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挥师缅甸”

杰森

<h3>  2014年11月17日,我乘飞机去云南,下了飞机在昆明稍作停留,晚上9点连夜乘双层卧铺车,直达滇西重镇——腾冲。</h3> <h3>  我一直给这次的行程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定义,说是去“旅游”,估计没几个人会去一个昔日的战场去旅游的;说是“调研”,以我的学识和文化水平似乎又达不到“调研”的标准。直至今日,我才将它定义为“解惑”,此次行程,就是去解开藏在我心中十几年的疑团。</h3> <h3>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在邓贤著的一本《大国之魂》的书中看到“中国远征军”这个名词的时候,我震惊了,中国抗战,怎么还有这么一段惨烈的抗战史?</h3><h3> 这段让中国人内心滴血的往事,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教科书里,对国民党抗战的正面战场似乎没存在过。作为这段历史不合时宜的证人,远征军老兵们的存在注定处于沉默的黑箱中。几十年来,他们的声带像是被擦过了。  被擦掉的不光是声音,还有记忆。</h3><h3> 1942年10万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为什么会败的一踏涂地?杜律明率领的6万远征军兵败野人山,200师师长戴安澜战死沙场,4万多远征军葬身胡康河谷,只有一万多人辗转回国,另一部分退守印度。1944年滇西反攻,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20万远征军打腾冲,攻松山,克龙陵,在人数多于日军十几倍,装备又优于日军,还有“飞虎队”作为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又为什么打的那么惨烈?是国军的无能,还是日军的强悍?是地势的险要?还是环境的恶劣………?</h3><h3> 心中充满疑惑,而这些疑惑仅靠书本字面的解释是无法理解的,也正是以为这些疑惑,才有了此次滇西之行。我要自己去寻找文字后面的东西!</h3> <h3>  腾冲——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东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邻。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h3><h3> 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br></h3><h3>图释:——客车在翻越高黎贡山。</h3> 由于是夜间行车,客车禁止在夜里2点——5点行 车,在服务区停滞了三小时后继续赶路,渡过怒江的时候天已大亮,没过多久就开始翻越高黎贡山。<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西部断块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形成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高黎贡山北连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岛,使之无论是在气象学还是生物学上,都具有从南到北的过渡特征。</span></h3><div><h3> 在高黎贡山腹地,分布着大大小小90多座形似铁锅的新生代火山。“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当地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火山群的壮丽奇观。高黎贡山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许多温泉。</h3><h3> 到了腾冲城已是上午10:30。找了家宾馆,顾不上休息,洗漱完毕,买了束菊花,怀着敬意前往“滇西抗战纪念馆”。</h3></div></div> <h3>  滇西抗战纪念馆始建于1944年,位于腾冲县城西南来凤山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主要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陈列馆、纪念塔等组成。它是抗战中全国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园,而且保存完整、规模空前,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  1944年年底,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后,腾冲人在城内还是一片焦土,整个城内没有一间站立的房屋,没有一片完好的瓦片的情况下,就先建起了这个国殇墓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br></h3> <h3>  踏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宽阔的地面就是几排大的数字,这就像是历史的脚印在我们面前展开,你内心受到的震撼远远大于你的想象。纪念馆大厅中央,中国远征军、滇西民众和盟军三个代表滇西抗战力量的雕塑巍然屹立;来自民间的1000顶钢盔像满天星斗布于大厅上方,象征千万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不朽的英灵,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纪念馆内,大量的照片和实物再现了滇西抗战的英雄历史,歌颂了中国远征军、滇西人民及盟军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回击时下肆意否定歪曲历史罪恶言论的有力铁证! 1937.七七事变爆发。</h3><h3> 1937.12——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h3><h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h3><h3>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h3><h3> 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腾冲、松山。滇西沦陷。</h3><h3> 1943年10月,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击破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br></h3><h3>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滇西反攻作战打响!</h3><h3> 1944年9月7日,松山攻克,历时120天。全歼日军1200余人。