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古代人们将农历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中秋节因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 中秋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来。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宫廷和上层贵族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在传承“秋分祭月”的习俗中,人们发现“秋分”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大煞风景,于是就将“秋分祭月”就调整为“中秋祭月”。</h3><h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秋祭月”习俗从宫廷逐渐影响到民间,唐代演变为固定节日,明清时期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h3> <h3> 千百年来,人们在传承“中秋节”习俗中,编绎出许多富于情感、富于想象、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为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提供了及其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传说。</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嫦娥奔月</b></font></h3><h3> 嫦娥,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山海经》中古天帝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在神话“嫦娥奔月”的诸多版本中,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讲述这一动人故事的:</h3><h3> 远古时候天上出现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并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h3><h3> 一天,后羿在昆仑山向王母娘娘求得一颗服后能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的仙丹。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就把仙丹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仙丹藏在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后羿的恶徒蓬蒙看见。</h3><h3> 三天后,待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后,假装生病留在家中的恶徒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拿出仙丹一口吞下,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h3><h3> 傍晚后羿回家后,侍女哭诉了嫦娥飞天的经过,后羿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天上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就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要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h3> <h3> 嫦娥奔月的传说中,下面这个版本的流传范围也是比较广的:</h3><h3> 一天,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偶遇在河边洗衣的嫦娥,便要强抢嫦娥成亲。在这危急关头,嫦娥的恋人后羿拈弓搭箭,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忍痛逃入河中。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非常幸福。</h3><h3> 不久,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苦练射术,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但河伯常来骚扰,发誓要抢走嫦娥,后羿经常为此分心。</h3><h3> 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丹,并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丹,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后羿回家将大仙的话如实告知嫦娥后,便疲倦地睡着了。</h3><h3> 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为了得到自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为了让河伯死心,让丈夫全心全意去射掉九个太阳,她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吞下了后羿手中的那颗仙丹。后羿醒了,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含泪嘱咐丈夫珍重,话犹未尽,只觉得身子突然变轻,飞进了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h3><h3> 嫦娥飞上月宫后,后羿化痛苦为力量,日夜苦练射箭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天帝被嫦娥和后羿的精神所感动,便封后羿为天将,准许他和嫦娥于每年中秋佳节重逢团圆。</h3> <h3><font color="#010101"> 嫦娥奔月除了上述两个版本外,流传较多的还有以下四个版本。<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弃夫独吞版:</font><font color="#010101">嫦娥知道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长生不老药后,成仙心切,趁后羿不注意,偷吃长生不老药,飞到月宫。<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 后羿赠药版:</font><font color="#010101">据古籍《墉城集仙录》记载:“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拯救黎民版:</font><font color="#010101">后羿任远古时期有穷国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民不聊生。后羿求得长生不老药后,妻子嫦娥为使百姓免受后羿的长期残暴统治,就偷吃仙药,化作仙女飞上月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ed2308"> 后羿不忠版:</font><font color="#010101">屈原的《天问》载: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嫦娥一气之下离开后羿跑到月宫。</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吴刚伐桂</b></font></h3><h3> 传说月亮里的广寒宫前有一颗五百多丈高的桂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不断用斧子砍伐桂树,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始终没有被砍倒。 </h3><h3> 据说吴刚原是汉朝西河的樵夫,曾跟白发神仙学习仙术,一心想做神仙。但他学习漫不经心,学了很久仍没有学成。白发神仙非常生气,就把他带到月宫,告诉他:“如果能砍倒月宫里那棵桂树,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砍下一斧子,被砍的地方马上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始终没有砍倒那棵桂树。直到今天,他的愿望仍然没有达到,依然在月宫漫不经心地砍着那棵桂树。</h3> <h3> 在湖北咸宁一带,人们却是这样来讲述吴刚伐桂的故事:很久以前,咸宁各地突发瘟疫,死了很多人。桂榜山下有一个名叫吴刚的小伙,母亲也染上瘟疫卧床不起,他每天上山采药为母治病。</h3><h3> 一天,观音东游归来,路见吴刚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就托梦告诉他:每年八月十五,桂榜山顶有天梯通往月宫;月宫里有桂花树,开着金黄色的小花,用桂花泡水喝,可以治好瘟疫。到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吴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桂榜山顶的天梯到了月宫。