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安“小社会”的形成和移交,见证了川安的发展与变迁(川安记忆三)

南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修订版</span></p> <h1>  川安建厂时这里是一穷二白,没有学校、医院、托儿所等生活福利设施,也没有俱乐部、游泳池等文体设施,且交通不便,距最近的县城也有二十多公里,不仅孩子上学、入托,职工就医等非常不便,而且文化生活也极其匮乏。</h1><p><br></p> <h1>  记得七十年代到川安时,只有松林山东风广场偶尔放露天电影。每次放电影都成了川安男女老幼期盼的时刻,吃完晚饭大家会拿着小板凳早早地到广场等待着电影放映,在当时放电影就象过盛大节日一样。夏天看电影浑身被蚊子咬;冬天看电影冷得哆哆嗦嗦;雨天看电影戴着草帽、斗篱、雨伞也要坚持把电影看完。总之,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条件怎样艰苦,大家依然乐此不彼。小时侯印象最深的是1973年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放映消息一出,中午就有人拿着板凳、砖头等占据最佳位置。江安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居民闻讯后也蜂拥而至,东风广场上人山人海,连周围的山坡上也挤满了观看电影的人群,据说有5000人之众,可谓盛况空前。电影放映时,大家被卖花姑娘的悲惨遭遇所感染,整个广场哭声连片,连放两遍直到凌晨两点多大家还徘徊在广场久久不肯散去。</h1><p class="ql-block"><br></p> <h3>原东风广场</h3> <h3>73年放映“卖花姑娘”,东风广场人山人海。</h3> <h3>从县城和附近乡镇赶来看电影“卖花姑娘”的人络绎不绝。</h3> <h1>  1971年川安厂投产后,按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川安厂加大了市政基础设施和文体设施建设的步伐。川安子弟学校、医院、托儿所、疗养院、招待所、职工食堂、俱乐部、游泳池、旱冰场、灯光球场等生活和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地方政府还组建了工矿商店,同时川安厂还筹办了“五.七”工厂(后更名为川安附属一厂)和大集体、小集体等。至此,川安厂“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会框架基本形成。</h1><h1> 记得1973年川安俱乐部落成,俱乐部里有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高大宽敞大气的礼堂能容纳一千多人,俨然象大城市有档次的影剧院,在当时宜、泸两地也是独树一帜的。这里不仅是川安人看电影、文艺演出、集会、娱乐的场所,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川安俱乐部已成了川安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1983年川安俱乐部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优秀俱乐部”称号。川安游泳池也是川安的亮点之一。川安厂紧邻长江,时有川安子弟在长江游泳溺水的悲剧发生,这也成了家长之痛,工厂之忧。应广大职工家属的要求,1987年川安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痛下决心,修建了一个标准游泳池和一个儿童游泳池,当时也是宜泸两地最标准的游泳池之一。每逢游泳池开放的季节,除职工家属外,从县城和周边乡镇赶来游泳的人络绎不绝。</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为了丰富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川安厂经常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拔河、游泳、文艺演出及棋牌等文体活动。其中篮球、排球、拔河已成了川安厂的传统比赛项目。每次活动各单位都高度重视,磨拳擦掌,积极备战;每次比赛,场上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场下啦啦队和满场观众的助威声时起彼伏,可谓热闹非凡。记得川安厂组织第一届“拱猪”比赛,参加人员达500之众,可见当时人们对活动的狂热。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成了川安人热爱和向往的活动和精神寄托。</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七十年代中期,川安子弟相继长大,从1974开始连续三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由川安厂派出带队干部,奔向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1978年下乡知青开始逐步返城,加之应届高中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出来。当时川安厂除顶替父母上班外,几乎没有招工指标。家长们为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这也成了困扰川安厂的主要问题。为此,川安厂领导果敢决策,筹办大集体、小集体,为职工家属分忧解难。1978年以回厂知青为主组建了“川江工程队”,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大集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随后组建了川安劳动服务公司,将“川江工程队”划归劳动服务公司管理。1985年,劳动服务公司又招收了一批职工子弟,属小集体性质,就业矛盾迎刃而解。川安第二代考入大学的廖廖无几,为此,川安厂筹办了“七.二一”职工大学,工业企业管理电大班,四川省党校大、中专班等,为川安厂培养了一批管理骨干力量。可以说川安第二代几乎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川安厂,成为了川安生产、建设的主力军。</h1><p><br></p> <h3>川安知青在出工途中</h3> <h3>川安知青在组织学习</h3> <h1>  八十年代,川安已经是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属地师级单位,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在当时能到川安厂上班是川安子弟和江安县子弟的梦想。记得当时大集体、小集体招工时除川安子弟外,其余大多数是江安县政府和各乡镇领导的子女;当时川安厂的福利特别好,有自己的车队、船队和后勤服务部门,经常派车从外地拉回苹果、猪肉、鸡肉、猪油、白糖、大米等福利发放给职工,令当地居民羡慕不已。在当地曾流传这样一个歌谣“小姑娘,快快长,长大嫁到川安厂,发完工资发福利,幸福生活象天堂”;当时的川安职工有一种兵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记得一次地方政府想聘请川安厂副总工程师卿太福、二车间党支部书记闫继荣出任江安县县领导职务,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川安厂的鼎盛由此可见一斑。</h1><p class="ql-block"><br></p> <h1>  2005年拉开去社会化职能和破产重组的改革。川安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派出所、社区和部分市政设施相继移交地方管理,各种福利也相继取消。</h1><p class="ql-block"><br></p> <h3>井口派出所(原川安派出所)</h3> <h3>井口中学(原川安子弟学校)</h3> <h3>川安医院</h3> <h3>川安社区(原松林山娱乐中心)</h3> <h1><br></h1><h1> 川安厂从2016年开始启动“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工作,先后与相关专业公司签订了供水、供电、供气分离移交改造协议,2018年与江安县政府签订了市政物业分离移交改造协议。由于公司远离城市,居民区分散较广,加之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且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公司领导要求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要勤动脑筋、多想办法、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敢吞“烫手山芋”。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不等、不靠,以国家政策为依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边学、边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通过近三年的辛勤工作,完成了"三供一业'各项改造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政物业分离移交改造工作中,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按照要把好事办好,难事办成,让职工群众满意的要求,顶着40多度的高温、酷暑和蚊虫叮咬,爬上川安居民区的每一幢楼顶,走遍川安居民区的每一个角落,为改造方案的通过奠定了基础。</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随着"三供一业"改造工程的"收官“,川安居民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市政物业对居民区公路、排水沟、窨井、垃圾池、公厕、路灯、灯光球场、旱冰、俱乐部及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改造,为职工家属营造了舒适、整洁、安全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所,使职工群众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分享到了惠及于民、温暖于心的改革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此次改革中,川安厂除保留了俱乐部、旱冰场、灯光球场、招待所、大学生公寓外,其余的市政设施和居民楼全部移交地方政府和相关专业公司管理,至此,五十多年与川安厂发展相伴而生的"三供一业"管理模式,也成为了历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