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漠老爷

<h3>  想写一篇文字,名字叫《留白与留青》大意是通过中国国画和竹雕的艺术手法而引申出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解析。在“留白”段落写成如此一句:“画之留白,看似无画实则有画,虽不着点墨但却使得画韵益加凸显,令人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h3><h3>  写到这里,脑子里蹦出个成语“无中生有”。</h3><h3> 在我的印象里,“无中生有”是纯粹贬义的成语,意思就是凭空捏造把没有的事当作事实来演绎。但这个成语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呢?</h3><h3> 手头没有《辞海》《词源》类的权威词典。查了网上辞典的解释是: 无中生有:①道教语。谓万有生于无。语本《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王弼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②谓凭空编造。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h3> <h3>  还记得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无中生有”。再查:第七计 无中生有 : 证也,非诳也,实其所证也。少阴,太阴,太阳。</h3><h3>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 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也就是说在作战中,先把真实的实力隐藏起来以假象来迷惑敌人,让敌人确信是这个假象,而最终突然发起攻击使其不备。</h3><h3> 这样,关于“无中生有”的溯源就完成了。大概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解读:</h3><h3> 一是《老子》第四十章,解读为: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h3><h3> 二是《三十六计》第七计,解读为:证也,非诳也,实其所证也。</h3><h3> 三是辞海,解读为: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h3><h3> 三种解释成风马牛,释义可谓大相径庭。</h3><h3> 先说《老子》。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这是广义涵盖的哲学论点,也就是说天下万物是由存在着的物质产生出来的,绝对唯物。下一句则说“有生于无”,相对来讲可以认为这里的“无”应该是不存在。不存在的物质怎么能够生成存在的物质呢?唯心吗?悖论吗?否!正是这个“有生于无”才使得老子的哲学成其完美。这个“无”简单地讲就是主观上的“无”,而并非客观的无。人们不断地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不断地发现新的物质和创造,就是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表述的“无中生有”哲学观。</h3><h3> 《三十六计》则从军事谋略方面赋予“无中生有”新的内容。第七计:无中生有。计曰: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原来有的东西用假象隐藏起来,使敌大意不备进而克敌的计谋。而这里的“无中生有”揭示的不是物质由无到有的变化,是人为创造的戏剧性的效果。是误导敌人将假象认为实情的过程。</h3><h3> 至于这个现代的解释我也认为合理,而且顾名思义很简单很直接。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语言,既然大家都认可“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这个释义就应该作为定义,那就没必要再来些手段还其高雅。但是,唯一做不得的是不能用其去反释《老子》和《三十六计》。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却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h3><h3><br></h3> <h3>图片摘自网络。文字由本人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