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六)

冰际

<h3><b><font color="#39b54a">草甸和熊</font></b> 在我的清单上,去阿拉斯加必看的有:冰川,雪橇狗,还有熊。 我无数次幻想过和熊邂逅的场景,但大多是隔岸观火一类 -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叶公好龙。 还有就是,我并不清楚家人是否都像我一般向往此类探险。 不过去看熊的行程已定,前一天早晨也和我们的向导Martin确认了当天飞机的起飞时间和见面地点。Homer靠海,多雨,然而本周一直天气晴朗。一切迹象表明此次探险势在必行。 </h3><h3><br></h3> <h3>Katmai(卡特迈)和Lake Clark (克拉克湖)国家公园是阿拉斯加南部观熊的最佳去处。从网络上搜集的游记与图片看,Katmai的Brooks瀑布似乎是最理想的观熊地点:成群的熊在瀑布的上游等待着洄游的三文鱼,各种憨态可掬让人无限向往。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捕捉到熊张大嘴擒住鱼的一刹那,或者鱼与熊以及熊与熊之间的各种搏斗… …只是这样的行程,通常需要至少两三天。 除了水路和空中,没有其它方式可以抵达这两个国家公园。可是目前能走水路载游客去观熊的游轮很少,能做一日游的几乎没有。空中就不同了。之前做旅行计划时发现从Anchorage,Homer或附近其它大一些的城市都有比较多的选择可以飞到这两个国家公园。到达公园才是看熊活动中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如何去熊出没的地点,和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近距离地观熊,还不打扰它们的习性,是我在短短的计划中无心细想的。 我们只有一天时间,5到7小时的私人飞机加有向导的半日游是最适合的。这样的选择不少,价格也相差很大。考虑到我们一家老小五口人同行,和我们此次的日程安排,最后可以选择的也就两三家。我对每家公司做了比较和背景调查,最终选定了Scenic Bearviewing。这是家很小的私人导游公司,创始人Martin早年在空军服役,退役后做向导,到现在已经飞行了31年,一万两千九百个小时,在阿拉斯加也已经飞行了17年,所有这些都有完美的安全记录。五年前Martin自己创办了这家私人旅游公司,两年前他女儿Sam也加入了他,帮助打理后勤和其它地面事务。 这一天我们按照事先和Martin约定的,带着水和午餐,按野外徒步旅行穿戴装备齐整,上午11点来到Homer机场。Martin打开机库迎接我们,他的单引擎小飞机占据了机库的一大半,另外一小半由一张办公桌,几张折叠椅,一个电视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接待室。女儿Sam中等身材,有着栗色微卷长发,看起来20岁出头。她给我们拿来几双齐髋的高帮涉水长靴,和一双给小儿子的高帮胶鞋,给我们换上,然后打开电视给我们放一段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介绍Lake Clark以及观熊的简短视频。Martin开始擦拭飞机,并且往尾部的行李舱放自己的随身行李。当视频中讲到不要在离熊很近的地方吃东西时,Martin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哦,不用担心,我们可是会当着熊的面儿吃午餐的!” 视频完了,Martin指着墙上的阿拉斯加地图,给我们大概介绍了这次飞行的路线,和沿途会看到的四座火山,和几个冰川。 