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龍羊峽水庫的 ——渠溝農場

倒淌的河

<h3>龍羊峽谷底的大壩拔地而起,鎖住了黃河。使曲溝盆地形成了高原平湖。</h3><h3>龍羊峽水電站宏偉壯觀、氣勢蓬勃,造福了人類,改變了環境。</h3><h3>是一顆鑲嵌在海南藏區龍羊峽谷的夜明珠。</h3> <p>泄水時谷內霧氣環繞,彩虹懸空,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巍巍壯觀。</p> <p>蓄滿水的龍羊峽大壩</p> <h3><b>消失在龍羊峽水庫的</b>一一<font color="#ed2308">曲溝農場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7px;">我童年時代就生活在曲溝農場,那時我父親孔瑞徵在一中隊任付中隊長;趙明侖任中隊長(山東人);蔡樹凡任會計(北京人)。還有醫生王自強,河南青年魏師傅(他的女兒叫魏玉蓮)。</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7px;"></span></h1><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7px;"></span></h3><h1></h1><h3></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中隊是曲溝農場生產工作搞的最好的一個中隊,因為它地處黃河岸邊濕地帶,土地十分肥沃。当时開墾約有3000餘畝土地,自流灌溉,不缺水,日照時間和無霜期長,</font>種什麽長什麽。<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中隊所有土地,都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海南藏族自治州所建的發電廠人工河下方。當時農場人稱其為總幹渠。總幹渠自進水口經——口帽——草德龍——後菊花——發電廠一一曲溝林場上方(曲溝農場人稱三道溝)匯入黃河。這條總幹渠長約20多公裏,寬約10多米。 當年開挖這條幹渠時曲溝農場出動了大量的老開墾者,當時駐扎在這裏的軍隊是四團三營三連,(這個團是天津公安中隊一團整編制來</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總幹</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渠全線只在後菊花村建了一座橋。因為這裏有一條西寧通往貴德的公路。</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這座發電廠的建成,為海南藏族自治州經濟建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保證了海南州地區的工業用電和民用電。自建成一直到龍羊峽水庫蓄水才停止工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中隊的隊部就建在中隊監獄大門前,是按照當地村民的房屋結構建的四合院。</font>院子圍著兩顆大古樹而建,院內居住著四戶人家,四合院門外是一個大麥場,麥場邊上建有兩個連體圓形尖頂的仿古大糧倉。兩倉之間有土坯壘成的臺階,供人們把剩餘糧食儲存在倉內,倉門建在最頂端,門板是一條一條的,門板長約0.8米,寬約20餘釐米。當糧食倒的順門板流時,就加一塊,一直加到將糧食全部入庫。然後將帶著鐵鏈的那塊門板裝入上鎖。當春季播種時,將倉底的小扎門打開一點縫隙,糧食便自動的流出。那時我還未上學,常在此與小朋友玩耍,有時還會拉開閘門鑽進艙內。在場上勞作的人員主要是各省來的男女開墾著,(男的稱勞改、女的稱勞教)。</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中隊環境非常好,一中隊到黃河主幹道要經過三條黃河支流。每條支流對面都是一個很大的島。島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黑刺林,又粗又直又高,木質非常堅硬,不知在此生長了多少年。有一個叫島上的中隊裏,有很多古檉柳及兩個人抱不過來的古楊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沿總幹渠下方濕地帶,河叉多古樹廣,而且蘆葦蒲盧重生。人們用蒲盧棒棉制作枕頭。河與湖之中有各種各樣的本地魚種。譬如:翻嘴魚、大頭魚、花斑魚、長須魚、無鱗魚、泥鰍魚……。樹林、蘆葦、蒲盧中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和鳥類。