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 . 晒秋

观澜书院

<h3>题记:</h3><h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h3><h3>——南怀瑾</h3> <h3>晒秋是家乡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h3><h3>生活在山区丘陵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h3> <h3>湘南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作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h3> <h3>谯国第,湖南资兴东西两廊曹氏府邸,先祖北宋时迁居与此,状元曹一本故居和读书处。北宋至今经历980年了,耕读传家,文脉赓续,弦歌南望,不绝如缕。</h3> <h3>曹一本,元大德甲辰科状元,授左春坊。</h3><h3>未第时任观澜书院堂长,文字深研,策对精良,天下颖悟,有一目了然之概。</h3> <h3>千年学府——观澜书院,与岳麓书院同时创建于北宋,是当地曹氏家族课读之所,创建人曹靖,北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嘉佑年间(1056——1063)任益阳县令,后以刑部比部员外郎任广西宾州知府,卒于任上。其政绩因黄庭坚《曹侯善政颂》传世。</h3><h3>黔中举人沈清涟曾写道:“资水古称名胜之邦,其以文章道学名于世。载入志者难以更,仆数程水乡其尤也。是乡(指程水)昔有观澜、辰冈、文峰三书院,争雄鼎立。一时蜚声艺苑,擒藻词坛,固已极人文之盛矣。”<br></h3> <h3>这块静静地立了七百多年的元代初期石碑可不简单,它记录了观澜书院历史渊源,凝聚着几名进士国学士和将军的心力,承载着孔孟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精神,内涵丰富,百读不厌。</h3> <h3>古村对面的回龙山,海拔1480米,号称“古南岳”,是释道合一的仙山,香火旺盛,经过千年坎坷,历经沧桑,现在是国家3A级景区。</h3><h3>回龙望日系兴宁古八景之一。</h3> <h3>初秋,古村开始了晒秋。</h3><h3>晒秋,晒的是农民一年的收获和喜悦。</h3> <h3>古村聚族而居,村中明清建筑,依然保存完整,是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活化石。</h3> <h3>古村是湘南典型农业区,千年来,秉持耕读家训。</h3> <h3>耕与读,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耕耘土地,解决温饱,赖以生存。读书做学问,赓续文脉和家风,提升境界,纯化民风,厚植道德,一实一虚,二者须臾不可或缺。</h3><h3>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古村的人们始终认这个理!</h3><h3>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h3><h3>即使在物质非常困乏的年代,依然秉持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h3> <h3>《宋书》记载:“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从史家热情洋溢的笔触下,仍可使人了解到,即使是动乱的南北朝时期,坚守耕读田园,仍是人心的安放处。 </h3><h3><br></h3> <h3>至盛唐时期,诗人孟浩然曾这样描写当时的农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不仅有诗人的逸致,也有小农的事业感情和理想境界。<br></h3> <h3>《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文化最基本信仰的可以说是祖先崇拜,生于兹,也当死于兹。这其中充实起来,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家族伦理道德。因此基于这一体系,人们对土地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与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就了长久的不可分割。 <br></h3> <h3>除此之外,还有儒家文化的熏陶。“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耕文化的兴盛为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儒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又为农耕文化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条件。</h3><h3>当田园逸乐成了一种文化理想,当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士人的儒家人生价值观神奇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稳固传统。<br></h3> <h3>于是,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了“昼出耕田夜绩麻”的勤恳,有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闲逸,有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繁盛风光,也有了“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的丰收感受。</h3> <h3>古村雕刻精美考究的穹窿顶,用这样的造型把厅堂与厢房连接起来,浑然一体,既美观又实用。</h3> <h3>古村天井,长方形,全部用石头构筑,经久耐用,通风,排水,采光诸功能兼具,可谓匠心独具,是湘南传统民居的经典之作。</h3> <h3>古建筑群</h3> <h3>古村斑驳的院墙,这样的隔墙,除了家庭的物理隔离功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外,还具有防火墙功能,一旦失火,不会殃及整个村庄。</h3> <h3>巷子,可以纳凉,可以交流。</h3><h3>吊楼,是古代待字闺中女儿的绣楼。</h3> <h3>后有青山,前有水池,常年蓄有水,小时候水潭里大量养鱼,现在水浅了很多,这样的布局,一方面,有风水景观的考量,同时也是一个消防水池的安排,真是两全其美啊</h3> <h3>晒秋,南瓜,晒干后,吸收太阳的味道,冬天来了,碗底铺南瓜干片加干豆角,上面覆盖米粉肉,那美味,可谓无以伦比也。</h3> <h3>湘南人嗜辣,晒秋,自然少不了辣椒,各种各样的辣椒,琳琅满目,花样翻新,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口味的需求。</h3> <h3>晒秋,也是色彩的聚会,各种各样的的颜色,汇集于村口,给古村平添了一到靓丽的风景。</h3> <h3>诗礼世家,据说是康熙爷那个年代的遗物。</h3> <h3>这一带,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隔岸两将军,一门七进士,就是最好的见证。</h3><h3>二将军:曹里怀,曹觉民。</h3><h3>七进士:曹靖,曹行锡,曹邦智,曹一本,曹一筵,曹一鉴,曹镛。</h3><h3><br></h3> <h3>程水之源,桃源水,好水,所以古村自古出美酒,宋代在这里设置酒官,专司酒业管理之职。</h3><h3>直至今日,古村酿酒之风依然如故,家家有好酒,白露酒,好入口,也易醉也。</h3> <h3>湿地</h3> <h3>古村口,水潭里长满了毛蜡烛,又叫东方香蒲,一身是宝,根生象牙菜,叶子可以造纸,花束花粉是止血特效药<br></h3> <h3>夕阳西下</h3> <h3>晒秋</h3> <h3>石鼓盘柱</h3> <h3>庭院深深</h3> <h3>北宋创建,千年来传承有序的观澜书院</h3> <h3>晒秋</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h3> <h3>村口夕阳</h3> <h3>秋收季节</h3> <h3>耕读传家一千年</h3> <h3>仿苏式建筑</h3> <h3>村前的池塘已经是草长莺飞</h3> <h3>绿水青山,蓝天白云</h3> <h3>尾声</h3><h3>总有些沧桑 让人景仰 总有些遗迹 让人唏嘘 匆匆一千年 是一根绵绵细线 代代相传的 是甜美回忆 那子云诗曰的诵书声 依稀在耳 那金榜题名的丹桂香 依稀醉人     年年的烈日冷雨 褪去了雕梁画栋的光彩 根根的绕墙老藤 扯紧了青砖黛瓦 那断壁残垣 那守卫门口的百年青石鼓 述说着先贤的梦 拷问着后辈的心<br></h3><h3>——黄学启《探访观澜书院有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