先生帮Martin一起把飞机从机库推到门外停机坪上,在Sam演示下大家穿好救生衣,Martin详细讲解了如何打开和关上机舱门,紧急迫降后如何拿到机舱尾部的充气救生艇等等安全事项。然后就是安排座位了。这架小型飞机可以坐六个人,包括Martin在内我们不多不少正好六人!出乎我和先生意料之外,Martin让大儿子坐在副驾驶位置,先生和母亲坐在中间,我和小儿子在最后一排,我靠机舱门坐。他的安排主要出于重量分配和紧急逃生的优先级考虑。<br></h3><h3><br></h3><h3>短暂的滑翔后飞机离开了地面,几乎没有任何颠簸,就进入了平稳的低空飞行状态。刹那的紧张过后,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我们都伸长了脖子向外张望。从空中俯视,Homer更显郁郁葱葱。火山附近总有着独特的地貌,除了成片的积雪和冰川,阿拉斯加很多山水和夏威夷有不可思议的惊人相似:黑色山体,绿植遍野,常见瀑布,海水里生物富集。深浅莫测的卡彻马克湾,在深蓝,蓝绿和浅蓝间变幻着色彩;空中的积雨云在海面投下的影子让色彩斑斓的水面增加了更多忽明忽暗的层次感。还没看够这片水,飞机前方已经看到白雪皑皑的群山,立刻,视野里又被高耸入云的雪山和巨型冰川所填满。而这一切,很快就又被成片的绿所代替了。绵延数里的浅绿草地依山傍水,一边是墨绿的森林,另一边是沙滩和海湾;草地中间布满纵横交错的河道。飞机缓缓地降低飞行高度,我瞪大双眼搜索那片浅绿,不确信自己想看到什么和能看到什么... ...还没寻找到任何异乎寻常的踪影,飞机已经稳稳地降落在沙滩上。<br></h3> <h3>晴天,和风,是这片草地给我的最初印象。这高悬的太阳,我们早已习惯了,似乎来了这么多天它一直都在。风刚开始吹在脸上是温和中透着清冷的,但这样的风持续不断地扑面而来,很快就从和风变成了寒风,很庆幸我们按照阿拉斯加夏天的标准“多层次着装”。飞机引擎已经停了,沙滩上安静得出奇。 Martin拿出一把铁锹挖开两个沙坑帮助固定飞机两个前轮,我们都脱下救生衣背好背包以后,Martin又仔细地检查了飞机前后,并且确保飞机里外都没有任何裸露在外的食物。曾经有一次,他说,一只年轻的公熊看到飞机里的食物或者是嗅到了气味,试图闯进飞机,幸好他在这个家伙造成严重损失前把他赶走了,所幸它只是把飞机尾翼的螺丝给敲松了。 “它们偷点儿吃的没啥,”Martin说,“可是我不想它们的大爪子把我飞机上的漆给抓花了!” 如果说这时大家还没进入野外生存模式的话,接下来Martin给大家讲的观熊注意事项可是彻底让大家进入状态了。 虽然之前也了解过各种遭遇野生动物的常识,但都只限于纸上谈兵。Martin一再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集体行动,不要漏单。他引用数据说在阿拉斯加近五年内没有熊主动攻击三人以上小组的事件。 不要奔跑,即使熊向你走来并且距离很近,因为奔跑会激发所有捕食动物的追捕本能。 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哪怕是熊真的发起攻击。再次强调不要转身奔跑,而是要站在原地,张开手臂,大声呼喊或者弄出很响的动静,并且让自己显得很强大,要知道很多时候对方只是在试探你! </h3><h3><br></h3><h3>在Lake Clark之前我从没领会过“Meadow(草甸)”是什么。 一望无际的绿,风吹过,一波一波绿色的浪,和轻轻的“沙沙,沙沙”声,还有空气里混合的海水,植物,和粪便味儿。这也许听着很倒胃口,可是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跟着Martin在草甸上跋涉时,所有的气味和声音都再自然不过了。 所以当我们看见它时,也似乎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 Martin示意我们停下,在他身后围成半圈。