譬如:狼、狐狸、啄木鳥、喜鹊、乌鸦、老鷹、黃鼠狼、蛇、野兔、野雞、野鴨、天鵝、斑頭雁、黃雁、野鴿子、尕拉雞……。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來的小動物和鳥類。那時的老鷹特別多膽子大,成群的在天空盤旋,動不動就俯冲下來叼走小雞。我還见鸡妈妈为求孩子与老鹰搏斗的</font>場景。<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总之,这里很美。是我一生遇到環境最美的地方,是沒有經過人類雕琢、原生態、清靜優雅、古色古香的原始環境。</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曲溝農場一隊和島上都處在總幹渠的南端,於埸部的交流只有通過總幹渠上的一條自建小橋。這座橋很特別,膽小的人是過不去的。橋墩是用樹杆做的,每個橋墩用四根,通過打樁插入水中兩根,形成一個底部寬上部窄的梯形支架,中間用兩根木頭進行X形固定,共建了四個這樣的木橋墩,然後將墩與墩之間用碗口粗的黑刺樹連接起來,中間鋪上樹杆,建成兩頭低中間高的月牙型橋。橋面寬度大概在一米內,單向通行,一個大人推著自行車,勉強能夠過去。我們上小學時都是母親在橋邊目送我們過去。我的一個同學崔金玉,就是掉在這個幹渠裏去世的……。一中隊距埸部2公裏多,過橋就是第一提灌站進水口及提灌站,順路直上就到了第二提灌站和副業隊,越過公路(旁邊有一排養護公路的道班房)進入二中隊地界。經二提灌站渠橋就是場部和學校。橋旁就是農埸生活飲用水池,這個水池與後來我在塘格木農埸四大隊的水池不同,池邊建了一個很深的深井,水池與井之間建了三合沙過濾層,井水非常幹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曲溝農場埸部環境優美。1957年建場時,老一輩開墾者,把埸部選建在背靠瓦裏關山的大緩坡中部,建起了監獄(後來稱二中隊),根據省委“以開荒為綱”方針,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荒地約1萬餘畝。當時開墾荒地沒有任何機械,全靠人力,從二道溝砍回紅柳條,編成直徑60釐米的圓筐,用抬槓挑或擔。那時的開墾者非常能吃苦。在比、學、趕、幫的口號下,體力差的兩個人抬一筐或兩筐,體力好的一個人挑兩筐,還有的人一個人挑四筐。每個開墾者都在拼命的、熱火朝天的工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0年代時,部隊和特殊開墾者走後,除一、二中隊,又先後建立了實驗隊、副業隊、機耕隊、島上隊、東灘隊;緊接著巴卡臺農牧埸、王什科農場都並入了曲溝農埸。</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海南州農墾局開墾勘察設計組,對這片土地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規劃。在一道溝設計了兩個提灌站。到了70年代時又在場部後面和東灘隊設立了兩個提灌站。 對土地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路、防風林帶、幹、支、毛渠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概是在1959年曲溝農場才有了一臺從匈牙利進口的拖拉機。60年代末又進了一臺牽引式脫谷機和皮帶式揚場機。那時收割扎捆全靠人工,馬車隊將捆扎好的小麥、青稞、大蠶豆等拉回場院,堆成一排排像排房一樣的糧垛,秋季後將脫谷機推拉到垛前,人工送入輸送帶脫粒,脫粒後的糧食,拉到場院中進行晾曬,晾曬幹後堆到一起,再送入皮帶式揚場機中,工人們就在揚場機射出的糧食弧線頭,用艿艿草扎成的大掃把打羅,裝中糧麻袋過稱(標準包18O斤)扎口縫包,等待外運。</font>這些勞動程序我都參加過。<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晚上脫谷,</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發一副四塊玻璃的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鏡及一</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條毛巾。最早小麥去皮機是木制手搖的。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整修完後的農場土地平整,成片成條,防風林帶縱橫交錯。主要栽種的是大葉楊、柳樹、沙棗樹、黑刺;東灘及試驗隊種的是杏樹、蘋果樹。一到夏天空氣中沙棗花香四溢。各中隊都種有菜地和瓜地,如:白蘭瓜、脆瓜、香瓜、麻蛋子、黃河蜜、反修瓜……,走到那裏都是撲面而來的瓜果香。