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陈朝荣</h3><h3>攝影 陈朝荣</h3><h3>编辑 瑪 麗</h3> <h1><font color="#ff8a00">谨以此文献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负伤和活着归来的战友!</font></h1> <h3>1979年3月14日,战地记者陈朝荣前线归来,广西龙邦凯旋门留影。(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攝)</h3> <h3>1979年3月,战地记者早期制作的《惩越记》封面,《战地记者见闻录》前身。</h3> <h3>《战地记者见闻录》前身《惩越记》中的有关页面,1979年3月</h3> <h1> </h1><h1> </h1><h1> 一</h1><h3><br></h3><h3> 那怀、河安一带以及茶灵地区的敌人大部分被我歼灭,战事已告一段落。但是346师的部分残兵败将于当日深夜逃跑,677团的一批官兵在茶灵地区“两岭” 战败后,团部及一批散兵游勇化整为零,化军为民(这是越南人民军的特点,军官、士兵打得赢就打,打败了就化妆为群众,只保存帽徽和军衔,以证明身份),钻进深山老林之中。</h3><h3><br></h3><h3> 继续追扫残敌,是广州军区的部署,也是整个战役的一部分,41军、42军、55军同时展开行动。41军的121师在扣屯周围一线负责清剿残敌;122师执行朔江一带的清剿任务;而敌师长下落不明,成为41军和123师领导极为关注的问题。通过这次清剿试图查出敌师长黄扁山的下落,活的抓不到,能找到其尸体,也是一项战绩,这个任务就落到123师干部战士的肩上。为此,清剿残敌的活动全面展开。</h3><h3><br></h3><h3> “清剿” 这个词听起来倒挺新鲜,但历次战争都离不开这种做法,只是“清”的对象不同。日寇侵华战争,最常用的手段是“扫荡”,每次大扫荡都是兵分数路,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分别搜索,也称“拉网”,不使一个可疑人物漏网。他们搜索的对象除了八路军和抗日分子、国民党军人外,无辜的老百姓也难以幸免,凡是在扫荡中被捉到的人,“统统死了死了的”。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清剿”,只是针对346师的残部和敌师长,凡是越南群众,仍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尽量避免骚扰、影响他们,必要时还应给予保护。当然,对于个别持枪顽抗的民军,(我称民兵)我们仍按对待人民军的办法对付。</h3><h3> </h3> <h3>清剿途中(1979.3.3)越南那怀</h3> <h3> </h3><h3>这次清剿,369团和367团除留部分兵力驻守那怀及河安各阵地外,大部分兵力出动,左至那怀以东,右至朗勒以西数十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进行搜索,逐山逐洞,反复清剿,就像用梳子梳头发一样,来回不断,不放过一条小鱼,不放过一个疑匪。</h3><h3><br></h3><h3> 367团2营经过数天的战斗,胜利完成穿插扣屯的任务,又在312高地坚守阵地,与敌人多次激战、周旋。27日,回到河安归建,28日仅休息一天,补充弹药和食品,3月1日就出发清剿,清剿的路线是葵丁、盖克、那多、克非。2日傍晚刚回到驻地,3月3日又再次出发,可谓马不停蹄。</h3><h3><br></h3><h3> 我奉命参加这次清剿,任务是在清剿中寻找敌师长的下落,尽可能用照相机带回敌师长的“光辉形象”。而且是自卫反击战以来,第一次和连队全方位接触,和干部战士一起战斗、生活。他们的一举一动,我全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用不着持枪向敌人追杀抢占阵地,但所看到的一切,是真情实景。