</h3><h3> 1944年9月14日,收复腾冲,历时130天,全歼日军4000余人,无一漏网。</h3><h3> 1944年11月收复龙陵,历时188天,消灭日军10700人。</h3><h3> 1944年12月,中国远征军相继攻克芒市、遮放、盈江、陇川、瑞丽诸地,驻印军亦猛攻缅北重镇,八莫。</h3><h3> 1945年1月28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芒友会师。</h3> <h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h3><h3> 12月9日,日军占领泰国全境。</h3><h3> 12月10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哥打巴鲁登陆。</h3><h3> 12月12日,日军强度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h3><h3> 12月25日,香港沦陷。</h3><h3>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联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英军向三万日军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仓皇出逃澳大利亚,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h3><h3>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的总兵力不到20个师团,约50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兵力高达50–70个师团,总兵力超过百万人。由于中国战场旷日持久的牵制了日军,并且无休止的消耗着战争资源,所以日本内阁千方百计的试图摧垮中国抗日政府。</h3><h3> 1941年侵华日军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累计出动兵力达70万人以上。</h3><h3> 日军虽然侵我河山半数以上,但是中国军民抗日一心,同仇敌忾,加上英美苏等盟国源源不断的经济和物资援助,使日军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举摧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h3><h3> 12月,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媾和” 。均遭言辞拒绝。</h3> <h3>  1941年6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h3><h3> 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援华运输遂告终止。</h3><h3> 12月,香港沦陷,香港通往内地的补给线被切断。</h3><h3> 由此,西方援华物资只能抵达仰光,然后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h3><h3> 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h3><h3> 国内急需的钢铁、粮食、被服、弹药、汽油、煤油、柴油、橡胶、药品、棉纱、汽车配件、纸张、白糖的90%都依赖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进一步切段滇缅公路,断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中国军民只能困守孤城、坐以待毙。</h3> <h3>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应英方请求,也为保护滇缅公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后由司令长官罗卓英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率领第5、第6、第66军共10个师10万余人入缅援英作战。 1942年2月25日,蒋介石下令,入缅作战的第5军、第6军,由第5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而杜聿明则由时任英缅军总司令赫顿指挥。 1942年3月1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至腊戍,4日到达平满纳占领阵地掩护师主力的集中。<br></h3> <h3>  1942年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以步骑兵相配合,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向日军侧翼反击,炸(烧)毁日军坦克、装甲车多辆,日军进攻受挫。<br></h3><h3> 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切断了第200师与后方的联系,同古守军陷入日军三面包围之中。第200师已经坚守同古12日,伤亡达2500人,难以继续坚守,且敌军的增援部队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已到达,开始对同古实行迂回大包围。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杜聿明因此下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撤出同古向东北转移。至此,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退而结束。<br></h3> <h3>  1942年4月17日,日军荒木部队攻占了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作间大佐部队则逼近仁安羌以东约5公里处,致使英缅军第1师及坦克营1部约7000人被围困在仁安羌东北的荒漠地区。日军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隔断,加两道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梅苗军事会议由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主持,会上孙立人主动要求接受仁安羌解围的任务。</span>4月19日凌晨4时30分,刘放吾团长率第一一三团展开全线进攻,下午1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向北撤退。英国官方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图释: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遗物。