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北宋铁塔的“古建史”定位与学术价值

大宋王朝

<h1>  开封是北宋的首都东京城。今天的开封古城区,就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和内城。现存的开封铁塔,就是北宋皇家寺院的开宝寺塔。明末史籍"如梦录"记载,开宝寺"塔基座辟有南北两门,向南一门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背面小桥跨越而过,由小桥进北门入塔"。虽然"天下第一塔"之誉,不乏个人色彩,更难免地方人士自诩成分,但可知自古以来就有人对这座佛塔相当推崇。一般来说古代敢于以匾额方式题写"天下第几"景物的,书者是有见识的名家,景物是有所对比的佼佼者。如"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二泉"等。那么,为什么铁塔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塔"?它有什么出类拔萃之处为时人推崇?我们能从它身上发现古人的哪些建造技艺? 有没有反映出建筑史学上的什么问题?值得一思。 </h1><h1> </h1><h1> </h1> <h1><br /> 第一个问题:铁塔全部塔身,用琉璃砖镶嵌,斗拱、隅柱、角梁、仙人、套兽等楼阁式砖塔的必要构件悉用琉璃砖制作。</h1><h1>那么,在北宋之前我国有没有大量使用琉璃砖瓦材料,建造大型、高层建筑物的实例?开封的这座琉璃砖塔,有什么古建筑史学术层面上的意义?<br /> &nbsp;作为文物景点,不管解说词里怎么过誉、趣谈、调侃铁塔,都无关紧要。但对于这么一座近千年的北宋建筑遗产,应该有一定的真切认识 ,准确评价。所憾截至目前,抛开1908年德国建筑师伯施曼,1910年日本人伊东忠太,1936年前后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龙非了诸前辈先生对铁塔有所的考察外,至今没有建筑史学者,再有学术性研究涉及。</h1><h1> 如1984年年版《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开封铁塔仅说"佑国寺塔(宋代称开宝寺塔)十三层,高达54.66米,使用深褐色琉璃砖,所有角上的园倚柱和额枋,墙面,门,窗,斗拱。腰檐以及飞天,降龙,麒麟与各种纹饰都使用琉璃面砖砌成,由于琉璃的颜色近于铁色,广大群众称它为"铁塔""。</h1><h1> 这个笼统说法对吗?实际并不对!因为,一言以蔽之曰"所有"琉璃砖构件的"颜色近于铁色",并不准确。首先,刘敦桢先生当年虽匆匆检视铁塔,他笔记里已明确说道鐵"塔八角十三层,外部饰以各色琉璃砖,虽经后代添补,而原有美点咸存,足可宝贵。"。也就是说,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典籍,对铁塔丰富多彩的"各色琉璃砖"反而缺乏认识,却轻易地予以忽视。</h1><h1> 殊不知,铁塔的琉璃砖五颜六色,甚似一种"宋式"三彩釉。纯红,纯绿,纯黄,红绿、黄绿两色,或单色过渡多色混杂的釉面砖。不仅釉色斑斓,而且图案精美丰富。只是塔身整体色调近于铁色,故俗称"铁塔"。</h1><h1> 特别应当引起史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北宋以前,有过铁塔这样完全使用琉璃砖镶嵌表面的楼阁式砖塔实例吗?有过同类楼阁式琉璃佛塔的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吗?好像没有。开封铁塔的这一造塔技术和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的运用,是不是北宋划时代的首创?是不是值得学界有所解读?(宋代或者明代的文人是否有鉴于此,称其为"天下第一塔"?)</h1> <h1> 我国在陶器上着釉色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刘敦桢先生的"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提及,当年他在开封的"河南古迹研究所"里,看到出土的"魏灵公时陶器,表面已有薄釉一层"。