这是头体型中等,大约七,八岁左右的年轻公熊。它埋头吃草的节奏丝毫没被我们的到来打乱。我们在离它二十米左右的地方观望了一两分钟,Martin招手让我们放慢脚步,继续前进到离它更近的地方。兴奋,紧张和几分害怕让我几乎要忘了Martin的提示;一再告诫自己冷静--这位只是在独自埋头享用午餐,不用乱了方寸。在离它十五米的地方,我们站定,然后蹲下或双膝跪地,在草丛里静静地看着这片草甸的居民。先生举着伸缩杆以各种角度拍照录像,我也才回过神来开始举着手机各方位对焦。Martin又站起身,说:我们再离它近点儿,你们跟紧我!于是我们最终在离熊大约十米的地方停下。它安然自得地吃着草,一点儿没有提防的意思。我们蹲在草丛里,Martin随手折下几根面前的绿色杂草,递给我们几根,自己开始嚼起一根来。“这是蓑衣草,熊们整天都在吃这个。”我想起国家地理简介视频里提到的,这看似杂草的蓑衣草富含蛋白质,高纤维,是熊的主要食物之一。蓑衣草看似韭菜,但嚼起来口感更粗糙,并且有淡淡的芫荽味儿。Martin告诉我们,在八,九月三文鱼洄游季节之前,熊们大多数时候都靠吃蓑衣草来增加体重,为冬眠作准备。”即使在三文鱼洄游季,能捕到鱼的熊也是少数。捕鱼可不像照片上看起来那么酷,在瀑布那儿守着就有鱼跳到嘴里来。大部分熊饿一整天肚子都捕不到一条鱼。捕鱼还是很需要技术的!“我想起来时看到的沙滩,便问Martin熊们去不去海湾里觅食。”当然!七,八月天气合适又赶上退潮,它们最喜欢干的就是在海滩上挖蛤蜊了!可是最近这片海滩上的ATV(沙滩越野车)越来越多了,严重影响了蛤蜊的产量,熊们能吃到的越来越少了!” 告别这只年轻的公熊,我们跟着Martin继续向草甸深处前行。夏天是阿拉斯加南部的雨季,前几天刚刚下过雨,草地里遍布着水塘和泥潭。为了避免漏单,和遭遇未知的路障,Martin在前带路,我们一个跟紧一个排成纵队,又走了大约十来分钟,来到一道浅浅的水沟。Martin不慌不忙地把相机单脚架旋出一根伸缩杆,一头尖尖,正好可以做探路用的拐杖。Martin用拐杖伸到沟底试了试水的深度然后才带着我们趟过去。“我曾经在这水沟里翻过跟头,把衣服和包儿都弄湿了!所以现在我学聪明了。”他告诉我们。</h3> <h3>光顾着低头赶路,沉浸在脚底和身旁蓑衣草的沙沙声中,我几乎在大家都停下时才意识到我们和它们离得有多近。 对,不是一只,是三只! 而且其中有两只,是小熊仔! 两只懵懵懂懂的小熊仔跟在熊妈妈身边,漫不经心地吃着草,时而抬头四顾。这一刻所有的紧张都抛之脑后,我们所有人都轻声又激动地发出各种惊喜的“哦”和“啊”。这次我们都很自觉的围成半圈,蹲在草丛地静静地看着。片刻之后才又起身,慢慢前进到距离这家子更近的地方。 Martin开始跟我们讲述他与这片草甸上熊们遭遇的故事。据他所知,这应该是个年轻的妈妈,甚至是第一次当母亲。这位年轻的母亲显然很有耐心,两只熊孩子不停地东张西望,并且其中一只总是试图往远处跑,充满了好奇心。而另一只总前脚跟后脚地不离妈妈左右。 除了风吹过草的沙沙声,草地里很安静。 不,好像远远地传来低低的咕咕声。 Martin示意大家侧着耳朵听。 那是一只小熊在不满地哼哼! “这应该是一只小母熊。”Martin告诉我们。“另外那只好奇的是一只小公熊。在野外,熊妈妈们高度警惕,不让熊仔们离开太远,因为成年公熊会攻击熊仔,甚至杀死他们。所以离开妈妈太远的小熊往往容易遭遇不测。而总在妈妈身边的小熊更容易受到照顾,存活几率也更高。” 就在这时,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也许终于被熊孩子闹烦了,熊妈妈忽然背朝大家坐下,一边一个怀抱着两只熊仔,躺在草丛里。 她在给两只小熊喂奶! 大家的惊喜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不能用“哦”和“啊”来表达。