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川西高原(中2)

铑牍

<h3>  在川西高原的旅行,特别是对摄影人来说,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不会错过的。</h3><h3> 我已三次来色达,前两次都是从年龙乡进的,今年是在翁达。不知道色达还有几个入口?</h3><h3> 经过翁达公安检查站不久,太阳忽然出来了,公路左前方山腰有一大群寺院建筑,在西斜阳光的辉映下,寺院金碧辉煌。我们立即停车拍摄,可我们不知道这座寺院的名称,有哪位朋友能告诉我吗?</h3> <h3>  喇荣五明佛学院已经不让私家车上山了。大门前建了大型停车场,人需换乘摆渡车从后山上到山顶坛城,早上第一班车是七点,晚上最后一班九点,其间每半小时一班。单程车费在家人4元,出家人3元。每趟车都超员超载。</h3> <h3>  时值雨季,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我们到坛城后,雨,就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们只能呆在室内,最后匆匆在附近拍了几张,就赶末班车下山了。</h3><h3>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院区整改已近尾声【详见《川西高原(上)》】。</h3><h3> </h3> <h3>  雨,下了一夜。晨拍临时取消了,我们决定去东噶寺碰碰运气,去年就计划去,因为修路,半途而返。</h3> <h3>  东噶寺,离色达县城仅10多公里,金马草原的东噶山脚下。东噶,在藏语中是白海螺的意思,东噶寺因此而得名,创建于1686年。</h3><h3> 我们在小雨中,行步到旧区。斑驳的白塔,陈旧的僧房,孤独的僧人,平添几分敬畏之心。</h3> <h3>  </h3> <h3>  百年古寺,“门脸”已经新建或装修。东噶寺最为殊胜的是药师塔,里面供奉药师佛。两辆旅游大巴载来数十名香客,前来顶礼朝拜。</h3> <h3> 离开色达,重新回到G317(川藏北线),老折山隧道已经开通,大大缩短了行程。我们前往甘孜。</h3><h3><br></h3> <h3>  </h3><h3> 路过炉霍,在公路旁见到高原湖泊——卡萨湖。这里鲜花盛开,水草丰沛,卡萨湖的蓝色与天空的蓝交相呼应,连成一片,湖边是大片的草原。</h3> <h3>  在瓦亚村碰到一群藏民在操场上跳舞,她们说准备参加汇演。她们邀请我们加入跳舞,靠近拍摄。在高海拔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藏民们常常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来交朋会友,丰富生活,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  我们从白玉【详见《川藏高原(中1)(原创)》】,来到德格。</h3><h3> 这里是旷世英雄格萨尔的故乡,也是南派藏药和康巴藏戏的发源地,神圣的德格印经院更让这座小镇成为藏文化三大中心之一。</h3><h3> 县城(更庆镇)的标志建筑就是德格印经院,这座建于1729年的印经院,总建筑面积9 000余平方米,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盛名。院落周围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异常光滑,静静诉说着其悠远的历史。</h3><h3> 这张作品拍于2013年,那时德格印经院周围还没有整治,原生态环境,狭长的转经道,拥挤的空间。但有极好的光影,特别是上午。</h3> <h3>  德格印经院,是到德格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去年,我们再次造访这座艺术宫殿。印经院周围已修葺一新,大门上贴出“院内禁止摄影”的告示。不能拍摄,我们进去干什么?我们最终没有进去,就在外面拍摄转经的藏民。</h3><h3> 今年,我们还是忍不住进去了。进大门,所有摄影摄像设备都要单独储存,甚至连背包也要求存放。</h3><h3> </h3> <h3>  上到印经院二楼室内,小心翼翼走在狭窄昏暗的过道,仿佛穿行在时空隧道。印版选择秋后多年生红叶桦木,且顺直无结树干。院内现存29余万块雕刻印版(字版和画版),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h3> <h3>  印经院的工匠从未停止传统的印刷。印刷的纸张选用狼毒花土法造成。狼毒花,又称断肠草,毒性很强,用其造的藏纸能够有效防止虫蛀。</h3> <h3> 随着印经院周边的改造,车道修到了更庆寺。去年,我们的车就停在更庆寺大门旁边。同伴去了印经院,我一人进去探访。与下面的印经院形成鲜明对比,寺内没有转经藏民,只有几名僧人在闲聊,我主动靠上去,向他们打听寺院的历史变革,我们相谈甚欢。当班的僧人,拿起一大串钥匙,准备带我去参观大殿,刚走两步,他突然好像想起什么事了,停住脚步,问我:“你信教吗?”,我来不及想脱口而出:“我不信教。”僧人什么话也没说,掉头就走了。</h3><h3> 我说的是实话。我不信教,但我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甚至可以说对藏传佛教及汉传佛教(主要是禅宗)稍有研究。如果你不懂一点藏传佛教知识,你无法在藏地行走,就像你不懂一点禅宗,你怎么能在名山大川访古探幽?</h3><h3> 更庆寺是萨迦派(花教)的康区主寺,外墙上红、白、黑三色是这座寺院的标志。