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出青苔

风沙

<h3>  前日,在万能的朋友圈看到一则《生活如此艰辛,先去青苔咖啡压压惊》的撩人标题,尤其是前面的一段文字:有这样一家咖啡馆,完全长成了你喜欢的模样。这世界的纷纷扰扰都与她无关,只有门前200多年的香樟树,静默的守护着她的温度,迎来送往,都是相见恨晚之人......毫不犹豫,点赞,并转发。从我将它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那一刻起,内心已经决定了一件事:非去不可。 </h3><h3><br></h3> <h3>  在我的视角里,几行简陋的文字加上一堆的好照片,总比那些几张普通的照片加上一大堆文字更有吸引力。其实从一开始,咖啡与美食就不是我的目的,摄影才是。老城区、旧时光、小确幸,光这三个词,就足以让我这个摄影发烧友的温度瞬间超过室外的酷热。有好友在微信下面警告:别吃独食,不带我们一起玩你试试? 哼哼,差一点就被这大义凛然的警告吓唬住,坚持了两天,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呼唤:赶紧走,搞不好能碰到个美女麻豆,运气再好一点,说不定能在路上拣点儿什么。 <br></h3> <h3>  人生有时候也很淘气,喜欢捉弄人,喜欢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挠你的胳肢窝。当我站在乐清老城区——乐成街道的井树文创园的门廊前,一股陈旧、院墙式的孩提时代奔跑追逐的气息扑面而来。尽管建筑大多是仿古,但老物件是真真的。院里靠右的砖墙前,老式电铃、墨绿色邮箱、永久牌自行车、双卡录音机、西湖牌电视机、缝纫机……让这座园区充满淡淡的怀旧氛围。内心有些激动,以至于没注意脚下的门槛,摔了一下,膝盖乌青,腿瘸了,幸好相机没事。 </h3><h3><br></h3> <h3>  一念成谶,怨不得别人。尤其看到园内的布置陈设,顿觉没什么了不起,连倒霉都算不上。两株参天古树前,有一门台,上书“丼树“。这古井的井里加一点,据说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念,于是认字认半边念成“井树”。我也觉得多此一举,直接写“井树”不就完了,估计绝大部分人不会注意里面还有一点,任你百般解释科普,就念“井树”了咋滴?我盯着那个“丼”字左看右看,感觉像极了乌青的膝盖。树下有一位小男孩在练习拉琴,两位老人在下象棋,还有一个小伙在修自行车......当年的公安大院,虽然变成了如今的创意园,但这里的原居民很多,大都自顾自的过着日子,你看,或不看,他们都在这里。该干什么干什么,不会因为你摔一交就过来围观,更不会因为担心你的镜头拍下了什么就匆匆避开。 </h3><h3><br></h3> <h3>  据说这个文创园已经成为了设计师和文青们的聚集地,整个园区共有大大小小的艺术工作室十来个。不论是简单的砌墙处理,还是错落有致的装饰,都带着浓浓的loft风格。我此行目的地“青苔咖啡”就是典型的此类风格,就连阁楼阳台都很有艺术感,再加上一排排书架和一些诸如吉他、老式相机、油画以及布艺之类的文艺老古董,行走在里面,能感受到一种慵懒的悠闲时光和浓浓的艺术氛围。特别是看到靠外玻璃窗上的那一排黑字:直到长出青苔。令我非常意外,它让我想起了一位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名著《直到长出青苔》里的话:我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一个普通的地方,一家普通的咖啡店,却有如此底气与豪情,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h3><h3><br></h3> <h3>照片墙</h3> <h3>花艺</h3> <h3>直到长出青苔</h3> <h3>  咖啡馆里有两个伙计,一个帅哥和一个小姑娘,其中小姑娘眼睛动不动就睁得老大,嘟着嘴像要吃奶的样子,老是盯着我看,被盯得发毛,只好硬着头皮撒了个谎:美女,我是xx总工会的,最近在收集一些微小企业与个人创业方面的资料,想在你们店里拍组照片,可以吗?容不得小姑娘多想,我已经迅速从背包里拿出两台相机,三个镜头,外加一个闪光灯。其实我在来的路上设计了好几个套路,装文艺、装大款、装看透一切且厌倦一切......最后都没用上,除了为老不尊,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小姑娘果然被我的一套说辞给震住了,一脸懵懂地直点头。 </h3><h3><br></h3> <h3>  我开始找角度,找素材。这种咖啡馆光线虽然有些暗淡,但由于布置得当,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有一种电影镜头的即时感。楼下靠玻璃窗这一边,一个男人慵躺在沙发里看手机,边上两个小孩已经趴在长台上睡着了,这种带娃方式很惬意,很轻松,也很中国。 大概是看到我很认真的样子,小姑娘允许我上阁楼和阳台拍摄。在阁楼上,遇到一对情侣,互相亲昵,倒亦不过分,属于那种适可而止的亲热。见有人上来,他们把头转了过去,这样最好,省得我浪费口舌。就在我按动快门的瞬间,忽然听到一声窃笑,也许是男子在女的耳边说了一个笑话,引来一次靓丽的呼应。他们有可能不是本地人,但他们呈现迷人的姿态,情深深雨蒙蒙,深入到自我的情感中。<br></h3> <h3>咖啡馆里的客人</h3> <h3>  无论是楼下的“中国式”带娃,还是楼上旁若无人的浪漫,在我看来,和这座城市连接得天衣无缝,并且互相渲染。很多现代城镇,在规划未来的时候,都会陷入一种个性鲜明的矛盾之中,或依附传统,或全盘否定,又或者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保留一点“老古董”,好在日后向世外宣称:文化古都、古韵城镇。直觉告诉我,井树创意园便是后者。只不过,在一片旧城改造的轰隆声里,又能坚持多久?它如同一座孤岛,注定将游离在浪漫的追索和无尽的回忆之中。 </h3><h3><br></h3> <h3> 见我下楼,小姑娘和帅哥嘀咕了一会,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没过多久,小姑娘托着一个盘子朝我姗姗而来,嘟着嘴告诉我:这是送您的。我有一些惊诧,突然想起业内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摄影师比人民币管用。便又觉得坦然。 托盘里有一杯滴漏咖啡,一杯冰块,两块饼干,还附送三颗猫屎咖啡,非常标准,规矩礼貌。为了还小姑娘“赠送咖啡”的这个人情,我答应写篇文字推送到朋友圈。咖啡是我熟知的越南摩氏咖啡,曾经在越南芽庄见识过整个速溶滴漏的过程,当时那种甘味、微酸以及焦香劲儿让我喜欢得死去活来。我使劲回忆当年品尝滴漏咖啡的步骤,端起咖啡用鼻子闻了两遍,接着用勺子轻轻搅动,并对着咖啡深情凝望,然后依依不舍地轻轻浅尝了一口,含在口中,让咖啡和唾液与空气稍作混合后咽下,最后闭上双眼,装作一副日有所思、高深莫测的模样。小姑娘忽然走到我身边,又是嘟着嘴问:老师,你没喝过这么好喝的咖啡吧?我顿了三秒,一声哀嚎:没有。小姑娘嘻嘻一笑,似乎很满意我的回答:老师真是实诚人。其实我挺能装的,一个不会装的摄影师,不是一个好的摄影师。<br></h3> <h3>现磨,速溶,滴漏咖啡</h3> <h3>  人生如此艰辛,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寻一个如此幽静闲适之处,品尝一杯苦尽芬芳的咖啡,与人闲聊打发时光,直到长出青苔,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小确幸。 </h3><h3><br></h3> <h3>光阴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