最希望的是,不管敌师长是死是活,能拍到他的照片。</h3><h3><br></h3><h3> 3月3日一早,我和师侦察科李旭佳参谋一起来到367团2营报到。李参谋在这次战争中参加了师侦察大队执行任务中的几次战斗,富有作战经验,师领导要他和我一起下部队,很明显,就是为了保护我。</h3> <h3> 身着越南人民軍軍服123师侦察科参谋李旭佳</h3><h3><br></h3><h1><font color="#808080"> </font></h1> <h1><font color="#808080"> 二</font></h1><h3><br></h3><h3> 2营这次清剿的路线除葵丁、盖克、那多、克非外,还加了个朗勒,然后又从朗勒返回那多、克非、盖克、葵丁,再杀他个回马枪。经3月1日的清剿,敌人往往会以为,我们搜查过的地方,就是他最安全的藏身之所。杀他个回马枪,会使敌人措手不及,束手就擒。</h3><h3><br></h3><h3> 往葵丁的这一段路是崎岖曲折的小路。2营采取多路纵队搜索前进,6连2排沿山路前进,1排从左边山涧行进,3排沿右边山脊一侧搜索,各排与连指挥所保持联系,营部跟在2排后面。4连、5连各沿一条路线搜索行进,与营部保持联络。</h3><h3><br></h3><h3> 上午9时,6连尖兵班正在搜索,发现有个黑影闪进一小山洞,尖兵班立即对山洞进行包围,高喊“纳松空叶”。里面开始静悄悄的,突然射出两枪,差点打中我们的战士。尖兵班的战士一火之下,扔进两个手榴弹,两个家伙横尸洞内。</h3><h3><br></h3><h3> 10时许,我们到达葵丁。这是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全是泥砖和竹片泥巴墙,屋顶有的用瓦片,有的用茅草盖顶,是一个较穷的村子。</h3><h3><br></h3><h3> 2排包围了村子,战士们大喊“纳松空叶”、“纵对宽宏度兵”(缴枪不杀、我们宽待俘虏),各间房屋一点反应都没有,静悄悄的。战士们逐家逐户进行搜查,连个人影也见不到。这里距河安比较近,昨天369团部分兵马也来过一次,越南群众早在我们攻打那怀地区时就跑光了,这次,一无所获。</h3><h3><br></h3><h3> 离开葵丁,往盖克方向走不远,接上一段小公路。公路沿着右边一座不高的山腰弯弯曲曲往前伸。左边又是一座较陡的山,山与公路之间有一条很深的山涧。往前看,公路右拐处山涧对面,又是一座长满树从茅草的山包。</h3><h3><br></h3><h3> 这时的队形是4连为尖兵班,6连搜索左边山头,5连为右,我和李旭佳在营部,与4连连部汇合一起行进,我和4连长刘粤军边走边交谈。</h3><h3><br></h3><h3> 尖兵班传来口讯:发现敌情,做好战斗准备。</h3><h3><br></h3><h3> 我听到有情况,往公路拐弯处一看,一个人民军从公路往山涧跳下,还有两个人民军在尖兵班的火力追击下,往对面山包的树丛里钻,由于距离较远,没有打中。我们的位置距敌人更远,无法发挥照相机的作用。我立即将手枪推上子弹,一手握着枪,一手托着相机往前跑。刚跑出两步,李参谋追上一把将我拽住:“干啥,这一段路很危险,你不怕死呀?”</h3><h3><br></h3><h3> 李参谋跟随侦察大队于总攻前夜穿插敌后,遇到的险情比较多,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很了解,他的话有几分道理。3月1日上午,367团4连为尖兵连,该连4班为全营尖兵班,在经过这一路段时,尖兵班遭到人民军的伏击,副班长臧敏和战士谢双福壮烈牺牲,林举平等4名战友受重伤,这件事我也听说过。</h3><h3><br></h3><h3> 这次全营之所以分成多路纵队前进,是吸取了3月1日的教训,避免部队再受损失。</h3><h3><br></h3><h3> 我初次跟随部队行动,自然有危机四伏之感,是应该听取参加过战斗的战友意见。我放慢了脚步,对李参谋说:这个机会很难得,怎么办呢?</h3><h3><br></h3><h3> 会有很多机会的,关键安全第一。……这样吧,你贴着陡坡前进,我跟在你后边帮你观察。