</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大田裏主要種植小麥、油菜、青裸、大蠶豆等;菜地種的就很雜啦,如:土豆、山東大白菜、山東大蔥、雞腿蔥、南瓜、日本南瓜、西紅柿、辣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時地裏用的全都是農家肥,各中隊都會將牛羊馬豬及廁所糞便收集起來加入油渣和豆杆發酵,這項工作試驗隊做的最好。70年代後各中隊更加注重積肥工作,經常派車到巴卡臺農牧場拉羊板糞,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冷庫拉牛羊的血來發酵種地。好像在1959年時,曲溝農場種出的蔬菜中,有30多斤重的大蘿蔔和60多斤重的大南瓜。還拉到西寧去展覽啦。山東大白菜和大頭菜能站上一個人壓不壞,向日葵和草帽一樣大,當時5分錢1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場部隔壁的機耕隊院內,有一間榨油房,榨油時滿院空氣中,菜籽油飄香。我常去那裏玩,榨油房約6米長,房內有一根直經約60多釐米,長4米多的大圓木和一個大黑鍋。見兩個工人把蒸熟的菜籽,用一個簸箕倒入鋪有麻袋布的,圓扁鐵制成的圓圈 中,一邊包一邊用木錘砸,做了十幾個後,放入木頭下方,往木縫中砸木頭楔子,清清的菜籽油就從箍好的原形油餅中緩緩流出,匯入早已準備好的鐵桶中,這是我第一次見菜籽油是這樣榨出來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曲溝農場每戶人家都有院子,只不過都是用向日葵粗壯的杆經圍起來的,底部埋在土裏,中間用向日葵杆橫向固定,院內格有雞圈,建有雞房雞窩。我們上學就是聽著公雞打鳴聲而起床的,不是一家公雞的打鳴聲而是匯連成一片的。起來吃完母親做的早飯,背上母親做的藍色布書包,帶上紙疊的方塊、沙包、玻璃蛋等,滾著鐵環就去上學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每當我來到龍羊峽水庫、龍羊新村、德勝村、環湖遊玩和釣魚時,都會站在山崗遠遠眺望那片湖底的家一一曲溝農場。</font>雖然看不見它的身影,但它承載著我很多美好的記憶。它是我成長的地方;養育我的地方;父母兄弟子妹相聚的地方。那兒有我兒時的玩伴;同學、同事;領導、老師……。</h3><h3> 曲溝農埸一一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她那清凈美麗、風景如畫、瓜果飄香、成片飽滿殷實的麥田在微風的吹動下隨風蕩漾。黃色的油菜花、白色的蠶豆花、跟隨太陽旋轉的向日葵花,亦真亦美,至真至美,深深的移植和映刻在我的腦海之中,怎能讓我不懷念它。</h3><h3> 無論遠行何處,都不會忘記水下夢中的家一一曲溝農場。</h3><h3><font color="#167efb"><b> 還能想起的曲溝農埸人</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場領導:</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劉慎芝、趙群倉、馮富貴、李存寶、 許承玉、焦懷忠、朱廣鶴、 陳國景 (女兒叫陳景鳳)、</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老幹部: </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font>於青榮、王文波、李增義、李興波、</h3><h3><font color="#010101">楊 林、黃文凱、吳永亮、楊和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姚天仁、郭唯一、閆立啟、劉金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劉天金、鄭文玲、張忠誠、袁振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劉文榜、孟慶昌、孟繁錄、劉立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楊相義、郝德興、徐相義、陳貴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梁政青、梁金章、蔣友光、杜本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尚順義、趙倫新、戴美玉、趙明林、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楊成燦、</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陳文英、祁德明、趙永富、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秦</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天玉、金文甫、孔瑞徵、馬振生、</span></h3><h3><font