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寻找最美的青春

大象

<h3>"塞罕坝"一个乍听起来新奇而又有点神秘的名字。它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h3> <h3>塞罕坝地处河北省北部,距北京城区直线距离280公里。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米。年均气温-1.4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9℃和-43.2℃,年均无霜期60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虽地处华北与东北交界,靠近京津,但其气候特点知与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冬季寒冷,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 </h3> <h3>坝下新村</h3> <h3>历史上,塞罕坝也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康熙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后因清朝年间开围放垦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变成一片荒漠。一直到60年代初,唯有矗立在沙丘上的那棵的古老的落叶松,在风吹沙打中向人们倾诉着塞罕坝的沧桑过往。。。</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三道河口山脚下树冠弯向路边的那棵老榆树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什么。。。</font></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国家指定由林业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内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h3> <h3>第一代造林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大漠荒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h3> <h3>艰苦的生活环境,坚强的意志品质,铸造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h3> <h3>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居住的地窨子</h3> <h3>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刚刚播完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冯程、覃雪梅等剧中人物真实的刻画了第一代造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h3> <h3>为适应坝上气候,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年的冯程们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塞上高原生长的松树苗</h3> <h3>以覃雪梅为代表的几位正值青春年华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自愿报名,到塞罕坝来植树',居住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当地人称为‘’地窨子‘’的地窖里</h3> <h3>从1962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造林人用青春和汗水,用梦想和坚守,把这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h3> <h3>滦河和辽河从这里起源</h3> <h3>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近5倍;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30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20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h3> <h3>如今,来到塞罕坝,登高远望,无不被一望无际的片片林区、涛涛林海所震撼,无不被水草丰盛、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走进塞罕坝展览馆,更被那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被他们一个个辛勤创业的故事所感动。</h3> <h3>塞罕坝在实现防风、固沙、蓄水三大功能的同时,也建成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h3> <h3>愿美丽的塞罕坝林常青,草常绿,花常开,水常流;愿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永远传承,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