</h3><h3> 看着月宫里金灿灿的桂花,吴刚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无法带走。于是他就摇动桂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治愈了。于是人们就把这河水视为金水,并把这条河取名”淦河”。</h3><h3> 谁知桂花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天宫里正在赏月吃月饼的众神仙。玉帝派差官到月宫察看后,得知月宫里的桂花全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到天宫。</h3><h3> 吴刚被抓后,将当晚发生的事向玉帝奏明,并要求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玉帝听后,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又觉得他犯了天规,如不惩罚,就不能树立天庭的威信。于是就想了一个既可惩罚吴刚、又貌似答应吴刚要求的主意,告诉吴刚只要能把月宫里那棵大桂树砍倒,就可以带一些桂花树到人间。吴刚找来大斧对着大桂树砍起来,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树就长一刀,吴刚一直砍了几千年也没有把大桂树砍倒。</h3><h3> 吴刚思乡思母心切,每年的中秋之夜都折一支桂花丢到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思母之情。年复一年,桂榜山上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玉兔捣药</font></b></h3><h3>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称作"玉兔"。这只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作药丸,服用药丸者可以长生不老。</h3><h3> 关于玉兔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和猴子都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兔子身边没有食物,就对三位老人说:“你们如果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三位神仙深为感动,就把兔子的魂魄送到广寒宫,成了玉兔。从此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h3> <h3>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流传另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儿女,个个生得纯白伶俐。</h3><h3> 一天,雄兔奉昭上天觐见玉皇大帝。当它路过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把无辜受罪的嫦娥押往月宫。雄兔担心她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就飞奔回家,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想送一个儿女到月宫陪伴嫦娥。儿女们非常理解父亲的心情,都表示同意。雄兔和雌兔商量后,就让最小的女儿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h3> <h3>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风情各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北方偏重亲人团聚,南方偏重户外活动,形成了许多颇具地方特色、形式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使中秋节日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祭月</b></font></h3><h3> 中秋节源于古代“秋分祭月”,祭月自然成了中秋习俗中一项主要活动。祭月时,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所在方向,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然后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祭拜完毕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分给家人食用。切月饼时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h3><h3>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祭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赏月</font></b></h3><h3> 赏月的习俗源于祭月。人们在祭月时,发现中秋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分外皎洁,于是就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来欣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月习俗开始派生出充满娱乐气息的赏月习俗。</h3> <h3> 据专家考证,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盛行于唐代,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节日民俗。“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可见宋代的中秋夜夜市通宵营业,赏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的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就是明清时期赏月活动的见证。</h3> <h3>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赏月方式多彩多姿、差异很大,但都离不开团聚、欢乐的主题,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h3><h3> 江浙一带的赏月活动叫“走月”,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丽,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湖河,或登楼观赏皓月,谈笑风生。</h3><h3> 蒙古族中秋之夜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h3><h3>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色,和临近山寨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h3><h3>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男女青年在中秋月明高挂时一起“串月”倾诉衷情,通过“串月”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h3><h3> 云南阿细族流行“跳月”。中秋夜,各寨束腰披纱的姑娘、头缠布带的小伙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激情地载歌载舞。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赏花灯</font></b></h3><h3>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人们对此并未满足,于是便有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北宋《武林旧事》记载,中秋节俗中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赏花灯习俗更加盛行。</h3> <h3> 中秋赏花灯,多集中于南方一带。花灯样式繁多,有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美轮美奂、精致小巧,令人赞叹。 花灯还常常配有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工艺的一种展示。</h3><h3>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外,还有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h3><h3> </h3> <h3> 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赏花灯时,还流行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习俗。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于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拜月结束后将其烧燃。 </h3><h3> 传说烧瓦子灯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血腥统治,汉人奋起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共同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瓦子灯这一中秋习俗。</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舞火龙</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最富特色的中秋节习俗。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插满了长寿香。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铜锣湾大坑地区的大街小巷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br> 据说香港中秋舞火龙源于驱灾:很早以前,香港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合力将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日后,大坑发生瘟疫。在这危急关头,菩萨托梦村中父老,舞动火龙可驱除瘟疫。村民舞起火龙后,瘟疫很快被驱除。从此,中秋舞火龙的习俗流传至今。</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无独有偶,在广州白云区的石马、平沙、清湖、罗岗等地,也有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据记载,白云区的一些村庄曾在清朝咸丰年间遭遇严重的蝗虫灾害,村民在庄稼地里舞动火龙驱赶蝗虫,保住了秋收的成果。从此以后,舞火龙就成为当地祈祷幸福、驱邪避灾的中秋习俗。</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如今,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舞火龙”习俗,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渐发展成“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font></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玩兔儿爷</font></b></h3><h3>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既可当神敬、又可供孩子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为兔首人身,头上长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是唯一能拿在手里玩的神仙。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一过七月十五就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极为热闹。</h3> <h3><font color="#010101"> 玩兔儿爷是北京特有的中秋习俗,始于明末,源于玉兔治瘟疫的传说。相传有一年,北京城里闹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月宫嫦娥知道后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治病。玉兔变成民间少女,帮助很多病人治好瘟疫,人们纷纷送东西感谢她,可她什么都不要,只是每到一处就借一身衣服装扮自己,把自己打扮得有时候像个卖油郎,有时候像个算命先生,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还经常骑着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很快消除了整个京城的瘟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玉兔回到月宫后,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治病时的各种形象,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每到中秋节,家家都供上瓜果菜豆祭拜“兔爷儿”,感谢她给人间带来幸福安康。祭拜礼毕,“兔爷儿”就成了孩子们手中娱乐的泥塑玩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如今,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观 潮</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古代,南方许多地区中秋节除赏月外,观潮是又一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中秋观潮记载,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千百年的时光过去,只有涛声依旧。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和海外众多的炎黄子孙。 </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吃月饼</font></b></h3><h3>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据专家考证,我国汉代已出现蒸饼、胡饼、汤饼等糕饼,每逢中秋节,人们都用这些精致的糕饼来祭祀月神。祭祀完毕后,全家人再将糕饼分食,表示合家团圆。</h3><h3>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那时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饼状食品。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制作精美,品种也不断增加。</h3><h3> 在历朝历代逐渐盛行的中秋活动中,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吃月饼自然成了中秋节日的主要习俗。</h3> <h3>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有专家认为源于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际,一个在唐经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了一种装饰华丽、滋味甜美的面饼。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吃月饼、庆中秋的节日习俗。</h3> <h3>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有专家认为起源于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兵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纸条的饼子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及时传递了起义信息。八月十五日夜,各地义军如约起义,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圆满成功。</h3><h3>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传下口谕,将起兵前借以秘密传递起义信息的“饼子”,作为中秋赏月的糕点赏赐群臣。此后,这种饼子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成为中秋节祭月和相互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h3> <h3> 江南一些地方中秋节流行“卜状元”吃月饼的习俗,就是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放,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放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按照点数大小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取食相应的月饼。把吃月饼演变为娱乐活动,全家人其乐融融。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饮桂花酒</font></b></h3><h3>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一轮明月,遐想着吴刚伐树的情景,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合家欢聚一堂,确是人间一大乐趣。传说中秋饮桂花酒的习俗,与人间仙酒娘子有关。</h3><h3> 相传古时候在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称她仙酒娘子。