历史上更庆寺是德格土司的家庙,曾经规模宏大。</h3> <h3>  离开更庆镇,重上G317。不久路边就有达马洞观景台,这里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佛塔,色彩鲜艳的玛尼石及玛尼石墙。</h3> <h3>  沿路进入雀儿山。烟雨薄雾中的雀儿山,有难得一见的幽静和梦幻。</h3><h3> 这里曾是G317上的天然屏障,高山险路,恶劣天气。2013年,我们的车在这里“抛锚”,那时雀儿山隧道已经开建;去年,我们仍然是翻越雀儿山,道路崎岖不平,极其难走,还有飘雪。去年底,隧道终于全线贯通。</h3><h3> 今年我们一溜烟功夫,驶过宽敞平坦的雀儿山隧道,这7079米隧道的贯通,付出了多少心血有多少人知晓?</h3> <h3> 穿过雀儿山,来到新路海。</h3><h3> 新路海,湖泊面积很大,为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清澈纯净的湖水在延续着千年传说。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来到新路海时,被水光潋滟的湖泊,雪山鸟啼的幽静环境所吸引,久久不肯离去。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对这片圣湖的痴情,将此片湖泊命名为玉龙拉措。</h3> <h3>  在这世间仙境的湖边,有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溪,小溪里有众多玛尼石,玛尼石上刻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这里是摄影人拍摄流水慢门的好去处。</h3> <h3>  在G317上的重镇——马尼干戈吃完午饭,我们继续上路,出镇左拐上456省道,前往竹庆乡。这里有一个同名的寺院——竹庆寺,去年我们也来过这里,进村后向路人打听竹庆寺,他们直摇头;而说佐钦寺,他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佐钦寺也属宁玛派寺院,“佐钦”译成汉语为“大圆满教法”,就是宁玛派最根本的教法。宁玛派高僧白马仁于公元1685年创建佐钦寺,并任第一任活佛。</h3> <h3>  去年僧人画师趴在地上绘制的挂幔,已经挂在了大殿门前,今年有幸一睹全貌。</h3> <h3>  去年来佐钦寺,就发现这里的僧人与其它藏地的不同,细肉白净,文质彬彬,轻言细语。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佐钦寺也是格萨尔王藏戏发源地。</h3> <h3>  去年殿内僧人排练藏戏,今年作法事。两种情景,气氛迥异。</h3> <h3>  在川西高原一路走来,我们到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白玉亚青寺、白玉寺、嘎拖寺,德格佐钦寺,都是宁玛派寺院。宁玛派六大寺院有4个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分别是嘎拖寺、白玉寺、佐钦寺、协庆寺,西藏有两个:敏竹林寺(扎囊县)和多吉扎寺(贡嘎县)。我系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知识。也让我想起了,2006年,我第一次进藏,一次就跑遍了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h3><h3>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莲花生大师是祖师,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藏语意为“早、旧”,该教派吸收了西藏原始苯教的许多特点,并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因而称为旧派。另外该教派僧人戴红色僧帽,又称红教。宁玛派其思想与禅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宁玛派早期是家庭传教,莲花生大师还增加了一个神的系列——护法神,宁玛派还有独传,就是指导一个人的死亡。</h3> <h3> 我们来到石渠县。</h3><h3> 石渠被称为“太阳部落”,石渠是藏语“色须”的音译词,因境内色须寺而得名。色须还有悠久的石刻文化。</h3><h3> 首站来到色须寺,由色拉寺高僧创建于公元1760年,是康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的格鲁派寺院。</h3> <h3>  我们到时,僧人正在广场上辩经。几百僧人分成几十个小组,围坐成一圈,场景宏大。这里的辩经,不仅有常见的一对一雄辩的场景,还有一对众或众对一,或众对众的辩经方式,僧人们唇枪舌战、手舞足蹈、面红耳赤,有时还拿出经书,引经据典,形式独特。</h3> <h3>  我们接着赶往巴格玛尼石经墙,它位于雅砻江第一湾附近。从公元1640年第一世巴格活佛堆放第一块玛尼石至今,石经墙已达1.7公里长,宽2~3米,高2.5~3.5米,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墙内有石刻佛像、藏文石经,墙边有长长的转经筒墙、八宝白塔和经幡塔群等,像一条巨龙,蔚为壮观。</h3><h3><br></h3> <h3>  我们赶完这两个点,继续向西,翻过海拔4700米的安巴拉山垭口,就到青海藏区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