color="#010101">徐少堂、關奇志、白 巴、史正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戚永英、郝佔才、吳泰林、郭存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郭花蘭、李有才、葉碧芳、張明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李良富、陳世中、吳宜昌、張漢民、 吳小根、鐵文連、公躍文、石 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吳承志、魏鐵建、周合多、路 玉、</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玉傑、張金波、蔡樹繁、丁西昌、</span></h3><h3><font color="#010101">馬金鋒、薛書元、莊桂珍、張立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徐玉堂、朱泰國、張志英、李 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俞元州、黃子炎、李英傑、任其富、 劉丁康、尤光德、毛文元、童應泉、 楊志敏、陳項良、魏光五、聶晶明、</font></h3><h3>張而遜、<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範克昌、李富海、李海福、 李留發、</span>楚文學、餘 平、劉初玲、 王明迪、劍宇河、張德信、馬志明、 馬志林、公宏偉、<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王志明、</span>王振玉、 潘啟源、劉志寬、</h3><h3><b><font color="#39b54a">老同志與同事: </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font></b><font color="#010101">周發青、陳傳文、常世廷、劉國政、 劉令国、毛海辰、</font>王如蘭、 明寶發、 徐立慶、邵富甫、 陳 勇、劉 榮、 張少民、仝平軍、 李華德、王春梅、 常西安、楊春梅、 趙春玲、王改青、 魏茂芬、黃金亞、 吳玉榮、王新寶、 王述明、張作香、 李書奇、邵 霞、 王海榮、耿 蘇、 肖青蓮、朱長洪、 趙紅兵、曹世傑、 馬世霞、王祖芝、 張美英、殷愛菊、 李翠煥、趙一山、 馮海萍、馮海香、 張繼富、馬世霞、</h3><h3>李燕青、王海平、 雪青蓮、張淑娟、</h3><h3>馬新興、 王德元、項青樂、王改美、 嶽 榮、 王吉華、 付合平、袁義平、 周秀芬、 梁翠花、 多應廣、扎 西、</h3><h3>蘇玉富、 殷先榮、</h3><h3><br></h3><h3> </h3><h3> </h3><h3><br></h3> <h3>黃長興、王 飛、 張華東、霜文鳥、 張大慶、王振松、閆根宝、柳 揚、 趙阿麗、蘭小平、殷玉秀、董海軍、 趙樹為、王述明、張作香、閆根宝、 </h3><h3>羅合寶、王尕六、何修業、宋錄賓、</h3><h3>宋錄衛、魏 輝、朋 毛、高雲霞、</h3><h3>殷先榮、楊希江、楊玉錄、張邵民、 楊春梅、常西安、仝平均、王友群、 李華德、王淑娟、陳秀茹、王吉華、 付合平、潘繼忠、方祖英、雙文鳥、 張樹英、明寶發、趙繼國、郭素華、 非克政、李繼奎、馬東培、馬 徵、 李志英、張霞乾、趙美蓮、張建富、</h3><h3>張建朋、袁小年、黃金亞、曹世傑、</h3><h3>任永紅、齊建青、齊德明、馮海陸、</h3><h3>楊白花、王 英、何東海、何家冢、 </h3><h3>李巧娟、郝青風、王吉華、郝海青、 </h3><h3>李吉英、殷仁海、黃新成、黃 軍、</h3><h3>曹 峰、張惠秋、馮新民、張慧玲、</h3><h3>李秀琴、王連成、王蓮香、李志國、</h3><h3>陳海林、趙青東、劉照忠、劉 捷、 </h3><h3>王海平、李國強、周秀芬、範建海、</h3><h3> 歐陽義偉、韓阿 一社……。