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的时代再创辉煌。记中共“一大”13位代表最后的归宿

胡成光

<h3>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我们丑陋,源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喜欢阅读和思考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揭露真相,反思历史,传播常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h3> <h3>  </h3><h3>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共13位,他们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共同为世界第一大党的建成指引了最初的方向。一大会后,他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纷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过早的为革命牺牲;有的成为叛徒汉奸而与我党为敌;有的脱离出党最后又回到党的怀抱;当然还有一直坚持党的最初信念而迎来最终胜利的。在胡成光看来,由于对党认识的不同,目标理想的各异,他们走过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而他们最终的人生结局也不尽相同。</h3> <h3><br></h3><h3><br></h3><h3>脱党或被开除党籍的7人。</h3> <h3>  </h3><h3> 张国焘:一大的风云人物,另立中央的叛逃者。张国焘,字恺荫,又名张特立(1897~1979)。1897年11月14日生,江西萍乡人。幼读私塾,后进萍乡县立小学,1914年转读南昌心远中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h3><h3>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h3><h3> 这个主持一大会议,并在一大进入中央三人局,出任组织主任的风光人物,最后却走到了另立中央与党为敌的境地。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5月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931年回国后,被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反对北上并擅自率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并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38年4月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投奔了国民党。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他的党籍。1949年张国焘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h3> <h3>  </h3><h3> 李达:有理论之才,却无政治之能。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1966)。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h3><h3>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组织。<br></h3><h3> 一大中央三人局成员,宣传主任。一大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并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受到张国焘的排挤,未能选进中央,从此淡泊明志,渐渐与党疏远。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1923年酝酿国共合作时,李达反对国共党内合作,主张党外合作,与陈独秀意见不合,又不满张国焘的行径,遂于1924年9月脱党。之后他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成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7年出版的《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49年,李达参加并策动了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等人证明,李达重新入党。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会会长。1966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在武汉去世。</h3> <h3>  </h3><h3> 李汉俊:学者型的理论家,特立独行的革命者。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1927)。1890年10月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去日本读书,1918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h3><h3> 1920年,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h3><h3> 1921年7月,作为上海组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h3><h3>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一大的筹备者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家,董必武称之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老师”。1922年李汉俊因与陈独秀、张国焘存有意见分歧,离开了中共中央。1925年彻底脱离中国共产党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省党部青年部长。1927年12月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1952年,毛泽东为其家属签署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证”,上面写着:“李汉俊同志在大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h3> <h3>  </h3><h3> </h3><h3> 陈公博:中共一大的懦弱逃兵,叛国投敌的二号汉奸。陈公博(1892~1946)。1892年10月19日生,广东南海人。1908年入广州育才书院学习,1912年留书院任助教。两年后入读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回到广州,与谭平山、谭植棠等创办《群报》,任总编辑。</h3><h3> 1921年初,参与创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参加中共一大。中共广东支部建立后,任组织部长。</h3><h3> 陈公博是一大代表中唯一没有开完全程会议的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召开时,受到法国巡捕搜查,陈公博在受到盘问盯梢后受到惊吓,当夜他所住的旅馆又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惊魂未定的陈公博便于第二天便溜之乎也,没有参加“南湖会议”。回到广州后便开始与中央作对,支持陈炯明叛乱,还在给陈独秀的信中声明:今后独立行动,不受党纪约束。之后又在广州党组织会议上明确宣布:不再履行党的义务。1923年陈公博被开除党籍,1925年他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战时期,陈公博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汪伪政府任立法院长,汪精卫死后,他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第二号大汉奸。日本投降后出逃日本,在国民政府的要求下被引渡回国,于1946年6月被处决。</h3> <h3> </h3><h3> 周佛海:利欲熏心最终脱党,汪伪麾下三号汉奸。周佛海,原名明繁,字子美(1897~1948)。1897年5月29日生,湖南沅陵人。1917年赴日求学。1920年暑期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返日后组织旅日小组。</h3><h3> 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h3><h3> 1924年毕业于京东帝国大学经济系,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同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h3><h3> 周佛海是留学日本的海外代表,一大后,他奉党的指示,参加和领导上海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周佛海有着强烈的个人欲望和政治野心,1923年在他毕业回国苦于找不到工作之即,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邀请他去当秘书。1924年冬周佛海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31年当选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战爆发后组织“低调俱乐部”,鼓吹“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1938年随汪精卫投敌,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市长、代行政院长之职,汪精卫死后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行,判处周佛海死刑,后“减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因心脏病死于南京老虎桥狱中。</h3> <h3>  </h3><h3> 包惠僧:情绪化的性格注定了他道路上的曲折。包惠僧,原名包德芬,号贵三(1895~1979)。1895年1月15日生,湖北黄冈人。6岁入读私塾,14岁转读黄冈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在武昌教书,后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记者。</h3><h3> 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参加五四运动,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h3><h3> 1920年秋在武昌参与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任支部书记。</h3><h3> 1921年7月,作为陈独秀指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h3><h3> 包惠僧实际上是替陈独秀参加一大会议的,这个被陈潭秋戏称为“暴徒”的情绪化的热血青年,在大革命时代也同样表现的狂热。一大后他出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历任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兼任广东大学师范部教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第三团党代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之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八一南昌起义后,包惠僧与中共脱离组织关系,并于1930年恢复国民党党籍,一度升任人口局局长要职。1948年离开国民党后举家迁往澳门,解放后回到北京。