我们彼此做着夸张的手势,不敢相信真的能目睹这一幕。 好奇的小公熊一边吃奶还一边抬起头来张望。Martin从长焦镜头里看过去惊叹着:“这一幕太棒了!小熊的嘴上还粘着奶!” 只是五分钟不到,熊妈妈就喂完奶了。野外处处充满艰险,所有会让自己或孩子处于不利位置而遭遇袭击的活动都不得不缩短到极致。(想想我们人类在这方面多退化啊... ...)这一家三口又接着一边吃草,一边向草地尽头的林子走去。看似不紧不慢,但不出十来分钟,这一家子已经消失在林子的边缘。Martin告诉我们,熊们虽然看起来动作迟缓,但它们一直不停地步行,每天也可以行走25英里左右。</h3> <h3>我以为这是此行的最高点,也是观熊之行结束的时候了。没想到Martin一转身,带着我们往草地的另外一边接着行进。这时距离我们出门已经两个多小时了,我开始觉到了涉水长靴的重量,脚下的草也似乎牵绊着让人不能快步前行。 更要命的是我肚子开始饿了。 这都还可以忍受,毕竟一生中这样在野外跋涉只为看熊的日子不多。 可是小儿子开始了小孩子在漫长旅途中惯用的招数。 “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啊?”他嘟囔道。 “看完下一只熊就往回走。”我们搪塞着。 “那是几点?“ ”很快,再过半小时吧。“ … … 这样的对话显然对拖延时间和平缓情绪都起不了多大作用。小儿子的脸拉成了个小苦瓜。 Martin仍然身手矫健地在前面带路,继续告诉我们他在野外的见闻。虽不情愿,小儿子还是加快步伐跟着,不敢拉下。 再停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个大家伙。他有着壮硕的身躯,低垂的便便大腹,两条前腿撑得很开,慢条斯理满不在乎地吃着草。他偶尔抬头看我们一下,毫无反应地又低头接着进食,跟他对视的一眼倒着实让我小腿肚发软,很想拔腿就跑。这是今天到现在为止”猛兽“这个词头一次闪过我脑海。 仔细看他突起的双肩,发现他其实刚刚受过伤,左肩和前臂上段的毛脱落了一片,还依稀能看到血迹。这是和其它公熊争夺地盘,食物还是追逐母熊被拒的后果呢?总之可以肯定在这里不久前刚刚发生过一场搏斗。 接着在Martin的讲解,和小儿的嘟囔声中跋涉。 远远看去,草甸尽头林子的边缘,一头棕熊刚刚从林子里现身,与我们刚邂逅的大公熊对视良久,向另一边走去。而草甸与海滩接壤的地方,一道长长的堤坝上缓缓地走过来另一头棕熊,也许是刚去海滩勘察海潮与蛤蜊去了。先前的一家三口已经早不见了踪影,而很快在接近堤坝的水塘边,又出现了一大团毛茸茸的棕黄,和两小团棕黄的毛球。 这回的熊妈妈和小熊,都似乎更年长也更有经验。对我们的到来没有半点反应,而且两只小熊吃完草就一边一个玩耍去了,熊妈妈自顾自地接着吃。不出几分钟,小熊们不约而同地跑到妈妈身边,不可思议的一幕再次出现了!我们居然第二次近距离地目睹了熊妈妈喂奶! 这位妈妈显然没那么好脾气。也许是其中一只小熊咬到了她,或是她觉得时间已到小熊还耍赖不起来,只听她一声低低的咆哮,一翻身就把两个熊仔儿掀翻在地。熊孩子们开始还不依不饶地撕咬着妈妈,但熊妈快跑几步就把它们给甩在一边。 我们先是被这吼声一惊,随即明白了这情形便觉得好笑。我想做了父母或跟小毛孩儿打交道的人会格外有感触吧。 忽然大熊停下了,正在戏耍的小熊也定在原地,他们昂着头伸长了脖子在空气中嗅着什么,很快三只熊都一起转身朝着远离堤坝的方向奔跑起来。跑了没两步又停下,母熊站起身立在两只后爪上向堤坝那边张望着,一只小熊随即也效仿妈妈站起身张望,另一只立刻也站起来看着远处。似乎有险情! 我们也朝着堤坝张望,原来远远地从海滩上走过来一只大熊! 一家三口接着一步三回头地向林子的方向撤退,但回头观望了几次后,放缓了脚步,最终停了下来。这时海滩上来的不速之客也离得近了一些,原来是只身形圆胖的母熊。 