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里柿子红了

莽原独行客

<h3>深秋初冬,太行山中的柿子红了,叶子落尽后,鲜艳悦目的柿子挂满枝头,如同一树树彤红的小灯笼点缀着大地山岗,给万木萧瑟、色彩单调的冬季田园、村庄增添了融融暖意。 </h3> <h3>太行山里的柿子树分散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山坡地头,人们从不管理,任其自由生长。深秋时,柿子成熟了,山里人根据自己需要摘一些,剩下大部分留给鸟儿过冬食用。 </h3> <h3><font color="#010101">柿子是我国的传统树种,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分布广泛,从南方到北方都有种植,果实形状有球形、扁圆、近似锥形各异,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大小从2厘米到10厘米,品种很多,据统计柿子的品种有1000多个。<br></font></h3> <h3>柿子树有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生命力非常顽强。柿树耐寒、耐干旱、抗病虫害、寿命长。无论山地、丘陵、平原、河滩肥地、瘠地粘土、沙土均能生长。 </h3> <h3>历代诗人有关柿子的诗句非常之多:北宋诗人张仲殊称美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h3> <h3>刘禹锡 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h3> <h3>张均 岳阳晚景:“晚景寒鸦集,秋风旅雁归。水光浮日出,霞彩映江飞。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h3> <h3>陆游 秋获歌:“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 </h3> <h3>白居易 慈恩寺有感 :“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h3> <h3>记得故乡柿子树很多,先栽种软枣树(形与柿子树相同,果实小,肉少核多),然后进行嫁接结,结出个头大、口感好的柿子。摘下的柿子放到凉水里脱涩是硬的,放进大缸里,再放进几只梨脱涩捂熟是甜软的。<br></h3> <h3>小时候不等柿子成熟,摘下来埋在麦囤麦子里或者干草堆里捂,等几天软化脱涩了美滋滋的吃几个;冬天里,小商贩拉架子车到村里卖柿子,那种火晶柿子非常软甜,去掉蒂一口吸一个,凉爽到喉咙,甜润到心里,那种感觉至今难忘。<br></h3> <h3>太行山中的柿子个头比较小,形状如同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子,熟后软而甜。<br></h3> 人们摘下柿子,削掉十字形部分果皮(以便内部水分蒸发),然后挂在墙上、窗前,晾晒半干时取下捂熟软化脱涩,留作冬季孩童的零食。这是太行山人一种特殊处理方法。<br> <h3>太行山村里许多家的墙上、窗户前挂着一束束去了部分皮的柿子,形成山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br></h3> <h3>柿子的吃法很多:柿子可以制成柿饼,柿饼中都含有转化糖、蔗糖、苹果酸甘露醇等物质,并含有单宁。柿子和柿饼都可作缓和滋养品。陕西富平县一带的柿饼最有名,肉质干爽,味清甜且存放久不变质。柿饼上的白霜叫柿霜能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咯血等症。用柿霜10克,薄荷5克,冰片0.5克放在一起磨细,涂擦,可治口疮、口角炎。<br></h3> <h3>柿子可以和面做成黄金柿子饼。成熟的柿子去蒂、去皮、去核捣烂,然后与面粉或者糯米粉糅合,做成饼(也可沾上芝麻),放入锅中油煎熟,柔软香甜,是味道独特的美食。<br></h3> <h3>柿子可制成醋。柿子醋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软化血管。柿子醋味道呈酸性,在人体代谢呈碱性,调节人体ph值。 据可查史料记载,柿子醋的产生在北宋。当时的河南省西部有个叫做陕州的地方,当地盛产柿子,偶然机会开封的大臣在当地巡查,发现当地人民有自己酿醋的习惯,尝之:酸味醇厚,略带果香,观之:清澈,略带是柿红,闻之:酸甜,略带酒香。遂尝试带到汴梁进宫给皇上,皇颜大悦。遂被封为:贡醋 </h3><h3><br></h3> <h3>太行人酿造柿子醋的方法:采摘自然成熟的柿子放入大陶缸中捣烂,闷缸密闭,经岁月自然发酵酿制而成。 </h3><h3><br></h3> <h3>传统医学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同时,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 柿果味甘涩、性寒、无毒;柿蒂味涩,性平,入肺、脾、胃、大肠经;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能,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喉痛、高血压等症。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外痔疮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如果用柿子叶子煎服或冲开水当茶饮,也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镇咳化痰的作用。可以补虚、止咳、利肠、除热、止血,还可充饥 </h3><h3><br></h3> <h3>柿子树身高大,枝干虬劲,是鸟儿做窝的最好选择。</h3> <h3>柿子不但在原产地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日本、韩国和巴西等也不少,19世纪传入法国和地中海各国,后又传入美国。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