这说明中国古代生活所需的陶器,很早很早就已经使用釉面器物。</h1><h1> 但是,在中国古建筑物上,使用的建筑材料(如砖、瓦)、建筑构件(如屋脊、鸱吻等),全面使用、大量使用、至少是部分使用釉面琉璃建材,究竟始于什么时代?有早于开封北宋铁塔的现存实例吗?或者有早于北宋的考古发掘的证据吗?抑或在文献上有什么记载依据吗?似乎没人探讨过这一问题。</h1><h1> 如果没有,能不能界定中国古代建筑(房屋或佛塔),最早使用琉璃砖瓦材料始于北宋?最起码是大量使用釉面建筑材料始于北宋?</h1><h1> 因为,铁塔是北宋时期(1045年)全部使用釉面建材和构件装饰砖塔的实物史据!而且,宋代的殿堂楼阁,也是已经大量(普遍)使用琉璃砖瓦材料的。</h1><h1> 例如,在"新校參天台五台山记"一书中,宋时的日本僧人成寻写到"见圣主烧香紺琉璃大殿。遥有光明,件(书中原字)两院葺琉璃瓦,大殿有五数"(326页)。 &nbsp;</h1><h1> 而我们知道在唐代,只是从墓葬中发现挖掘出来的陶器,称之为唐三彩的器皿是釉面的。也就是说:唐代把唐三彩这种低温瓷、用于制作殡葬的冥器,作为陪葬品埋在墓穴里。而在现存的唐代建筑实例中、砖塔上尚未见有使用琉璃建材的。唐代的官式房屋建筑,大都是"灰件"为主—-不上釉的陶质建筑构件,罕有大量使用上釉的建筑构件。比如,已知现存的唐代砖木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就不曾有使用"琉璃砖"建筑构件的证据(其屋面材料有说是元代的)。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琉璃"瓷质"砖、建筑构件,始于何时,兴盛于哪个朝代的呢?恐怕只能说是广泛使用在北宋,兴盛于具有"强势建筑文化"的宋代。</h1><h1> 请看开封北宋时期的开宝寺塔(铁塔),她的塔身都使用了什么琉璃砖建材和构件的吧!</h1><h1> 这是单色釉面砖。</h1> <h1>这是开封铁塔的多色釉面砖</h1> <h1>这种宋代开封铁塔多色釉面砖,不漏胎。可说它们是赭红、铅黄、草绿色吧。</h1> <h1>花黄叶绿</h1> <h1>色彩混合、过渡</h1> <h1>花卉图案丰富</h1> <h1>花卉图案多样化,一般爱说是"缠枝牡丹。但这些不一定是,宋代匠师对花卉做了提炼。</h1> <h1>这个墙面装饰琉璃砖的"基本"模式。上下两皮平铺的"跑砖",中间一排立砌的"花卉"图案釉面砖。"花卉"图案砖,由两侧站立着的异形砖"卡着(见下图)",仿佛是块镶嵌在"相框"里的玻璃。也就是说上下平铺的两皮"跑砖",和两侧的异形的"站"砖共同组成一个"方洞"。塔身内的普通灰砖"伸进"方洞里,起到塔身内柱与琉璃砖外层叠压、咬合、绞接的作用,然后用花卉砖封砌"洞口"。这样,外墙面就套上一层琉璃釉面砖,方洞里的塔身普通砖象一个个"铆钉",牢牢地把外墙琉璃釉面表层和塔身结合起来。</h1><h1> 当我们看到铁塔这华丽的外表时,再想想古人巧妙的砌筑手段,不得不十二分敬佩!</h1> <h1>花卉面砖两侧的立砖(异形砖)。</h1> <h1>这样漂亮的花卉釉色,晶莹剔透如玛瑙。</h1> <h1>这是开封铁塔塔身镶嵌"各色"琉璃砖,琉璃构件的情况(攒尖塔顶)。</h1> <h1>塔身(面层构造见前)</h1> <h1>底层小佛洞内景</h1> <h1>小佛洞之圭形洞门</h1> <h1>  &nbsp;第二个问题:方形的唐塔,类似"顶部"封闭的空腔烟囱,单一的青砖垒砌即可。而开封铁塔的主体塔身(塔心)是一般的青砖,而外表面用纯琉璃砖装饰出"楼阁式"造型的缠腰、平坐、斗拱、垂脊。两种材料"两张皮"。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砖和构件的构造措施、施工组织方式、甚至使用的"灰浆"也不能是一样的。一次性施工,就有两种砖材供应措施、工匠砌筑技术等问题。二次施工,就有塔身内"胎"与表层塔型构造结合安定性问题。因此,琉璃砖塔和纯青砖造塔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问题。</h1><h1> 所以,郭黛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2009年版第三卷,充分肯定了北宋开封铁塔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她说"塔的每层檐均用琉璃砖挖,檐下施琉璃斗拱-…该塔的建筑构件标准化,定型化堪称一绝-…在塔身逐层收分、尺寸逐层递减的状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郭黛姮先生对铁塔琉璃砖工艺的&quot;难度"发出感叹,无疑是出于对宋代高超建筑技术的礼赞和肯定!