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大中华(珍藏版)

大灰狼

<h3>作者:大灰狼</h3> <h5>  目前,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包括直辖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已达34个之多。除了正式名称外,人们还喜欢它们的简称。如云南省简称云、滇;贵州简称贵、黔;四川:称川、巴和蜀;山东简称齐、鲁;河北简称燕、冀等。</h5><h5> 早些年,女儿们上小学的时候,为了增添学习上的乐趣,方便记忆,我便把这些最常用的简称编在了一首诗里(那时是31个行政区),受到了女儿们的欢迎。如今,早已是成年人的女儿们,对这首诗还能背诵如流。</h5><h5> 现根据最新的行政区划改编后的简称诗发表在此。如果你们看后,发现这首诗很上口、很有规律、也好记,这便是我的初衷。 希望人们喜欢它,特别是小朋友们。<b> </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巧记大中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京津沪渝蒙,黑吉辽鲁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湘赣鄂豫皖,浙闽粤桂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云贵川青藏,陕甘宁晋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燕冀台港澳,中华大一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创作思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津沪渝蒙",前四个是直辖市,加上蒙(内蒙),主要是考虑到后文,觉得这么安排比较合适。</p><p class="ql-block"> “黑吉辽鲁苏",从中国最北的省黑龙江开始,一直向南,跨过渤海,直到江苏,非常好记!</p><p class="ql-block"> 湘赣鄂豫皖,湖南与江西紧挨着,鄂豫皖,这三省形是三足鼎立,解放战争期间,这三字也常提,因此,这句也容易记。</p><p class="ql-block"> “浙闽粤桂琼",想一下我国的东南沿海版图,从东北到西南,便是这五省。是不是好记?!</p><p class="ql-block"> “云贵川青藏",看看西南的版图,从最东南的云南开始,正北是贵州、贵州西是四川、四川西紧挨着青海,青海正南便是西藏!多好记!</p><p class="ql-block"> “陕甘宁晋新",没有谁不知道陝甘宁边区,同时,晋陝、陕晋也常联系在一起。最后的新疆,也刚好宁夏紧邻。因此这一句也是顺理成章的易记。</p><p class="ql-block"> “燕冀台港澳",熟悉的都知道燕赵、燕冀均是河北省的简称。这里重复提,不过是凑字数罢了,正如最后一句"中华大一统",也是凑数,不然,整段诗不完整。至于“台港澳",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本诗的主要特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观,全诗均为各省(市、区)的简称,易记。</p><p class="ql-block"> 二、逻辑性强,本诗符合内在规律,没有生拉硬套。各诗句均是从不同方向,把各省(市、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三、常用词组多。第一句有“京津沪渝",第二句有"黑吉辽",第三句有"湘赣"和“鄂豫皖"两句,第五句有“云贵川"和“青藏"两句,第六句有“陝甘宁",第七句有“台港澳”,前后竟有八个常用词组,因此,更加易记。</p><p class="ql-block"> 四,全诗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p> <h5><b> </b></h5><h5><b><br></b></h5><h5><b>  网上也有省级行政区划的顺口溜与口诀,转载如下,供参考。</b></h5> <h3><b style=""> 各省简称顺口溜</b></h3><h3><b style=""><br></b></h3><h3><b style=""></b> </h3><h5><font color="#010101">东三省,黑吉辽;西北部,蒙新藏;</font></h5><h5><font color="#010101">西南地区有云贵,华中华南两湖广;</font></h5><h5><font color="#010101">东南沿海闽浙苏,台琼两省切莫忘;</font></h5><h5><font color="#010101">华北华东两河山,皖赣东边是浙江;</font></h5><h5><font color="#010101">陕甘青川内地广,宁夏虽小在胸膛;</font></h5><h5><font color="#010101">直辖市,京津沪,山城重庆后补上;</font></h5><h5><font color="#010101">香港澳门两特区,九七九九回娘家。</font></h5><h5><font color="#010101">三十四个行政区,牢牢记在心坎上。</font></h5> <h3><b> 省级区划简称口诀</b></h3><h3><br></h3><h5><b> 两湖两广两河山 </b><b>五江云贵福吉安 </b></h5><h5><b> 四西二宁青甘陕 </b><b>海内台北上重天 </b></h5><h3></h3><h5><b> 香港澳门和台湾 </b><b>爱我祖国好河山</b></h5><h3><br></h3><h3><b>注:</b></h3><h3><b></b></h3><h5> (1)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h5><h5> (2)(<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疆,黑龙江,江西,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span></h5><h5> (3)(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h5><h3></h3><h5><b style=""> (4) </b>(海南,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重庆,天津)</h5><br><h3><br></h3><h3><b> 各省简称口诀</b></h3><h3><br></h3><h3><br></h3><h5>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h5><h5>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h5><h5>冀鲁晋 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h5><h5>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h5><h5>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h5> <h3><b> </b><br></h3><h3><b> 各省市简称的由来</b></h3> <h3>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中华民国时期称为北平,后复称北京。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br></h3> <h3>  天津:元以前,天津称为直沽。明永乐二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1965年与河北省合并,1967年,天津恢复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br></h3> <h3>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沪”,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br></h3> <h3>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为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br></h3> <h3>  内蒙: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清朝将蒙古地区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1921年外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内蒙古仍属中华民国管辖。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取全称中的“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br></h3> <h3>  黑龙江省: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br></h3> <h3>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br></h3> <h3>  辽宁: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清末,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br></h3> <h3>  山东: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为“鲁”。<br></h3> <h3>  江苏:清朝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br></h3> <h3>  湖南指洞庭湖以南。宋置荆湖南路,湖南之名由此而来。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湖南省。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br></h3> <h3>  江西省:唐朝时,全国行政上分为15个道,其中有个江南道。