文字/刘 丹</b></p><p class="ql-block"><b>图片摄影/江 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尚能亲自吃饭、亲自行走的当下,我决定跟随3万多吨的日本邮轮“和平之船”,去作一次跨越七大洋、六大洲,为期108天的环球一周航海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文字的书写者,我告别曾经的新闻采写之后,便自我“任命”为专业作家。年初,我对一家出版社信誓旦旦:今年内定将该社看好的长篇写毕并付梓。报社老总钟广明同志,向最初提出为环球一周航海游写作一部书稿计划的企业家周贤钧先生推荐我时,我嘴上虽然说的是要考虑考虑,但是实际上心里已经扑向大海了——多少回的梦里,海浪以其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劈头盖脸,大喊大叫着,试图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关于海的记忆——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已无法摆脱海洋的巨大诱惑了——对出版社食言,就这样无可救药地成为定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留在历史里的航海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胶州三里河人”组成中国最早的帆船队,在胶州湾、黄海一带从事捕鱼活动;秦朝的徐福是中国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航海家,他带领数千余众东渡日本令世人瞩目;明朝的永乐皇朱棣自诩为水神,在这位崇尚水,因而热衷于海上行船的皇帝的旨意下,郑和七下西洋,从而将中国的航海技术推向世界的峰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国人的海洋意识,以及与海洋有关的活动,在明朝后来的“禁海令”面前戛然而止。统治者长期禁海绝市,不许片板下海。“作茧自缚不但没有使自己繁荣富强起来,而且由于隔绝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堵塞了所有吸收外来文明的渠道,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窘境”——这一结论大概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要命的是,这一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一直被长期沿用。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东方陆地文明的中国,国力以及文化影响力都日趋衰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落后必然挨打。鸦片战争的初始期,英国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装备起坚船利炮,旁若无人地挺进中国港口。战船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中国的沿海重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中国有海无防,大清皇朝面对危局束手无策,满朝文武无计可施。终于有个将领想出了这样的计策:在猴子的后背绑上炸药,点燃后扔到英国人的舰船上,炸不死入侵者,也要把他们吓个半死。那个将领想以这样一个小小不然的恶作剧,作为泱泱大国面对外侮的一种姿态,一次发声和一个行动。此计获得了朝廷的准许。于是,19只被迫赴死的猴子,神情凄然地被押到了清军指挥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上不了台盘的策划,我们的先人也无法实施——因为实在找不到在战炮的射程之内,敢于将猴子扔到英国舰艇上去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没有制海权的国家,只能被迫接受被侵略、被瓜分、被割据的无情现实。每一次阅读中国近代史,都会令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唏嘘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时至今日,我们说起中国的领土面积,从来都是960万平方公里,而浩大的36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国土,却被我们在无意间忽略了。由是,附着于海洋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军事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海洋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从中国人的视野里淡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郑和的同胞们却要乘坐外轮去环游世界。这位曾令中国威服四海,引得万国景仰的天才航海家泉下有知,不知将会做何感想?我的心头平添了几分失落与惆怅。拿着日方传过来的电子船票,我认真地想着这样的问题:曾经自闭于大海的国人,现时是不是应该敞开怀抱,亲近大海,面向大海,在吸纳先进的海洋文化的同时,将固有的陆地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妄自菲薄和唯我独大,都不是现代意识。我们在自视、自省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将探究的眼光投向他人,投向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怀着热望和热血,领受社会与历史之命,我即将出发。我试图通过海洋看世界,我力图将能够让国人奋起,令国人激荡,使国人警醒的海上见闻,一一向大家传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对于航程中将会发生什么事,见到什么人,悟出什么道理,我全然无法预知和预告。我只是知道,中国人口众多,但世界上的人更多;中国幅员辽阔,但世界的版图更大。或许,将目光投向世界,才能更清楚地看见和了解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前,南方报系中的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以及新浪网的新朋故旧向我举杯,为我壮行。席间,有朋友问我:“和平之船”是否经过亚丁湾?我告诉朋友,亚丁湾是“和平之船”的必经之路。我同时表示,本人骨子里十分希望被海盗劫持,那将是何等宝贵的千载难逢的经历。只要一息尚存,我会将期待中的亚丁湾遇险经历发送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期迫近之时,我为自己做了一点准备——在对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留下了简单交代之后,以“遗嘱”作为文件名搁置于电脑桌面,以便我的亲人打开电脑就能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我已登上从广州飞往东京的国际航班。与以往每一次的出发那样,我祝愿自己,完美实现当年古罗马凯撒大帝写下的那封著名新闻信“吾至,吾见,吾胜”的境界。我到了,我看见了,这两条是可以由我说了算的。但是,我是否胜了,则要由你们——广大的读者说了算。因为只有写出让你们爱看、想看的文章,才算是我的胜利——为此,我希望得到你们的严重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急就于广州至东京的cz385次航班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已刊发于《南方周末》</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