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图/宪戈</h3><h3><br></h3> <h3>老家这些年的变化,正是老家人实现“城市梦”的过程,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国家好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题 记<br></h3> <h3>好久以前就听村里的人说,老家有点小城镇的味道了,但由于工作忙和要照料上小学的儿子,我一直没抽出时间回老家看看。今年8月上旬,利用儿子暑假和我公休假的时间,我们父子一道回到了老家金子田村。当我们走进村口时,眼前的一幕幕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一幢幢洋楼拔地而起,水泥路接通了各家各户,不少人家院子里停了小轿车……</h3><h3><br></h3><h3>儿子对我说:“爸爸,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这里不像老家了啦?”</h3><h3>
我告诉儿子:“不是我们走错路了,是咱们的家乡变了!”<br></h3> <h3><font color="#010101">—1—
80年代末期,沿海城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老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候的金子田村,通村公路是一条毛路,家家户户住的是芦苇杆、玉米杆等栏成的泥瓦房,祖祖辈辈靠种玉米、高粱等传统农作物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生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金子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偏远山村,八山无水也无田。遇到干旱年代,这里的庄稼通常都是减半收成,有的石旮旯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大多数村民因为干旱,一年做的庄稼只够半年吃,剩下的日子大多靠政府民政部门救急度过难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干旱,不仅让村民们种的庄稼减半收,最严重的要算饮水这个老大难问题了。每逢干旱,好些村民都将早上的洗脸水存储下来用作晚上洗脚,将洗脚水存储用来喂牲口,滴水贵如油。尤其是村子里那干枯的小井边,每天24小时都有数十村民排队取水,因为排队顺序,有时争吵声不断。有的年轻人因为取不到水而大声叫喊着:“是姑娘的赶紧嫁出去,是儿子的赶紧去挣钱。”干旱严重的时候,被逼上“绝路”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到附近的观音庙烧香拜佛,希望佛祖保估,老天能及时地下雨。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干旱与贫穷落后犹如沉重的大石头压在村里年轻人的身上,有时甚至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因为贫穷落后,他们上不了学;因为干旱,他们吃不饱饭、止不了渴。为了撬开这块大石头,村里一些初中毕业的年轻人纷纷背上行囊,源源不断地离开村庄,加入外出打工的大军,成为沿海地区流水线上名符其实的打工仔打工妹。对于他们来说,出去打工,一来可以将自己的口粮留给兄弟姐妹吃,二来可以挣些钱为以后搬出村庄作打算。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这样贫穷落后、时逢干旱的村庄里,伴随着村子与沿海城市的一推一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将发展的希望投向了城市。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90年代初,村子里除了老人和儿童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有的一人一年能挣2万,有的一人一年甚至能挣3万以上,不仅大大解决了老家父母亲吃饭、饮水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兄弟姐妹入学难问题。在这些年轻人的拼搏努力下,村民们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村庄的变化,也正在这群年轻人的身上改变着。<br></font></h3> <h3>—2—
金子田村的贫穷落后,与干旱致村民们吃不饱、难止渴的现状,当地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是苦于当时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而暂时难以解决。
<br></h3><h3>但紧接着,党中央的好政策,如金灿灿的阳光照耀着祖国大地,如久旱后的雨滴滋润着金子田这个正在发生改变的村庄。当地政府的领导来了,上级专家来了,他们对金子田村的“发展难”进行了全面“会诊”,开出了包括解决找到水源问题等发展难的“处方”。
<br></h3><h3>村子里开始沸腾了。年纪稍大的村民们,迫不及待地向专家组提供村里的水源点情况。专家组根据村民们提供的线索,很快在村头的涵洞内找到了水源。
<br></h3><h3>这个水源点,开发出来不仅能解决村子里的饮水、灌溉问题,还能辐射到附近的三、四个村庄。
<br></h3><h3>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工人们一年多的努力,一股水桶般大的水哗哗地从村庄的大地上流过,村民们从此告别了饮水难、吃不饱的日子。
<br></h3><h3>在外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来了。在他们看来,那些年村庄很难给他们提供得以安身立命的产业发展机会,就连吃饭、喝水都无法解决,现在政府解决了水的问题,也就给他们带来了回村发展的希望。
<br></h3><h3>随着村民们的返乡,宁静的村庄渐渐热闹了起来,原来拉屎不生蛆的土地很快成了宝地。一些有眼光的村民瞄准了烤烟这个不可多得的产业,租起土地大面积发展烟叶产业。
<br></h3><h3>十年时间,烟叶产业很快成了金子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都在种,村民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br></h3><h3>但是,村里的村容村貌并没有大的改变,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脏、乱、差。村子里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处处可见。进村公路窄小、凹凸不平的土路,每遇下雨,即使踮着脚走,一不小心踩错了地方,鞋子上总会裹满泥巴,裤腿上也甩满了泥水。