</h3><h3><br></h3><h3> 陡坡高于头顶,我紧挨陡坡,沿着干枯的排水沟往前窜,李参谋紧跟在我后面。刚到公路拐弯处,4连长刘粤军已布置完毕;尖兵班第1组,跳下山涧往左包围,第2组,沿公路往右包围,第3组负责掩护。</h3><h3><br></h3><h3>我立即将枪插进枪套,打开相机取景屏,磨砂玻璃上倒是见不到敌人,第3组负责掩护和第2组迂回包围,战士的动作在磨砂玻璃上显得特别清晰。我立即按下快门,并迅速卷片,准备拍第二幅时,第2组战士已闯出数米远。(下图)</h3> <h3> 367团2营4连战士迂回包围,追击敌人(1979.3.3上午11时)越南盖克</h3> <h3><br></h3><h3> 虽拍不到与敌人搏杀的镜头,但 “迂回包围”的画面自我感觉良好。</h3><h3><br></h3><h3> 随着一阵激烈枪声之后,战斗宣告结束,尖兵班回来报告:击毙敌人2名,1名不知去向。</h3><h3><br></h3><h3><br></h3><h1><font color="#808080"> 三</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沿着公路继续前进。中午12时15分,尖兵班又报告:发现敌情。营长郑仁轩和教导员贾清芳操起望远镜,顺着尖兵班指的方向观察。(下图)</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 367团2营营长郑仁轩、教导员贾清芳手持望远镜观察(1979.3.3.12时15分)越南盖克</h3> <h3><br></h3><h3> 约有3名敌人,一挺机枪,占据对面山腰的一个石洞,与尖兵班以火力对峙。在尖兵班的火力控制下,敌人无法逃跑,只好据守洞口。营长下了决心:用炮火轰击,一门60迫击炮立即进入射击位置。</h3><h3><br></h3><h3> 步兵掩护,60炮兵迅速测好米位,第一炮正打中洞口,敌人的轻机枪散了架,还可看到石块、衣服连同敌人的血肉飞了起来。</h3><h3><br></h3><h3> 炮兵又装进第二枚炮弹,整个洞口塌了下来。硝烟慢慢散去,营长用望远镜看了一下,对我和李参谋说:全部报销。这次小战斗仅用了20分钟。</h3> <h3> 用60迫击炮轰击(1979.3.3.12时35分)越南盖克</h3> <h3><br></h3><h3> 部队不再沿公路行进了,顺着左边小路下山涧,踩着石块通过河沟,再沿山间小路直奔盖克。</h3><h3> 2营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这个20余户的村子,4连1排堵住村后一条小路,发现2名人民军从小路往山上逃跑。尽管战士们高喊“纳松空叶”,他们还是不停步,想往树丛里钻。最前面的战士怒火上升,举起步枪,一发子弹打中后面高个子的大腿,高个子“哎呦”一声,摔倒在地上,副班长举起冲锋枪,对准刚要钻进树丛的家伙,一个点射,只听见“铛啷” 一声,敌人手中冲锋枪的机匣盖被击中,穿了个窟窿。那家伙见冲锋枪已坏,往地上一扔,很快消失在树丛中。</h3> <h3> 被打坏的敌人冲锋枪</h3> <h3> </h3><h3> 战士们押着高个子战俘回来,当即审问。他的话连我们的胖翻译也听不太懂,只好递过纸和笔,让他将口供写出来。他是677团的一名班长,当了四年兵。八姑岭阵地失守后,带领一个战斗小组逃了出来,路上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只剩他们两人,想到村里找点吃的。食物还未找到,听到村口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嘈杂人声,便从村后的小路逃跑,结果还是当了俘虏。</h3> <h3>被我367团4连1排战士俘虏的越军战俘,令其写出口供。右2为师侦察科参谋李旭佳(1979.3.3)越南盖克</h3> <h3><br></h3><h3> 各连在村子周围搜索了半个小时,并未发现疑点,回到村口集中,考虑到部队要行军,要打仗,带着战俘确实不方便,营长派了2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押着这名一拐一拐的俘虏抄近路回师指挥部。