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方建民</h3><h3>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下乡到黎明上滩队,七八年考学离队。毕业工作后一直从事疾病控制预防工作,现已退休。(57年生)</h3><h3> </h3> <h3> 雷跃民</h3><h3>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下乡至黎明上滩队。一九七七年考入大学离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59年生)</h3> <h3>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高中刚毕业就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随旗公交系统近百名知青乘旗汽车运输公司客运专车来到了阿左旗宗别立公社。那时公路不是柏油路,一路的颠簸,八十多公里路整整用了四个多小时于中午一点多到达了宗别立。我记得公社管了一顿炖羊肉和米饭,大约三点左右公社革委会在会议室宣读了这批知青分配到各队的名单。我,胡立刚 任惠云 关宝林 高玉霜 夏晓梅 常淑玲 朱梅芳 杨秀兰 邢兰君 雷跃民 薛淑玲 寇艳茹被分配到黎明大队。下午四时许又用卡车将我等八名知青送往了公社西边约三公里的黎明大队上滩小队,从此,我的十八岁第一人生从那里开始……</h3> <h3> 这是七五年至七六年下乡到黎明队的部分知青。后排有:胡立刚 高玉霜 朱梅芳 常淑玲 张文翠 前排有: 雷跃民 刘树林 关宝林 王海同等知青。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在公社门前照的。</h3> <h3> (以下照片摄于2018年8月、10月的照片)</h3><h3> 这座铁路大桥由呼鲁斯太镇通往白芨芨沟煤矿的专用铁路线。当年左旗来的车辆进入宗别立公社必须穿过铁路桥下到达公社。</h3> <h3> 原公社全貌,面墙是经过装修过的。</h3> <h3> 从后面看公社全貌。</h3> <h3> 八月初我来到我人生的第二故乡宗别立,这是当年的原宗别立公社原址。现已经租售给私人企业,看来是经过多次的整修了。</h3> <h3> 这是公社的后院,当年可没有东南角的锅炉房。</h3> <h3> 这是公社后院的招待用房,看起来也是经数次的整修了。不过样式瓦顶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院落杂草丛生看样子也是无人居住多年了。</h3><h3> 一九七六年至七七年我在公社知青文艺队时就在这里居住,东北角是当年的食堂。</h3> <h3> 这是从左旗进入公社的铁路桥,进来后不远道路北侧有供销社、供销社门市部、门市部后面有粮站家属房、铁路家属房、再往东侧继有信用社、邮电所、公社学校、公社、养路段、粮站等。现如今除了原公社房屋外,其他单位都无踪无影成了荒地了。</h3> <h3> 从铁路桥进来道路南面是公社卫生院、供销社食堂、相关单位家属房、兽医站、气象站、篮球场、土坯墙圈的露天放电影的场所等。现已失去了往日气息荡然无从了。</h3> <h3> 这是始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宗别立公社电影院,现如今风蚀惨独仍屹立在公社的东南角上。</h3> <h3> 电影院的侧面。</h3> <h3> 走往黎明上滩队的小路。</h3> <h3> 上滩队农田南侧的土围墙,当年知青也参与筑围土墙的劳动。</h3> <h3> 当年下乡到黎明上滩队的知青,左: 雷跃民 右: 方建民 </h3><h3> 他两当年同睡一屋。现在房子虽然没有了,可是他两站在原房的底子上回味那过去磨炼的时光感慨万千。</h3> <h3>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黎明上滩队,我下乡那年就有的队部办公、社员开会用的房子。房屋是两套间,东边套间屋是我当会计时住过的房屋,一进门是个大屋子,社员开会学习的场地。我记的当年在这间房屋里,社员公分评审、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农业学大寨、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悼念主席逝世灵堂、批判四人帮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估计房屋也快五十年了吧。</h3> <h3> 房屋内遗弃的杂物。</h3> <h3> 望却树林那边是生产队的田园,这个水泥板盖住的就是当年全队社员吃水的水井旧址。</h3> <h3> 老农张信给我两讲述,上滩时代的变迁。