<br></h3><h3>而这时候,城里舒适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机会等,又成为村民们“城市梦”的美好期待。
<br></h3><h3>俗话说,留不住人就留不住家,更留不住文化。一些村民拖家带口又离开了村庄,他们这次去的,不是沿海地区,而是兴义、兴仁这些离家很近的城市。在城里,他们租住最差的房子,送子女入郊区的学校,虽然与市民的生活相差甚远,但着实也暂时圆了他们的“城市梦”。
</h3><h3><br></h3> <h3>—3—
正当全国城乡统筹、镇村融合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之时,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同志主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谋求人民群众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花大气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就业、社保、教育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br></h3><h3>金子田村也和全国各地村庄一样,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享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实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泥路通进村里,串户路连接到各家各户,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垃圾桶定点摆放,公路边没有了昔日的恶臭,没有了往日的遍地垃圾,雨天行走鞋子上再不会裹满泥巴;路两边安上了路灯,夜间行走不再是黑灯瞎火;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抽水马桶、地砖、吊顶等,已成了“标配”;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高效环保液化气;家家都有摩托车、电瓶车,大部分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一些村民甚至普及了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
<br></h3><h3>在村里的大道上,刚领到养老保险的老人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惠农补贴。
<br></h3><h3>在村子的中央,一幢喷着蓝色漆的外墙楼房里,一群小朋友正在玩滑梯。村民们说,那是村里一姑娘大专毕业后没有外出打工,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全面解决了村里幼儿入园难问题。
<br></h3><h3>在村口,一位商贩开着小货车,喇叭声不断吆喝着:“卖豆腐喽,卖黑猪肉喽,卖新鲜鱼喽……”
<br></h3><h3>当我与儿子迈进家门的时候,已是晚上7时许,家里灯火辉煌,父亲坐在沙发上看中央新闻联播,清晰的屏幕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在作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重要讲话,母亲则在厨房里用电磁锅炒着新鲜的花菜。
<br></h3><h3>见我们的到来,父亲高兴地对我说:“快来看,现在党中央的政策真好!习总书记最近走到哪都强调脱贫攻坚,要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硬仗!”母亲关掉电源后,跑过来摸着儿子的头说:“都长这么高了,怎么来了都不提前打个电话,奶奶好给你做好吃的。”
<br></h3><h3>我老家的房子和其他村民的一样,从泥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洋房,各种家电器一应俱全。
<br></h3><h3>闻讯我们回来后,左邻右舍的村民们赶了过来,向我们介绍起了家乡变化的故事。一位60多岁的邻居说:“现在村里不比你们城里差,我们在农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br></h3><h3>在一旁吧哒吧哒抽着土烟的大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吐了个烟圈应声道:“你们来的时候看到村口那个施工队没有?那是修大道的呢!国家要从兴仁城里修一条大道通往百德镇,在我们村里设有匝道口,路面宽得很,据说有40米呢!现村里的干部正在向上争取,还准备在村后面那块空地上建设农贸市场。”
<br></h3><h3>这些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村民们的幸福感明显要比我们强。<br></h3> <h3>—4—
党的好政策改变了村庄,让村庄留住了人,留住了家,也留住了文化。</h3><h3><br></h3><h3>第二天一大早,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了一曲“走进黔西南”的歌曲后,便通知各家各户到村里开会,主题是与村民共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抓好村里产业发展。</h3><h3><br></h3><h3>看到发展希望的村民们,接到通知后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准时前往村会议室开会。</h3><h3><br></h3><h3>参加会议回来后的父亲激动地对我说:“现在兴仁县撤县建市已获国务院批准,今天村支两委组织大家开会的目的,主要是研讨发展产业,争取在建市以前完善好规化布局,向未来的兴仁市委市政府献上一份厚礼!”</h3><h3><br></h3><h3>老家这些年的变化,正是老家人实现“城市梦”的过程,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国家好政策在农村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h3> <h3><b>作者简介:宪戈,本名尤立宪,男,汉族,贵州兴仁人,曾在贵州都市报社等媒体工作,主任记者,著有新闻作品集《责任与良知》(贵州名记者丛书)、长篇报告文学《金山万峰林》,参与编辑、撰写《山地经济探索》一书。现供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b></h3> <h3>郑重声明:任何平台转载此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否则视为侵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