</h3><h3><font color="#39b54a"><b>教 師:</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秦秀榮、楊秀蘭、韓月華、安慧玲、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吳紅霞、林希剛、楊 雲、張文英、 趙秀玲、侯祥吉、梁玉排、閆 平、 廖廣平、曹傳海、李向玲、唐 民、 應正安、楊宗靜、餘秀枝、趙彩平、 郭安琴、江彩英、呂瑞青、高素英、 朱照文、韓 平、宋 勇、李景潔、 馬吉英……。</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機耕隊: </b></font></h3><h3>王生華、周學孝、王有入、劉福生、 朱洪廷、楊金保、夏保田、葉聲樹、 崔樹元、劉銀春、周立劍、葉 華、 王畔池、孔令衛、張新民、李奇勝、 矯秀強、王鐵民、常 河、李向河、 郭繼寧、鄭小平、秦建發、曹建國、 肖青蓮、郭繼寧、王宏瑞、沙樹根、 林 肖、何家林、羅松波、彌繼州、 王東興、曾照新、周良根、殷樹生、 周光林、王光祿、王寶華、馮志泉、 黃啟德、任忠陪、葉曉紅、王改霞、</h3><h3><font color="#010101">孔令国</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醫 院:</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周立貴、劉海峰、軒 魯、王志強、 韓建輝、李春蘭、袁慶玲、劉國祥、 王淑珠、曹 麗、董翠蓮、李金燕、 李寶慶、林希強、馮秀茹、申蘭香、 陳曉英、王春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龍羊峽水電站是1976年開始修建的,蓄水大壩就建在龍羊峽老公路吊橋的上方龍羊峽谷之中。歷經24年,於2008年建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79年12月底,導流洞開挖工作全面結束。兩天後的29曰下午,龍羊峽正式開始黃河截流,經過水電部四局上下全力奮戰,4小時45分鍾就實現了一一圍堰合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圍堰合壠後,曲溝農場一隊前黃河水位,開始以每分鍾20釐米的速度上漲。當時曲溝農場領導親臨現場組織拆遷工作,機耕隊出動了所有拖拉機及汽車搶運,最後一車糧食拉出時水已漫過埸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緊接著全場各單位開始搬遷。幹部、工人、老開拓者、家屬、學生紛紛撤往,青海湖農場、香日德農場、西寧勞教所等地。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曲溝農場的人。那時場部的房子拆除的就剩我一家了,黃河水己漲到副加隊,我站在廠部提灌幹渠的大橋上,望著緩緩上升的湖水,思緒萬千,久久不想離去,真是故土難離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再不走就沒有退路了。拉上家人及父親留給我的一張木床、兩個木箱子、鋪蓋卷、日用品……,帶著哈巴狗一一哈林,過二、三道溝,沿瓦裏關山邊撤往一一巴卡臺農牧場。</font></h3> <h3>曲溝農場王什科子弟小學的老師與同學合影照</h3> <h3>照片內有曲溝農埸的老同志</h3><h3>黃子炎、趙永富、關啟志……</h3> <h3>曲溝農埸子弟學校八二屆初中畢業照</h3> <h3>圖片中全是曲溝農場的學生:</h3><h3>馬愛莲、王 英……</h3> <p>原曲溝農埸子弟學校校長楊秀蘭(拍於2O2O年5月)</p> <h3>曲溝農埸王什科大隊書記吳泰林一家</h3> 1996年在《塘格木農場》政冶科工作時留影<h3><br></h3> <h3>2006年在寧巧遇,曲溝農場巴卡臺老同事杜本文留影。</h3> <h3>與同學史斯华、楊熙菇、那海忠,老領導馬懷玉等在《邊麻溝》合影。</h3> <h1><font color="#167efb">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font></h1><h3><font color="#010101">曲溝農場部分老同事在寧聚會。在座的有仝平均、劉令國、王淑珠、楊秀蘭、林希剛、韓建輝,楊春香,李華德……。</font></h3> <h3>我衷心的祝願我曲溝農場的老領導、老開墾者、恩師、同事、同學、朋友……。</h3><h3>無論生活在哪裏?都必須忘記過去的煩惱、怨恨與坎坷的經歷。放下心來,且行且珍惜。善待父母;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用微笑和快樂的心情擁抱每一天。健康、平安、幸福的去生活。因為我們這一代人不容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