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民”给川安人带来的困惑(川安记忆五)

南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修订版</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步入九十年代,川安人是那么惶惑、那么痛苦。军品任务逐年锐减,军品订单被视为“天书”,凝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感觉;民品又因总量过小,难担重负,效益每况愈下,财务开支拮据到了连发工资也要一拖再拖,命运对川安人发生了强烈的落差,川安厂是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不由的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著名诗句。这时的川安厂尤如在改革开放奔腾向前的潮流中的沉舟和病树,眼望着从身边驶过的千帆和争春发芽的绿树而无可奈何。川安厂上下心急如焚,四处求索,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口号下,加大了“军转民”的步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川安厂民品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川安厂按上级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力以赴转轨变型,走“军民结合”道路。先后开发了施工建筑电梯、碱式氯化铝、硫酸铝、真空镀铝纸、磁钢、高频焊接管、农用汽车、防盗门、折叠桌椅、汽水、冰糕等十多个民品。至1981年已有六个民品定型生产,民品产值近1000万元,为缓解工厂经济困难和解决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981年荣获部“发展民品先进企业”称号,1983年碱式氯化铝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随后几年民品产值一直在1000万元左右徘徊不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八十年代中期,军工企业军转民推向了高潮,部分三线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整体向城市搬迁;紧邻大城市的军工企业如长安、嘉陵、建设、青山等企业凭借着地理优势,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借鸡下蛋,借船出海”靠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及重组,实现了“军转民”的战略调整,获得了涅槃重生。川安厂也成立了民品办、民研所,加大了农药、医药、射钉药、气象火箭推进剂等民品的开发力度。但从客观上讲,川安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在缺技术、缺资金、缺专业人才、缺市场经验和掌控能力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仓促上阵,存在着先天不足;从主观上讲,川安厂长期从事军品生产,视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军品任务为“天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以军为主的观念和有了军品放松民品的思想,缺乏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民品发展如鹅行鸭步,先后开发了二十多个民品,有的腹死胎中、有的中途夭折、有的虽推向市场,但因成本居高不下、技术更新缓慢、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快败下阵来,只有农药、油墨、射钉药、气象火箭推进剂等产品艰难地存活下来,虽未形成支柱民品,但是,农药、射钉药、气象火箭推进剂等民品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历经磨难终不悔。川安厂在民品发展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87年北日油墨公司在深圳成立,1998年搬迁到东莞市,这也成为了川安厂在改革开放时期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建立的唯一“窗口”。二十多年来这个“窗口”为川安厂收集信息、拓展视野、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九十年代初期,川安厂建成了一条射钉药生产线,由一分厂负责生产。1998年川安厂成立了射钉药模似股份公司,实行持股上岗,同时向全厂职工分配股票,职工从中得到实惠。公司成立后,在时任厂领导杨斌、吴涛和射钉药公司经理陈兴洪等领导的不断努力下,积极拓展市场,提升产量,为销售收入和产量的大幅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年产量由股份公司成立前的40吨左右,提升到近500吨,销售收入最高达5000多万元。值得一起的是,射钉药作为高附加值产品,多年来为川安厂利润增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98年农药分厂亏损300多万元,1999年时任厂长孔勇在承包中要求分厂实现盈亏持平,盈利作为分厂奖励。为此,分厂开展了全方位的“降本增效”活动,同时在分厂推行了计件工资改革,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当年实现产量翻番,并扭亏为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02年,由农药分厂、农药销售公司、民品研究所三家合并成立了农药公司,2005年更名为宜宾北方川安高科农药有限公司。公司在总经理崔全合的带领下,发扬“求真务实,自强争先”农药精神,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农药品牌系列,其中腐霉利原药及粉剂和45%石硫合剂结晶产品荣获四川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证书,同时,产销量逐年递增,至2017年公司拍卖前销售收入已达3700万元左右,成为了川安厂民品的龙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通过二代川安人的不懈努力,川安厂实现了军民融合的目标,保留下来的射钉药、气象火箭推进剂等军民融合产品销售收入逐年上升,射钉药已成为川安的民品支柱。民品销售收入实现了与军品销售收入平分秋色,可以说这些民品为川安厂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为了响应上级五级公司分离的要求,川安公司忍痛割腕,从2012开始至2017年,相继将英克尔油墨、北日油墨、川安高科农药等公司进行拍卖,机械公司与泸州北方机械公司整合。川安公司仅保留了射钉药、气年象火箭推进剂等军民融合产品,致此,“军转民”工作也算划上了句号。我时常在想,井口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回水沱,川安厂的民品尤如被强大的漩涡吸住,徘徊不前,始终无法冲出井口,走向世界,这或许就是川安厂民品的宿命。但是,广大干部职工为民品发展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值得肯定的。记得在开发医药项目时,一位厂领导的讲话,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抓民品困难更大,阻碍重重。在医药项目中,工厂提供了上万份资料,走的路可绕地球两圈,奔波了近四年,主要项目被否定了,工厂无力回天,但希望是有的,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达到。”;当年在农药石硫合剂市场推广时,销售人员背着几十斤重的产品,跋山涉水,四处推广,从而奠定了农药的半壁江山。这种上下求索、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军转民”中收获的宝贵财富。</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