曾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病逝。</h3> <h3>  </h3><h3> 刘仁静: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御用枪手的最终回归。</h3><h3> 刘仁静,字养初,又名亦宇(1902~1986)。1902年3月4日生,湖北应城人。幼读私塾,1914年赴武昌入读博文书院。1916年转读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曾参加恽代英等组织的互助社。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 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h3><h3> 刘仁静是一大中最年轻的代表,当时只有19岁,他也是最后一个离世的一大代表。一大后他和邓中夏一起创办并主编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之后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继又出席了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3年任团中央书记。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回国后组织托派“十月社”。1929年被开除出党。1948年他投靠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陶希圣,在其授意下发表包括《评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反共文章,成为国民党的御用枪手而向共产党开炮。解放后刘仁静重又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195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87年8月因车祸在北京去世。</h3> <h3><br></h3><h3><br></h3><h3>为党牺牲的一大代表4人。</h3> <h3>  </h3><h3> 陈潭秋:持枪杀敌的战场英雄,宁死不屈的革命战士。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1943)。1896年1月4日生,湖北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h3><h3>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爱国学生运动。</h3><h3> 1920年10月,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h3><h3>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冬,任中共武汉区委组织委员。</h3><h3> 陈潭秋是一大代表中唯一持枪杀敌在疆场浴血的革命战士。一大后他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1923年参与组织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任江西省委书记时秘密配合南昌起义。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陈潭秋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在反“围剿”中保证了部队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任中央苏区,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在一次突围中被子弹打中右耳。193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被折磨致死。</h3> <h3>  </h3><h3> 王尽美:积劳成疾而最早离世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字灼斋(1898~1925)。1898年6月14日生,山东莒县人。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h3><h3>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任编辑和编辑主任。</h3><h3> 1921年初,在济南秘密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h3><h3> 一大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山东省委书记等职。他发展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22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积极组织罢工运动,担任过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1925年8月,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青岛逝世,时年27岁。</h3> <h3>  </h3><h3> 邓恩铭:用热血演绎传奇一生。邓恩铭,又名邓恩明,字仲尧(1901~1931)。1901年1月5日生,贵州荔波人,水族。1913年入荔泉书院完小。1917年小学毕业去山东,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h3><h3>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济南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一中校报,并组织一中学生参加济南学界组织的罢课运动。</h3><h3> 1920年夏,与王尽美等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h3><h3> 1921年初,与王尽美等发起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济南,组建中共山东区支部,任委员。</h3><h3> 邓恩铭一大后回到山东,积极开展建党和工人运动,历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山东区委、省委书记等职。1925年他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他还参与领导了四方机厂的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1928年因叛徒告密被捕,1931年在济南英勇就义。</h3> <h3>  </h3><h3> 何叔衡:默默无闻的革命志士。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1935)。1876年5月27日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h3><h3> 1909年春受聘云山高小任教,1912年辞教奔长沙。</h3><h3> 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提前毕业,7月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任主任教员。</h3><h3> 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h3><h3> 1920年8月,参与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9月,参加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h3><h3>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到长沙,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主持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h3><h3> 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并开展地下工作。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营救被捕同志,组织革命者去苏区。1931年11月,何叔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h3> <h3><br></h3><h3><br></h3><h3>最终走上天安门城楼的2人。</h3> <h3>  </h3><h3> 董必武:对党忠诚一生的革命志士。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畬,号壁五(1886~1975)。1886年3月5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h3><h3>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h3><h3> 1914至1918年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中华革命党。</h3><h3> 1920年秋,在武汉参与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h3><h3>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回武汉任中共武汉区委执委。</h3><h3> 一大后历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h3> <h3>  </h3><h3>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字润之(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幼读私塾,后停学务农。1910年秋考入湘乡东山高小,1911年入读湘乡驻省中学。</h3><h3> 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兵半年。1913年春,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翌年该校并入第一师范)求学。1918年夏毕业,4月组织新民学会,同年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h3><h3>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h3><h3> 1920年先后在长沙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h3><h3>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5月任中共湘区委书记。</h3><h3> 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一大的书记员,是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初期在党内几经沉浮,最终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他的正确思想得到认可,从而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从此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按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h3> <h3>  中国共产党“一大”已离我们远去了97年之久,当时这个只有13位代表参加,在组织准备上还略显仓促的会议,却成就了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辉煌,开创了从未有过的历史新纪元。大浪淘沙,13位代表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最后的洗礼。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缔造的伟大时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