江南道本身又分为江东、江西两个道。江东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了,江西作为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br></h3> <h3>  湖北,指洞庭湖之北。宋代,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由此而来。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在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br></h3> <h3>  河南: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br></h3> <h3>  安徽: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故安徽简称“皖”。一说,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柱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br></h3> <h3>  浙江,古称“折江”,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弯曲如“之”字而得名。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br></h3> <h3>  福建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唐朝设立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州、建安州、泉州、洋州、汀州5个州。福建就是取福州和建安州这两个地名的头一个字而得名的。元朝设福建行省。明朝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br></h3> <h3>  广东省:宋设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br></h3> <h3>  广西: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由此得名。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都在桂州,故广西简称“桂”。<br></h3> <h3>  海南: 因其位于中国南端,临海,且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br></h3> <h3>  云南省: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br></h3> <h3>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清设贵州省。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br></h3> <h3>  四川省:秦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br></h3> <h3> 青海省: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br></h3> <h3>  西藏:元时,整个青藏高原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其中的“乌思藏”管辖现今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清朝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br></h3> <h3>  陝西:因位于陕陌(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以西而得名。唐朝设陕西节度使,宋为陕西路,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明代改称陕西省。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br></h3> <h3>  甘肃: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br></h3> <h3>  宁夏: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并立189年的局面。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1929年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br></h3> <h3>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br></h3> <h3>  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br></h3> <h3>  河北: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 汉代,河北属幽州、冀州。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 简称“冀”。<br></h3> <h3>  台湾:历来属于中国版图。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设东宁省及承天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末,设台湾省,名称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br></h3> <h3>  香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取全称中的的“港”字作为简称。<br></h3> <h3> 澳门:从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蚝镜澳”或“澳门”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常见的称谓。“蚝镜”一词缘自此地盛产“蚝”,即牡蛎;而主要产区碧波粼粼,“规圆如镜”, 故名“蚝镜”。明、清两代大多将“蚝”字改为“濠”或“壕”。 “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澳门半岛有南台、北台(即今日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两山相对如门;一说澳门半岛之南有氹仔岛、路环岛与大、小横琴岛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门,亦称澳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br></h3> <h3><b><br></b></h3><h3><b> 各省(市)名称由来 </b></h3><h3><br></h3><h5>山东:以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h5><h5>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h5><h5>上海:以上海浦而得名。</h5><h3></h3><h5>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h5><h5>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h5><h3></h3><h5>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h5><h5>江西:以江南西道而得名。 </h5><h3></h3><h5>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h5><h5>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h5><h3></h3><h5>海南:以海南岛得名。</h5><h5>河南:以黄河以南而得名。 </h5><h3></h3><h5>湖南:以洞庭湖以南而得名。</h5><h5>湖北: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h5><h3></h3><h5>北京:以首都居于北方而得名。</h5><h5>天津:以天子津渡而得名。 </h5><h3></h3><h5>河北:以黄河以北而得名。</h5><h5>山西:以太行山以西而得名。</h5><h3></h3><h5>内蒙古:以内札萨克蒙古得名。</h5><h5>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 </h5><h3></h3><h5>青海:以青海湖得名。</h5><h5>陕西:以河南陕县之西得名。 </h5><h3></h3><h5>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h5><h5>新疆:以其为故土新归得名。 </h5><h3></h3><h5>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h5><h5>贵州:以贵山得名。 </h5><h3></h3><h5>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h5><h5>重庆:以“双重喜庆”而得名。 </h5><h3></h3><h5>西藏:以清政府官方正式定名得名。</h5><h5>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h5><h3></h3><h5>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h5><h5>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 </h5><h3></h3><h5>香港:以东莞的香料而得名。</h5><h5>澳门:以“妈阁”的葡萄牙语而得名。</h5><h5>台湾:以台湾原住民族“台窝湾”得名,清朝设台湾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