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又称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面积1800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大型野生哺育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也是非洲野生动物观光的首选地。<br> 每年七月底至十月发生在这里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闻名遐迩,使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h1><h1> 2018年8月16日至18日,我们来自江苏无锡的15名摄友走进了马赛马拉,追逐、探寻野生动物。</h1><h1><br></h1><h1> 广袤无垠的马赛马拉草原</h1> <h1> 马塞马拉草原因马赛人与马拉河而得名。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生活着95种哺育动物和450种鸟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h1><h1><br></h1><h1> 草原暮色</h1> <h1> 羚羊家族</h1> <h1> 瞪羚</h1> <h1> 转角牛羚</h1> <h1> 温驯强健、黑白相间的斑马</h1> <h1> 憨厚的野水牛</h1> <h1> 外貌奇特、脖子出众的长颈鹿,是陸地上动物的第一高度。</h1> <h1> 以动物尸体、腐肉为食,有鸟中"清道夫"之称的秃鹫。</h1> <h1> 体型最大,会奔跑但不会飞的鸟类一一 鸵鸟。<br> 雄性鸵鸟的羽毛为黑色,雌性为灰色羽毛。</h1> <h1> 飞行沉重、缓慢的非洲秃鹳。</h1> <h1> 凶猛威武的野猪</h1> <h1> 肥头大耳、粗壮威武的非洲象。其与亚洲象的区别一是象牙,非洲象不论雄性还是雌性,都有象牙,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才拥有象牙。二是耳朵,非洲象的耳朵是亚洲象的两倍。</h1> <h1> 以精巧的冠羽而得名的灰冠鹤,又称东非冠鹤。</h1> <h1> 敏捷的长尾猴</h1><h3></h3> <h1> 马拉河中的河马</h1> <h1> 蛰伏在河边的鳄鱼</h1> <h1> 懒洋洋地躺在灌木丛中的猎豹</h1> <h1> 威猛慑人的百兽之王一一狮子</h1> <h1> 东非动物大迁徙的主力军一一角马</h1> <h1> 角马,又称牛羚。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长得牛头、马面、羊须。</h1> <h1> 迁徙途中的角马</h1> <h1> 两强角逐</h1> <h1> 疾奔中的角马</h1> <h1> 恣意放纵</h1> <h1> 观看、拍摄角马等动物大迁徙的壮观场面,是游客与摄影爱好者拥入马赛马拉的主要原因之一。</h1><h1> 举世无双的东非动物大迁徙,主要发生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之间,是角马、斑马等动物为寻求水源和食草而进行的规律性迁徙活动。</h1><h3><br></h3><h1> 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h1> <h1> 每年5月,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进入旱季,水和草不能满足大量食草动物的需求。于是,百万头角马和数十万头斑马、瞪羚等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北上,碾过茫茫草原,跋涉3000公里,进入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h1><h1> 2~3个月后,塞伦盖蒂逐渐进入雨季,草原返青,于是这支远征大军不辞辛劳南下,返回塞伦盖蒂。</h1> <h1> 迁徙大军与观光车辆</h1> <h1> 马拉河是大迁徙的必经之路, " 马拉河之渡" 是大迁徙中颇为壮观的一幕,最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追捧。</h1><h3><br></h3><h1> 正缓慢地向马拉河集结的渡河大军。</h1> <h1> 然而,能否拍摄到角马渡河,还得靠运气。能否从最佳角度拍摄到角马渡河,得看观光车驾驶员能否抢到合适的机位。</h1><h1> 我们在马拉河边等待了两天,才拍到 " 马拉河之渡 " 的壮观。</h1> <h1> 准备冲向河边抢机位的观光车辆。</h1> <h1> 第一天下午,成千上万头角马已聚集在河边,我们正为首次就能拍到角马渡河而窃喜时,不知哪辆观光车冲动,为抢到最佳位置,没等领头的角马下河就发动汽车,冲向河边。</h1><h1> 一车当先,数十辆观光车齐动,争先恐后地向河边急驶,正欲下河的角马立即掉头回撤,疾跑而去。</h1><h1> 第一天抱憾而归。</h1> <h1> 第二天早晨,我们提前出发,直奔马拉河。</h1> <h1> 中午时分,终于等到角马开始渡河。我们的观光车挤到河边时,数百头角马已聚集在河中的浅滩上。</h1> <h1> 也许在选择登点,角马在浅滩上徘徊了十多分钟后,才登上河对岸。</h1><h1> 由于在浅水处渡河,我们没有拍到角马奋力搏击,水花四溅的场景,总有一种无奈的遗憾之感。</h1> <h1> 正当我们带着遗憾之情寻找午餐地时,传来了角马渡河的消息(每辆观光车驾驶员都备有无线对讲机,发现情况,立即互相告知)。驾驶员立即调转汽车,飞速驶向马拉河边。</h1> <h1> 中流击水,冲向彼岸。</h1> <h1> 奋力登陆</h1> <h1> 虽然没有拍摄到角马在河中与鳄鱼、河马殊死搏斗的悲壮场景,但比起那些一无所获,遗憾而返的摄友,我们还是幸运的,毕竟拍摄到了 " 马拉河之渡 " 的壮观场面。</h1> <h1> 马赛马拉吸引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另一个原因是马赛人。</h1><h1> 带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马赛人,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片猛兽出没的大草原上,基本保持了几近原始的生活习惯。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男主外,女主内。</h1><h3><br></h3><h1> 马赛人以自己独特的歌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h1> <h1> 马赛男人手持木棍,身裹红布,以驱赶野兽。野兽怕红色,我们进入马赛马拉时被要求不穿红色衣服。</h1><h1> 原地跳高是马赛人擅长的运动之一,据说跳得高的男人更能得到女人的青睐。</h1> <h1> 马赛女人身着色彩绚丽的裙装。</h1> <h1> 马赛人的房子由树枝、牛粪和泥土涂抹而成,主要由女人修建。</h1><h1> 房子面积很小,约20多平方米,人兽共居,一次只能3~4人进入。房子的门很少,室内很暗,只有1~2个碗口大小的窗口,没有电灯和任何电器。我们是打着手机的电筒,弯着腰进入室内参观的。</h1> <h1> 马赛人奇特的习俗之一,不论男孩女孩,在七八岁时都要耳垂切个大口子,用小木棍或树叶撑住,让其长大。他们认为耳洞越大越好看,娶妻嫁夫时要看对方耳洞的大小。</h1> <h1> 向游客表演鉆木取火</h1> <h1> 现在的马赛人正逐步融入现代社会,除大多数青少年进入附近学校读书,以及一些人外出谋生外,仍留在马赛马拉的人则利用国家公园的 " 地利 " 条件,发展旅游业。旅游已成为马赛村的重要收入来源。</h1><h3> </h3><h1> 向游客推销自制的工艺品</h1> <h1> 马塞马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