</h3> <h3>图释:戴安澜,字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屡有建树。35岁升任陆军第200师少将师长。</h3> <h3>  由于史迪威、罗卓英、杜律明、亚历山大在战略意见上的不统一,曼德勒会战终成纸上谈兵;英国人自私的利用中国军人掩护自己的撤退;加之指挥紊乱,令出多门,情报不力,日军56师团在同古战役后不知所踪,整个情报界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中国远征军归国的唯一通道“腊戍”被攻占,囤积物资被占,远征军在缅甸终成“瓮中”之势,最终导致大崩溃……</h3><h3> 1942年4月28日,腊戍边失守,4月30日,密支那被攻占;5月2日,日军3000人的快速部队沿滇缅公路越过国境,攻陷畹町。次日,再占遮放,芒市,一路追赶中国军队至松山脚下,情急之下,中国军队炸毁了连接怒江天险的唯一一座铁索桥——惠通桥!形成长达两年多的隔江对峙。</h3><h3> 《腾冲地方志》载:5月7日,日军步兵一个中队,携机关枪四挺,掷弹筒三具,沿腾龙公路向腾冲徒步进发。驻军“息烽旅”1500余人,另有地方团练若干,闻日军来犯,行政大员“龙绳武”携带烟土银钱,数十驮,大小老婆数十人仓皇出逃,各级官员闻风而动,官兵不战自乱。142年5月10日下午14:00时,敌兵192人,不费一枪一弹,把臂欢笑,直入腾冲,腾冲沦陷。</h3><h3> 至此,远征军的回国之路彻底被掐断。缅甸盟军的堤坝不可挽回的崩溃了。</h3> <h3>  他们撤退是这样的:</h3><h3> 史迪威带领151人,包括难民和伤兵,徒步翻越野人山和原始森林,艰难跋涉16天,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同掉队、软弱、疾病、自私自利和悲观绝望斗争,终于赶在雨季降临前安全抵达印度边境城市英帕尔。</h3><h3> 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的率领下,不惜与长官杜律明闹翻的情况下,折回反杀,突出重围,安全撤离,得大于失。于半月后抵达印度边境锡邦。</h3> <h3>  与新38师命运截然相反的是第200师。</h3><h3> 由于杜律明和戴安澜是坚定的回国派,5月10日,远征军主力被迫遁入胡康河谷,200师被敌人分割开来,与主力失去联系。5月18日,与敌交战中,戴安澜不幸被敌机枪子弹击中腹部。</h3><h3> 史载“………全师粮草早已断绝,一位营长向当地村民寻得一碗粥糜,送与戴安澜,他仅仅喝了一口,左顾右盼,潸然泪下。”(《戴安澜列传》)5月26日傍晚,一代抗日名将,凋谢在缅北的荒山野丛中,时年仅38岁。蒋介石电令:务必将其遗体抬回祖国!后因天气炎热无奈将其火化回国。腾冲县长张问德亲率腾冲数万百姓跪迎戴安澜将军灵柩归国。同年10月16日,民国政府追晋戴安澜为陆军中将!</h3><h3> 1943年4月1日,蒋介石委托李济深主持,为戴安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br></h3><h3> 毛泽东挽诗云:</h3><h3>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h3><h3>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蒋介石在追悼大会上训词曰:<br></h3><h3> 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楷模!</h3><h3>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r></h3> <h3>  另一部是在野人山中杜律明率领的第5军大部队,在野人山迅速陷入困境,粮尽弹绝,军心涣散,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倘若一个人因发高热而昏迷不醒,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伤病自焚,女兵跳崖,3万5千多人只剩3千多人,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人、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等牺牲殉国。&nbsp;   最后只剩半条命的杜聿明还是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撤到印度,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5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芭蕉叶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nbsp;&nbsp;<br></h3> <h3>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br></h3> <h3>从民间收集而来的中国远征军佩戴过的各式钢盔,有英式的,美式的,德式的。每一顶钢盔下面,都是一张鲜活年轻而又勇敢的面孔。</h3> <h3>远征军用过的各种手枪。</h3> <h3>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h3> <h3>远征军用过的刺刀。</h3> <h3>中正剑。</h3> <h3>中国远征军使用的轻、重机枪和弹匣。</h3> <h3>美国援华军事人员的军服。</h3> <h3>美国“飞虎队”穿过的飞行服。</h3> <h3>日军用过的步枪,刺刀,手雷,子弹,迫击炮炮弹。</h3> <h3>日军用过的三八步枪,刺刀,太阳旗、水壶,手雷。</h3> <h3>日军生化实验用过的瓷器皿,实验用玻璃器皿,镇痛安眠药,注射用剂,各种药片。</h3> <h3>侵华日军使用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俗称“王八盒子”。</h3> <h3>日本将官使用的肩章,及佩刀。</h3> <h3>侵华日军,各种时期的肩章、领章及其勋章,将校官员佩戴的手表,军旗。</h3> <h3>侵华日军佩戴的各式军刀、武士刀,小刀。</h3> <h3>侵华日军士兵装备:腰带、子弹带、绑腿、工兵锹、水壶、饭盒、雨鞋,雨布,毛毯。</h3> <h3>侵华日军佩刀。</h3> <h3>侵华日军的各式帽子、肩章,领章,勋章,手表。</h3> <h3><font color="#ed2308">十万将士十万魂,寸土寸血震国威。 亡灵唤醒千秋梦,碧血铸就垂青史。<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nbsp;</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nbsp;</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仅以此文献给2018年9.18事件纪念日。</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2018年9月18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