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光走笔,草木一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八月走了,九月到来</h3> <h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随着九月一起到来的秋天
有着不冷不热的天气
有着象征收获、象征希望的种种景<br></h3> <h3> 最近周围人都笑称...
史诗级灾难片《开学》上线了
很多学生党的情绪是这样的
↓↓↓<br></h3> <h3> 对于很多毕业已久的上班族来说
上学这件事可能是这样的
↓↓↓<br></h3> <h3> 曾经有一个学期摆在我的面前
我没有认真学习、享受校园
等到毕业后才追悔莫及
如果上天愿给我一次重来机会
并在这个学期上加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font color="#ed2308"><b>永远</b></font>!<br></h3> <h3> 正直开学季
那么70、80后的开学是什么样子?
你记得吗?或者,你想了解吗?
下面多个画面值得您回忆
那些年,开学的日子<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开学第一课</font></b><br></h3> <h3> 那时候的农村的学校水泥地面很少。
一个暑假过完,校园里杂草丛生。
开学时第一节课的样子,其实是这样的<br></h3> <h3>除草,老师会安排一些离家近的同学。从家里带来锄头、铁锨等工具。大家一起劳动,妥妥的实践版劳动课有没有!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很开心!<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包书皮这件小事</font></b><br></h3> <h3> 那时的生活条件确实艰苦,
但是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记忆深刻。<br></h3> <h3>那时开学第一天发新书,没有现在那种花花绿绿的包书纸,跟没有现成的书皮封贴...<br></h3> <h3>大家会用特意积攒的报纸或者挂历,小心翼翼的给每一本书包上书皮,生怕弄破一张来之不易的“书皮”。<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和课桌们的故事</font></b><br></h3> <h3>那些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都会立刻成为我们的榜样。曾经我们会学鲁迅在桌子上刻上“早”字,这种事也只有在小学干过...<br></h3> <h3>时间久了,木质课桌松散、开裂甚至掉落都在所难免。遇到抽屉板掉落了,学生们会在破旧的课桌下缠绕上绳子,放上自己的书本。想想还真的是很有聪明才智呢!<br></h3> <h3>会在课桌和长凳上睡觉午休,想想那时候还真是自由洒脱呢,一点偶像包袱也没有。<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校园里的趣味</font></b><br></h3> <h3>那时候发了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语文课本!先看故事类的课文,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毕竟在那个年代,除了课本以外想要一本故事书也是很难的事情...<br></h3> <h3>等到父母催促“不要再看啦~书皮还没包!看你明天怎么去学校!”才匆匆开始包起书皮来,包到语文这本书时,忍不住,又多翻了几下...<br></h3> <h3>“勤奋”二字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它会被写在书本第一页,会被每天叮嘱,甚至会被印在文具盒里。那时候文具盒是这样的,很简单的一个铁盒子,一不小心会生锈,里面还有乘法口诀表。<br></h3> <h3>那时候没有大大操场,没有塑胶跑道,更没有篮球场、足球场...体育课会拿着课本当球拍或者自制的球拍,在两块水泥板上打乒乓球。<br></h3> <h3>会用家里的辣椒面、盐、味精、花椒粉自己制作类似方便面调料一样的调料,夹在馒头里和小伙伴一起享用。方便面的调活面儿关系好的才有机会伸手让舔一舔...<br></h3> <h3>那时候可没有手机,更没法和同学们一起课间“吃鸡”。跳皮筋、踢毽子、打弹珠才是我们的课间活动。<br></h3> <h3>什么道具都没有的话,老鹰捉小鸡或者比赛跑步,也会玩得不亦乐乎!<br></h3> <h3>放学我们会排好队,唱着音乐课学到的歌,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出校门。没有校车、没有人接,三五成群各自回家。<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课余生活很丰富</font></b><br></h3> <h3>虽然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不丰富,但是课余时间还是很充分的。没有课外辅导班、艺术班,自己的时间完全自己做主!<br></h3> <h3>泥巴混点水,窝成碗状再和小伙伴们一起同时掷向地面,“砰~!”比赛谁做的比较响。这样的游戏,可以晚到天黑家长来捉我们回家吃饭。<br></h3> <h3>打板算是拍花片、拍卡片的鼻祖了,相信每一个男生都玩过。在学校只能偷偷的玩,生怕老师发现后把辛苦积攒的卡片收走。放了学,就敢畅快的玩起来啦!<br></h3> <h3>曾经的我们就有了“飞天梦”,精心的折上一架纸飞机,手里捏着自己的“作品”,在机头呵上一口气,用力将它飞出去...<br></h3> <h3>那时候写作业就是在家里的板凳上、吃饭的桌子上写的,拥有自己的书房?不可能的!<br></h3> <h3>也有疲惫打哈欠,也会不想写作业。但多半不是因为作业负担太重,而是放学后玩得太卖力,或者帮家里做事太累了...<br></h3> <h3>那时候,我们还有自己的歌本。画上图画或者粘上珍贵的贴画,工工整整的抄写上喜爱的歌词、诗句等等。说起这个技能,还是源于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呢!<br></h3> <h3><b><font color="#39b54a"> 童年的味道</font></b></h3> <h3>对于70后来说,在所有零食之中,烤红薯是经典之首。只要在地里挖个坑烤,再拿个破盆扣在煤炉上,路边放上几块红薯,就可以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眼巴巴的等了。<br></h3> <h3>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爆米花是一种比较解馋的零食,只需要一小碗米,就能爆上一大锅,吃上很长时间那时的孩子只要听到“嘭”的一声,就知道卖爆米花的人来了,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急忙盛上一碗米带上糖精去排队...<br></h3> <h3>“麦乳精”原名“乐口福”,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那个时候最高级的营养品。营养丰富、颗粒疏松,一般是冲水喝的,但很多孩子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因为这样吃比冲水喝味道更浓。<br></h3> <h3>严格来说,宝塔糖这种并不算零食,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不过是非处方药,有钱就能买到。在那个年代蛔虫病非常普遍,因为是给孩子吃的,就把药做成五颜六色的宝塔状...可惜宝塔糖到80后的年代渐渐就消失了。<br></h3> <h3>不能不提的还有小卖部三巨头无花果,酸梅粉,济公丹。现在这三种零食还是可以买到的,只不过换了名字。吃起来还是很有趣味的,只是那些年身边的小伙伴已经不在身边了...<br></h3> <h3> 那个时候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是快乐的!
也是难忘的!
只可惜日子匆匆,时光不再!<br></h3> <h3> 同样的金秋九月
不同的开学季
留给每个人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回忆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wifi
电视还是黑白的、上学没有人接送
这样的童年再也没有了!<br></h3> <h3> 致我们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谨以此文献给
所有70、80、90后的人
如果你觉得不错
那就给你的朋友也看看
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开学季!<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