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我,</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font></h3><h3><font color="#ff8a00">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font></h3><h3><font color="#ff8a00">是的,</font></h3><h3><font color="#ff8a00">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font></h3><h3><font color="#ff8a00">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font></h3><h3><font color="#ff8a00">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font></h3> <h3>这个美好的画面,出自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假如你对龙应台不熟悉,不妨看看她的经典语录:</h3><h3>🔸<font color="#ff8a00">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font></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ff8a00">🔸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但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亲爱的安德烈》</font></h3><h3><br></h3><h3>这两段在朋友圈疯转的语录,一定是感动了很多人。</h3> <h3>玉龙学校</h3><h3>美术组选择共读这本《孩子你慢慢来》</h3><h3>正是被她的“慢”所打动</h3><h3>作为教师</h3><h3>我们应慢慢地耐心地等待 </h3><h3>静待花开</h3> <h3>长长的路,慢慢地走</h3><h3>一起陪伴生命的成长</h3> <h3>开学第一周,美术组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吴汉持老师说:慢是一种平静和平和、细致和细腻、耐心和耐力。龙应台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情与理的融合,是对母爱与童趣实景写生的生活散文,这与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谋而合。如今我们的家长或老师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却忽略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王荟姝老师说:岁月,请不要来惊扰<br></h3><h3>以下是荟姝老师读后感</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请不要来惊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天一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舒展了你的小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将那永恒的笑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格在妈妈的心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记得多少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抱中那个小婴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现在嘴角的笑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足以融化岁月的沧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心温暖</div>
女儿是我一手带大的,不论生活与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每当怀抱起这个粉嫩的小生命时,我的心是甜的。记得,女儿满月的时候,我下意识记起木心先生的一段话:过去的时间很慢,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今天也慢……孕育这个小生命,何其慢!一天天数着日子过,心急也枉然。急与不急,瓜熟才能蒂落,生命就是一天天沉淀的结晶。坐月子看着她一点点成长的过程,短暂却又漫长……希望时光的脚步慢慢地迈出,陪伴着孩子,带着大家的祝福,阳光地成长……是的,做了母亲人,心态会发生变化。因为,做了母亲的女人,心是细腻的。这份细腻,会围着孩子的一切打转,方方面面;做了母亲的女人,心是粉色的。这份粉色,盈满了望向孩子的眼神,不知不觉;做了母亲的女人,心是跳跃的。这份跳跃随着孩子的变化浮动,不由自主!
</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出了专属母亲的那份心情,是细腻、粉色和跳跃的。母亲跟孩子之间的点滴都是一个个美丽而真实的故事,没有彩排,更没有世俗的功利,一切发生的都是那么天然、那么纯粹。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做母亲很累,总抱怨做母亲没有了自己的自由等等,其实但凡用心的母亲都能享受到跟孩子一起的美好,那是世间最美的欢愉。因为相互的陪伴,即便在平淡的日子,也变得与众不同。读完这本书,我很敬佩龙应台作为一位母亲,能事无巨细地将哺育儿子的过程用细腻的文字呈现,如一湾长长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反观自我,少缺了用文字记录孩子成长的积淀。一天天少下去,再深刻的记忆自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去。
生命的成长急不得,孩子,你慢慢来。有时候,人生也是一样,脚步不必太急,步伐也不必太大,慢慢来,静心来,不失为生命另一种色彩斑斓的形态。<br></h3> <h3>妈妈笔下的女儿</h3> <h3>有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邹瑛蔓老师说:静下心来阅读这一类情感纪实性文字时,被龙应台真实的生活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所触动,原来文人家琐碎的家长里短,依旧是很有诗意。
我们这代人总在各种催促声中长大了,当我们变成大人,也开始情不自禁催促孩子,“你快一点”“马上去……”“立刻”,用同样的副词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们。
从未想过,在这个急躁的环境中可以对别人说:“没有关系,让伊慢慢来。”
心理学家荣格在离世前说:“作为老师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受阳光的反应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痕迹,那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时间点。”
教育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它的魅力在于日积月累的浇灌,而不是一蹴而就,不能揠苗助长;它像一日三餐那样反复,像日与光一般间不容发,看着孩子从无到有,举一反三,给以新角度去从新审视一番,教育,应尊重不同时间意识形态下的个体发展,让关注者与被关注者共同成长。<br></h3> <h3>她还说:我没有小孩,但我有猫,看抖音上别人家的猫那么厉害能听懂口令,而我家的猫我训练了一个月让它坐下,还是不会,作为家长的自己很心急很气恼,但是通过这本书,使自己心态发生了变化,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优势短板,我们要做的是多陪伴多发现,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罗方延老师说:看了本书后我意识到到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跟我们成年人不太一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意愿出发,可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能避免出现意见分歧。其次,小孩子好奇心与生俱来,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问一些奇怪或让你惊奇的问题,我们要耐心地用正确的方式解惑。<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陈伟耿老师说:龙应台这本《孩子你慢慢来》,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而这需要有一颗发现生活美,并且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
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她叫安德烈学习讲话,其中学到的一个种动物“龙”,当安德烈看见常常的彩带的时候,他也说是龙。龙应台说,这就犹如春节的五彩金龙,谁说不是一条龙呢?当安德烈把他的玩具车排成一列的时候,也告诉妈妈,龙。妈妈则说,“车水马龙。”
此番对话,不正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吗?当然这里也包含了龙先生对儿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母爱。
在她的书中,不仅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爱,同时也通过她写给儿女的家书《亲爱的安德烈》,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关于成功和平庸,关于道德,关于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等等。在这书中,她则是她努力把他的儿子当作成年人来看待,尊重他的意见和爱惜关心的矛盾中,克制住自己对儿子的控制。虽然我还没有成为父母,当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也尽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是众多孩子的父母一样,学会在他们角度来看待问题,容许他们的奇思妙想,容许他们犯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错误,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引导跟教导,而不是命令跟决定。</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陈建飞老师说: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 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是一位母亲与孩子成长的直接对话,这个过程有过欣喜,有过吼叫,有过惩罚,有过哭笑不得,走着走着就成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一个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有条件的话,生两个孩子或许更好,让他们体会有兄弟姐妹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当有一天父母撒手人寰,兄弟姐妹就是留在这世界唯一有相同血脉的人,唯一不计较得失肯互帮互助的人。 龙应台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br></h3> <h3>陈建飞老师的两个可爱孩子</h3><h3>一定是家长的言传身教</h3><h3>从小爱阅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杨俊老师说:看这本书时,画面感很强,因为她写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生活,比如她写到安安叫醒她的方式是:“妈妈,起床啦!”安安用手指撑开妈妈紧闭的眼睑,像验尸官撑开死人的眼睑。看到这里我笑了,因为我的孩子也是这么叫醒我,可能一岁多的孩子认知醒来,就是睁开眼睛。每个孩子有他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做到尊重孩子就必须蹲下去,与孩子站在一样的高度去看世界,陪伴他成长。蒲公英明年还会有,而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慢一点,耐心一点,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温情和感动,也才会滋生出更多的爱和情怀。<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最后分享一个读书的小故事,来自邹瑛蔓老师:读书好似学海拾贝,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遇见各式各样的贝壳,运气好时还能发现珍珠,当你攒下一筐,又收了一篮,在此不断积攒的过程当中,慢慢这些珠贝成了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串成你身上“最美的项链”。</h3> <h3>来自玉龙龙宝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