</h3><h3><br></h3><h3> 部队稍作休息,从村后的小路上山,开始崎岖曲折的历程。</h3><h3><br></h3><h1><font color="#808080"> 四</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座较高的山,翻过这座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大山,才能到达克非。绕道走,恐怕深夜也到达不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开始,还有一条小路。走着走着,小路慢慢消失,队伍按指北针判断方向,时而从大石缝中间挤过,时而从横倒在上面的大朽树下穿过,有时路陡得两手两脚同时并用才能爬上去,干部战士每人砍了一根竹竿当拐杖。爬了一程往下看,好像踩着下面战友的肩膀上来似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 几乎无路可走(1979.3.7)越南克非</h3> <h3><br></h3><h3> 越北山区,山路崎岖,峻岭连绵,峰高路险。山上有时浓雾弥漫,周围几十米外什么也看不清。有时阴雨绵绵,路滑难行,寒气透骨。有时烈日如火,暑气蒸人。</h3><h3><br></h3><h3> 开始一个钟头,个个满头大汗,袒胸露怀。快接近山顶时,许多人都有透不过气之感。营部通知休息时,大家坐下来后反而觉得凉风习习,有点儿冷,赶快把军装扣好。雾不象雾,雨不象雨,阵阵水气袭来,干部战士的军装沾满水珠。</h3><h3><br></h3><h3> 这座近800米高的山,足足爬了两个小时。下山更比上山难,虽然速度快了些,但山陡,石头滑,有的战士连滚带爬,抓着树枝往下溜。有一段“路”,我不慎踩松了石头,也溜了下去,幸亏背部有背囊保护,腰骨才不至于扭断。</h3><h3><br></h3><h3> 下山才花了一个多小时。有条小路直通克非。克非,依傍在对面另一座大山脚下,是个30余户人的大村子,左边有条小路直通那怀。据说,原来人民军有一个后方救护所设在这里,早在五天前,也就是那怀地区正在进行激烈争夺战时,师指挥部接到情报,克非一带有敌人活动,而且那怀敌人的伤员有的往克非送,便命令侦察1连副连长刘显祖带领2排去查看。2排包围了这个村,打死了10多名敌人,俘虏了3名,其中两名是护士,证实了这里是个救护所。</h3><h3><br></h3><h3> 就在我参加清剿归来,回到师指挥部的3月7日,2营又第三次出击清剿,4连再次进入克非。晚上,人困马乏,在村子旁住下。6班长陈声波、3班长刘开银发现村旁有一个十分隐蔽的山洞,便布置火力控制山洞,大喊“纳松空叶”、“纵对宽宏度兵”,同时,以机枪往洞里扫射。约摸两个小时,里面有女人声音大声叫喊。</h3><h3><br></h3><h3> 战士们停止了射击。不一会,洞里抛出一支冲锋枪,3把匕首和几个装着玉米的背囊,接着,爬出6名人民军女兵。</h3><h3><br></h3><h3> 当晚,2营对6名女兵进行审问,又一次证实克非是346师的后方救护所,而且这是最后的一批残敌。8日天一亮,营部派4连3班将6名女俘押回师指挥部,这是后话。</h3><h3><br></h3><h3> 且说,我们行进不到15分钟,便到了克非村口,2营分左、中、右三路包围了村子。</h3><h3><br></h3><h3> 6连1排发现有两名敌人往左边山上跑去,便急速追赶,并高喊“纳松空叶” ,两个家伙头也不回,一个点射扫了过去。后面的敌人“哇” 的一声倒在血泊里,前面那个一头钻进半山腰两块巨石之间的草丛中。</h3><h3><br></h3><h3> 战士们包围了这两块巨石,尽管“纳松空叶” “纵对宽宏度兵” 的喊声不断,里面一直没有动静。</h3><h3><br></h3><h3> 我在山下观察,心想,如果这时敌人双手举起枪,从草堆里站了起来,战士们的枪口对着他,这不是个敌人投降的好镜头吗?便握紧手枪,托着相机,准备往山上跑。刚迈出步,被一只手抓住肩膀。