两只母熊远远地对望片刻,默默地交流了些什么,然后海滩熊径自往远处走去,熊妈妈带着孩子们又回到水塘边。 草地上回复了宁静,熊妈妈在一边倒头睡午觉,留下两只小熊在水塘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吃草玩耍。Martin就近找到一根长长的原木,示意我们坐下吃午饭。 大家沐浴在风里,就着熊和干草混合的味儿,啃着三明治,看着不远处的小熊戏水。Martin笑着说你看她多会享福,自个儿吃饱睡觉去了,让我们给她看孩子! 的确如Martin所说,不仅是熊,大多数野生动物,都从后代一出生起,就教它们如何独立地在残酷的自然界里生存,而从不过度地爱护他们。且越是像狮熊虎狼这样的猛兽越是如此。 育儿的终极目标是让他/她能在天地间做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个体,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可以少些攀比和焦虑,多点儿放手和洒脱。 从没想过会在一个如此原始的野外,享受到无比的安宁,并且在称不上美味的三明治里,嚼出些日常所不曾体会的道理。</h3> <h3>可惜这样的平静没过多久便被吵闹的飞机引擎声给打破了。没过几分钟,一群衣着随意的人越过堤坝走来。Martin低低地叹了口气说,我猜就是他! 这位Martin非常不待见的向导,据说不仅收费昂贵,只带游客蜻蜓点水地看个熊影儿就走,而且缺乏对野生动物和野外生存的常识,及其不靠谱。 也许只是同行相鄙? 只是看这群人的衣着装备,实在是让人捏把汗。没有长靴,背包不说,他们大多数都没穿防风衣,甚至一位女士只穿了夏装,漏了一截小腿在外,在风中抖抖索索煞是“冻”人! 这群人的到来不仅打破了我们几个人先前的安宁,也搅扰了熊一家子的悠闲。两只小熊开始骚动不安起来,其中一只频频后爪着地,立起来,另一只则试探着朝这群人走得越来越近,颇有挑衅的意味。 而这位不靠谱的向导先是大声嚷嚷几句”STOP!”(停下),随后从背包里拿出一根Bear Flare(炫光棒),就是拉开后会发出亮光和火焰吓退熊或其他野兽的一种武器。Martin背包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装备,只是在他过去五年做野外向导的日子里还没动用过一次。 Martin皱着眉头不满地说:哦上帝啊,它们只是小熊! 这位向导随后后退几步,带着他的游客们转身撤退了。 Martin叹气摇头说,我得跟这位老兄打电话说说:当熊向你靠近时十有八九是试探你,这时候最不该做的就是转身后退,这就等于给了他们正反馈,下次看见人它们就会继续这样试探和威胁人们!还有炫光棒... ...哦老天,不到万不得已,干吗要用那个玩意儿呢!当然了,我不会当着客人的面跟他说,可是这样做真的很不靠谱!我一定会跟他打个电话,不能这么干!这真的会永久地改变熊的自然行为! 没过几分钟便听到飞机起飞声。前后不过二十分钟,这也是一趟观熊之旅吗?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栽在如此没有职业操守的向导手里。 在我短短的旅行生涯里,有幸遇到不止一位像Martin这样尽心尽力充满热情的向导。他们给你的旅途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和视角,让本会千篇一律的经历变得异常独特和精彩。 我们在这片草甸上徜徉了整整一个下午,五个小时,看到了不下十五只熊。在离开Homer的一路上,我反复想到先前看到的驴友评论,觉得用来形容我的体验也再恰当不过:人们常说观熊是阿拉斯加度假的亮点。当您访问国家公园并在熊的自然栖息地中看到他们时,那可以成为一种持续一生的灵魂充电体验。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