</h1><h1> 因为, 铁塔不仅只是"首次"(且通体)使用琉璃釉面砖造塔的问题,而且造塔的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砌筑工艺,放到今天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也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事。相比之下,唐代那种封顶的"方烟囱"塔型构造,除了"塔身"砌筑一些正反叠澀腰檐,一种青砖砌到底。无疑,铁塔方方面面都体现出"繁丽时期"的宋代造塔绝技!有着不可忽视的古建史学术意义。</h1> <h1>仰视缠腰</h1> <h1>狭窄的纯砖平坐,不可作外连廊观景用。设置了一种上翻边砖,两砖的半圆豁口组合成一孔,使暴雨集中于圆孔形成水头冲出。这个"集中排水"的构造减轻了雨水冲刷塔身,很聪明。</h1> <h1>缠腰上面,不是施瓦而是荷叶砖反用,坚固耐用,构造简单合理。</h1> <h1>卯头滴水</h1> <h1>角圆柱</h1> <h1>塔身外墙面琉璃砖砌筑方式,左右两侧竖立的砖为丁字尺形,方砖如同"相框"嵌在里面。</h1> <h1>一砖双佛,是铁塔上的主要佛像砖。铁塔的墙面装饰,基本由一砖两佛、五乐伎、飞天、麒麟、竖立单人吹笛者,以及多色、多尺寸、多图案的花卉砖镶嵌塔身。其他,则是各种异型的琉璃&quot;标准构件&quot;,组合成斗拱、飞檐、缠腰、平坐等等</h1> <h1>五乐伎砖</h1> <h1>另一色乐伎佛像</h1> <h1>细看,古今两种斗拱做法(右边的一朵,是后人修葺时的简易做法,见后图)</h1> <h1>后人修葺时,对砖斗拱做了"创新改造",似乎使构件简化,结构合理调整。(砖斗拱这么做,没什么不可以,值得参考,)</h1> <h1>转角斗拱</h1> <h1>角脊处构造</h1> <h1>转角处的傧伽,每层都是八个角 安装八个</h1> <h1>垂脊角梁套兽</h1> <h1>飞天之一</h1> <h1>飞天之二</h1> <h1>麒麟</h1> <h1>铁塔一层中部,凸出一圈"腰带"似的装饰。有点像古代礼器"觚"的腰部凸起。这个&quot;觚&quot;的腰部凸起,上面镶嵌着大方砖,璎珞图案。</h1> <h1>觚形凸起部分,转角处的狮子造像</h1> <h1>盲窗、佛洞和塔内鑲了十八个这样的明代佛像</h1> <h1>第三个问题:铁塔稳定吗?</h1><h1> 直径十米余,高五、六十米,十三层的铁塔"一柱擎天","倒提铁笔向天题"挺拔身姿。给人一种高峻感,也有一种不安定感。比如,梁思成先生说过"全塔权衡高瘦,颇欠安定感" ,日本学者伊藤氏等也有过类似顾虑。为次,原中国营造学社的龙非了(龙庆忠)先生对此专门做过力学验算分析。结论是"外层虽为琉璃砖,亦尚堪支撑而有余,盖距灰色砖之弹性限度尚远故也"。"铁塔虽遭地震数次,独自凝然高耸者又奚足怪哉?","此塔之安定度,盖已超凡庸造形观念,而得各方面之均衡,悠然无恙者也"。即是说不管力学计算,抑或客观存在,近千年来铁塔安然无恙。塔身稳定性虑,仅止心理错觉。甚至说&quot;感觉不稳定,而事实证明塔千年不倾不损,说明了设计水平和砌筑的质量都没问题。</h1><h1> 恰恰是由于使用琉璃砖砌筑塔身外墙,不惧风剥雨蚀,保障了塔身不坍不倒。而与之同时期的郑县(州)开元寺塔亦高十三层,仅用普通青砖砌筑,已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坍塌不存。</h1> <h1>结论:开封铁塔(宋开宝寺塔)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琉璃砖塔。是层数最多(十三层)的楼阁式宋代砖塔。尽管有学者把它与山东长清县的宋代辟支塔相比,认为铁塔的塔身"弧度很小,略呈直线""显得僵滞""此塔造型颇不成功"。</h1><h1> 如果把它摆进"古建史"学研究视野,公允地评判一番,恐怕是很能使人大开眼界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