回头一看,又是李参谋。其实,他早看出我的举动了:“老陈,这样上去太危险了,观察一下,看看事态发展如何再说。”</h3><h3><br></h3><h3> 他的话刚说完,只见草丛中“轰” 的一声,一股浓烟冒起,山上的战士迅速趴在地下和巨石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和李参谋躲在山下一块巨石后观察。</h3><h3><br></h3><h3> 烟消雾散,仍没什么动静。又过了五分钟,两名战士端着枪,小心谨慎地拨开草丛,枪口对准刚才爆炸的地方,回头对山下高声说:“这家伙自杀了。”</h3><h3><br></h3><h3> 这下轮到我出动了,在两名战士的保护下,我赶到现场,和排长一起拨开草丛一看,周围一片血淋淋,人民军的肚子炸开了一个大窟窿,肠子流了出来。</h3> <h3> 敌人顽抗时不慎炸死自己(1979.3.8)越南克非</h3> <h3><br></h3><h3> 我再注意看,原来,那家伙想掏手榴弹向我战士投掷,拉火线上的小铁环不慎被子弹带的扣子卡住了,旁边的巨石又太陡,使他无法发挥杀伤力,手榴弹无法投出去,反而炸死了自己。我们的一名副班长因靠的太近,左手也被弹片划破了一块皮,鲜血直流。</h3><h3><br></h3><h3> 下了山,回到营部,4连长又跑来报告:在村后的山坡上,打死了一名佩戴手枪,约50多岁的敌军官。</h3><h3><br></h3><h3> 这下子发达了,一定是敌师长黄扁山!我要连长赶快带我去看一看,如果真是敌师长,我们整个战役将大功告成。</h3><h3><br></h3><h3> 这位老兵倒在一块巨石后面,胸部中弹。看上去,约50岁,粗眉毛,相貌消瘦,内穿军装,外坡大衣,估计是敌大校师长无可非议。但搜遍他的全身,找不到军衔标志。无论如何,先为他留个影。</h3> <h3> 被击毙疑是敌师长的师后勤协理员(1979.3.8)越南克非</h3> <h3><br></h3><h3> 营部立即向师指挥部发了电报:“打死一名约50岁,很似敌师长的军官。” 师指挥部回电:“请陈朝荣拍下照片,尽快返回师指。”</h3><h3><br></h3><h3> 谁也没有见过敌师长的模样,但2营今天的战斗,似乎增添了不少荣耀,干部战士把爬了三个多小时大山的疲劳,忘的一干二净。</h3><h3><br></h3><h3>(后回到指挥部,师长很高兴,叫我赶快把胶卷冲晒出来。但野外缺乏冲洗条件,直到回国后,赶到军部冲晒出来,找俘虏辨认,原来是346师后勤部协理员,全师上下大失所望。)</h3> <h1><font color="#ff8a00"> 致敬</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战士!</font></h1> <h1><font color="#808080"> 作者 陈朝荣</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1><font color="#808080"> 美篇全部文章及图片均为陈朝荣作品,请勿随意拆载。根据国家新版权法的规定,抄袭改编他人作品,最高罚款不超过50万元,若有采用转载者,请与陈朝荣联系,并注明出处,写上陈朝荣供稿字样。</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1><font color="#808080"> 尊重原创 版权所有</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1><font color="#808080"> 2018年9月7日定稿</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1><font color="#808080">请看下一集,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十七)—— 挖地老鼠清剿残敌</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