</h3> <h3> 我们看着上滩队的变迁,雷跃民却对我这样说,当年我在知青里岁数最小,在这片土地上和他们干的一样的活,说实在我不行,想想那时候的苦啊。</h3> <h3> 老农给我指当年知青住房的旧址。</h3> <h3> 老农说这是社员住地的旧址。</h3> <h3> 老农说由于没有水,已经失去的良田。</h3><h3> 这片土地我们知青当年也参与了大队专业队的垦荒,当时叫“大湾”。</h3> <h3> 我记得当年七月二十四日来时,第二天就参与了上滩队的夏收割麦子。</h3> <h3> 农闲时知青往地里运送农家肥的场景。</h3> <h3> 当年黎明大队专业队包括知青在内在大湾垦荒时的场面。</h3> <h3> 这是当年知青在这里清理牲畜粪便的圈棚也有五十年了吧。</h3> <h3> 我站在当年睡过得屋门前,久久不能忘怀。老农向我说当年的队上所有的房屋,就剩这间和那个牲畜棚了,没有当年生产队火红的样子了。由于缺水,退牧还草,政府把我们搬迁至移民新村了,离这不远,说完他流出了热泪。</h3> <h3> 我和雷跃民在老农的带领下去了黎明上田、中田、下田队实地看望。我们没有忘记这些生产队当年的的样子,如今这里已经变成荒草野地。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h3><h3> </h3> <h3> 黎明上田队位于公社东南方向,如今再也看不到生产队的样子了,到处是一片杂草丛生。</h3><h3> 天若有情天亦老。</h3> <h3> 上田队被拆落的农户房子。</h3> <h3> 这是上田队水库旁一农户被拆的房屋旧址。</h3> <h3> 人间正道是沧桑。</h3><h3> </h3> <h3> 昔日上田队的农田。</h3><h3> 当时的黎明大队就在这里。</h3> <h3> 这里是当时上田队的农户所住宅的一片地方。现如今也成了旷野草场了。南侧的那颗小树旁据说当时住的是一姓王的大户人家。</h3> <h3> 那个年代的是农业学大寨的时代。</h3> <h3> 大干、苦干、拼命干。</h3> <h3> 黎明中田队紧邻上田队的南,这是中田队的水库。不知道的人能看出来这是当年的水库吗。</h3> <h3> 雷跃民站在中田水库上凝望着他当年在那儿垒砌石头墙,仿佛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是无人荡存,留下的尽是满满的回忆……</h3> <h3> 我和雷跃民站在中田的水库上向周围瞭望。</h3><h3> 雷跃民看后感慨万千: 四十多年前我将青春热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锻炼了我的意志。我还在这里参加过垒砌石头墙呢,那时我岁数最小,说实话当时的体力活我真吃不消啊,多亏有其他青年来帮我……</h3> <h3> 这是中田队当年住户和生产用地的地方。如今也变成草场皑皑。</h3> <h3> 这是中田队南端一户人家的拆迁旧址,据说也是一姓王人家。再往南走就到了下田队了。</h3> <h3> 这是黎明下田队旧址。现如今已被地方小企业采煤翻了个底朝天,根本看不到原有的样子了。据说国家已经叫停或关闭这些小企业了,要逐步恢复这里的生态植被。</h3> <h3> 下田队旧址</h3> <h3> 下田队旧址</h3> <h3> 下田队旧址</h3> <h3> 这是70年代的阿拉善左旗陶瓷厂厂房旧址。它紧邻黎明下田队。</h3> <h3> 这是原呼鲁斯太镇的一条小街,昔日繁华热闹,如今空旷几乎看不到人了。</h3> <h3> 昔日小街</h3> <h3> 这是原呼鲁斯太镇的国营食堂旧房子。估计也有至少五十多年了吧。</h3> <h3> 这是原呼鲁斯太镇国营照相馆的旧屋,也至少有五十多年了吧。</h3> <h3> 这是原呼鲁斯太镇汉民肉食门市部,也有至少五十年了吧。</h3> <h3> 在国家退牧还草的感召力下,黎明队的农牧民全都搬进了移民新村,住进了宽敞明亮民族特色的新砖房。</h3> <h3> 宽敞的水泥路。</h3> <h3> 民族特色的新房,而且还是集中供暖。</h3> <h3> 当年在一起劳动过的有志青年,如今已到了花甲之年辈了。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越走越幸福!</h3> <h3> 奋发进取的大队部。</h3><h3> 四十多年的变迁,在党的光辉路线指引下,黎明队的农牧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人们已经从温饱的路上迈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h3> <h3> 美篇制作</h3><h3> 照片摄影 方建民</h3><h3> 解说配词</h3><h3><br></h3><h3> 时间 2018.10.</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