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三天

兰老师

<h3>2018.9.5 上课第三天,谁忙谁知道。</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line-height: 1.8;">理想与现实的距离</b></div> 终于把小屁孩们捧到三年级了,感觉有那么点兴奋,好像在小市口法梧树下待了两年,终于可以移居静室了;(不值钱地同情下小市口法国梧桐树下守店的商家们,尤其是晚上,真吵,真噪)又好像蛰伏两年,终于可以开始大展拳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真想长啸一声——高年级,我又回来了!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天走进班级,熟悉的喧闹,熟悉的“老师——”,熟悉的拥挤,一拳头给打乌了脸。才明白自己带的娃跟接人家班的娃是不一样的,没有陌生,没有敬畏,甚至没有试探,都老熟人了,谁还不知道谁啊,所以咯,该闹得闹,该吵的吵,我么,该声嘶力竭的,嘿嘿,照样。 于是, 第一天,嗓子疼; 第二天,嗓子哑了; 第三天,扩音器开到最大音量——看谁吼过谁!<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b>新学期的忧虑</b></font></span></div> 三年级学生依旧懵懂,家长担忧的作文起步问题,也是我所担忧的,第一步迈的好,以后就轻松点,发展成什么样看各位学生的悟性。第一步如果迈不好,就得做好“三年级、三年级、三年级”一直重复基础,到小学毕业为止,然后——留给初中老师烦去。<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b04fbb">千古独步的三年级语文</font></b></div> 每年都要重复的期盼,就是对语文书的想象。遗憾的是教材还是苏教版,更遗憾的是,是新版的苏教版,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届,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独此一届的苏教版使用者,以后统一人教部编版了。这还真是让人无奈,到底各路人马进行了怎样的角逐才形成了这样的情况,且不说对这届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层次不够,不能高屋建瓴从大局全局去分析这教材的不统一,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行为的落实有哪些处不好的,层次够的专家们正忙着研究新教材,新思想,没谁有空关注局部问题。只作为一名小人物,一线教师,从切身实际去感受,真不方便!备课没资料,交流缺资源,想补充点课外资料都找不到与课本联系紧密成熟点的——写不下去了,作为语文老师,惭愧,只有感受,没有词。 为了备课,没有现成的可以参考,倒也马马虎虎地翻了翻教材,不太仔细地比较了新旧课本,内容更多了,老课本24课,新的增加了三课,27篇课文。仍是8个单元。 课文变动还挺大的,好在搜了一下,很多文章的选择并不是独创的,总在别的年级,或别的版本教材上能找到一样的,放了点心,备课时不至于一点参考没有。 每单元的练习课删掉了毛笔字书写指导,但配套了一本毛笔字贴,这就让孩子们有了选择吧,愿意写的可以写,不愿意写的可以不写,这一点还是与时俱进的,毕竟毛笔早就不是书写工具了,应该就作为一种艺术传承,没必要让每个人都练,更不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负担。虽然从前大家也基本上都阳奉阴违,忽略课本,并没有落实毛笔字教学,但总不如这样名正言顺地不教来的理所当然。 每单元课文的组织略合我心,考虑了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的特点,将同一内容,同一体裁的文章编排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习作模板,课文作为例子,作用更突出。虽然说写作重视创新、个性,但基础还是要扎实的,面都揉不起来,怎么烤饼干。 本来习作安排也还挺让人喜欢的,感觉循序渐进,从心里到操作都照顾到了,第一篇就是“什么是作文”,主题是:作文就是把自己做的或想的记下来。然后两篇不同内容的范文。学生活动就是,写一篇自己做的或想的作文,题目自拟,内容不限。乍一看,挺好啊,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范围广,可写内容丰富,尤其是刚过去的暑假,肯定有话可写。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把第一篇习作抽出来,拿到第一课来上,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写了一黑板的字:“看的、想的、做的、听的、说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看的、听的、说的、做的;结果:心情高兴。”草案交上来一看,原来会的还是会,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还有抄书的,家长一句一句教的,各种花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