在一个冰封雪冻的清晨,仙酒娘子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只有一点气息的中年汉子,就慈心大发, 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汉子苏醒后,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h3><h3> 仙酒娘子担心留这汉子住在家里会被别人说闲话,可又不忍心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就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结果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来酒店买酒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大家都不来买酒,酒店生意无法维持,那汉子也不辞而别,不知去向。</h3><h3>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 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鲜血直流,当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h3><h3> 这时 一阵清风,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装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h3><h3> 这事一传开,附近村民都来索要桂籽。人们把桂籽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并把桂花酿成美酒。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品尝着桂花酒,感激仙酒娘子用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的吴刚大仙把桂花传到人间。</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吃鸭子</font></b></h3><h3> 在江南,流行中秋节吃鸭子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与其它食俗一样,都与时令、营养有关。中秋前后江南的鸭子肥而不腻,色味最佳。鸭肉性寒凉,中秋吃鸭子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还可消除秋燥,自然成了中秋佳节美味佳肴。只是各地鸭子烹调方法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川西流行吃烟熏鸭子、成都流行吃卤鸭子、南通流行吃八宝鸭子、台湾流行吃高雄鸭、福建流行吃槟榔芋烧鸭、南京流行吃桂花鸭。</h3> <h3> 江南地区中秋节吃鸭子的食俗,据说与联络义军抗元有关。元朝末期,汉人不满蒙古统治者的欺压,纷纷起兵反抗。但元朝统治者管制非常严厉,稍有不慎,就会走漏风声而招来杀头之祸。因此需要使用暗语联络各地义军,如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就取谐音“鸭子”。义军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一起起兵造反。元朝被推翻后,中秋"吃鸭子"的习俗也就留下来了。</h3> <h3> 在云南的仫佬族居住的地区,传说中秋节吃鸭子源于杀“番鬼佬”。仫佬人原来居住在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村村六畜兴旺,年年五谷丰登。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番鬼佬”,到处杀人放火,抢劫奸淫,害得仫佬人们日夜不宁。</h3><h3> 面对“番鬼佬”的暴行,仫佬族里有一对卖糖佬夫妇以游村卖糖为名,串联村民在八月十五晚上共同抗击“番鬼佬”的侵略。在仫佬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番鬼佬”被打死,一部分跳到河里,都变成了鸭子。仫佬人就把鸭子捉回村,杀掉做成庆祝胜利的美餐。从此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鸭子,以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吃芋头</font></b></h3><h3> 在中秋节诸多习俗中,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习俗,那就是吃芋头。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流传范围甚广,但各地中秋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h3><h3> 北方一些地方流行中秋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源于皇帝避难。相传一个被人追杀的皇帝和他的卫士逃到一座荒山上,饿得头晕眼花,全身无力。这时,追兵在山下到处放火,想把山上的皇帝活活烧死。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一场倾盆大雨,把火给浇灭了。不久,皇帝闻到一阵阵香味,连忙派人查看,发现是山地里种的芋头被大火烤熟后发出的香味。卫士们就把芋头挖出来充饥,恢复了体力,把追来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保护皇帝于中秋节平安回到皇宫。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皇帝就在每年的中秋节请大家吃芋头,中秋吃芋头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h3> <h3> 南方人在中秋节吃芋头,相传源于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元末汉人起义军于八月十五夜晚杀鞑子起义后,便以鞑子的人头祭月。以后每逢中秋节,不可能再用鞑子的人头来祭月,于是就用芋头来代替。据说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就由此保留下来。</h3><h3> 台湾同胞中秋吃甜芋习俗,传说与名将戚继光抗倭有关。一天戚家军受到倭寇袭击退到山头,断了粮饷,戚继光动员士兵挖野芋头充饥,保持体力与战斗力。时年中秋节,戚家军趁倭寇不备时冲杀出去,大获全胜。后来,中秋节吃芋头成了习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食田螺</font></b> </h3><h3> 广东民间有中秋食田螺的习俗。田螺之所以成为广东人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是据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是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是粤语“螺”与“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中秋吃田螺,代表五谷丰登之意。四是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h3><h3> 民间传说,广东中秋食田螺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煮熟后,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秀才果然中举,于是中秋吃田螺便成为习俗。</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偷葱偷菜</font></b></h3><h3> 据说在福建泉州和台湾等地区,有中秋节吃过月饼后,未婚少女要到别人家的菜园子里偷葱偷菜的习俗。未婚少女如果偷得别家菜园子中的葱或菜,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台湾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说的就是这个传统习俗。中秋之夜菜园子中的葱或菜被偷,预示来年丰收,因而菜园子主人也以此为乐。</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偷南瓜送童子</font></b></h3><h3> 南瓜的“南”与“男”同音,南瓜有“籽”,与“子”同音,因而早在清朝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流行中秋"偷南瓜送童子”的习俗。看到邻居婚后久未怀孕,已有儿女的邻居会到别人家的菜园中偷来一个大南瓜,并在南瓜上画一个娃娃的笑脸,插上一节小竹管,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而后将南瓜藏在婚后久未怀孕的女邻居被窝中,等女邻居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南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象征小孩尿床。第二天,收瓜夫妻会将收到的南瓜带籽煮吃。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孩子,那孩子还得拜偷送南瓜的邻居为“干妈”呢。</h3><h3>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道中秋"偷南瓜送童子”的习俗在什么地方仍有遗存。</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贺中秋GIF图片</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