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非洲行记三:非洲草原上的马赛人

zhuning

<h3>马赛人(Maasai),这个生活在非洲草原的游牧民族,不亲自到那里走一遭是难以想象的。这次旅行中遇到的两件小事使我了解了马赛人在草原上的地位。一次是在暮色中,发现几只凶残的非洲鬣狗(hyena)包围了一只新生的小长颈鹿,小鹿摇摇晃晃,还不大会走路,鹿妈妈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拼命用头把小鹿向包围圈外推,天越来越黑,hyena会越聚越多,那绝望的场景令人心颤。导游轻声说,如果这时有一条马赛人披在身上的红色的束卡就好了!hyena 一见到束卡,立刻就会望风而逃!还有一次,几只狮子正围着一只刚刚扑杀的斑马疯狂啃食,突然它们一起停止了撕咬,警惕的看向同一个方向,然后不约而同立身而起,丢下猎物,四散奔逃。原来远远的,有个马赛人正走过来!马赛人才是非洲草原真正的“王”,他们占据着草原食物链的最高端。不管是狮子还是大象,那种对马赛人深深的恐惧,世世代代,与生俱来的被刻在了非洲野生动物基因里!</h3><h3><br></h3> <h3>看到小长颈鹿的第二天,披上了旅馆里的一条红黑格子束卡,想再去看看那头小鹿。小鹿不见了,hyena也不见了,好在周围没见到皮毛血迹,心里有了少许安慰。</h3> <h3>早年的马赛人,主要靠猎杀雄狮,从而抢夺它们口中的猎物为生。马赛男孩子证明自己成年的仪式,就是走进草原,几天之后带回一只独自猎获的狮子!如今 Serengetie 已经全面禁止狩猎,草原上的马赛武士都变做作牧羊人了。</h3> <h3>马赛人一块红布,一根木棍,一双赤脚,就敢独闯非洲草原,狮口夺食,所向披靡!</h3><h3><br></h3> <h3>真正的马赛人不吃谷物,所以也就不事农耕。他们只吃牛的的奶,血和肉。放牧的牛群,就是他们行走的米袋,和水缸。马赛人放牛无论离家多远,也从不随身带水,渴了就拔出刀,一刀插在牛脖子上,饮牛血止渴,事毕抓起一把牛粪敷在牛的伤口上,让伤口慢慢愈合。所以牛对于马赛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见面互相问候时会说“你家的牛还好吧?”</h3> <h3>一个马赛武士要掌握三种武器:刀,矛和棍。如今不打猎了,手持刀和矛的马赛人已是难得一见,但他们还是习惯到哪儿手里都拿根棍子。这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习惯,据说是政府特许给马赛人的。</h3> <h3>马赛人抗拒现代交通工具,到哪里都喜欢徒步。他们像是一群修苦行的僧人,一群风尘仆仆的行者。行者无疆,在非洲的草原上,沙漠中,峡谷里,公路旁,到处可以看到他们那色彩鲜鲜,步履如飞的身影……</h3> <h3>马赛人可以一直走四五天不休息。一天往返十几公里去趟集市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h3> <h3>独自行走在峡谷中的马赛女人,红衣飘飘,风情万种。</h3> <h3>草原独行侠。</h3> <h3>马赛人看一个少男是否成年,不是看年龄,而是看他们是否经历过“成年礼”,也就是“割礼”。马赛男孩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会接受割礼,也就是割掉其生殖器上的包皮。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忍耐力,并给他们带来最强烈的内心震撼,割礼手术是有意不打麻药的!那些满脸稚气的孩子,仰卧在地,神态从容,任凭鲜血淋漓,也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孩子们知道,从今天起,他们就要告别童年,变成一名“磨忍”(Moran)了!</h3><h3><br></h3><h3>“磨忍”是马赛人中最年轻的见习武士。他们身着黑衣,脸画面具,离开家庭,独自住进野外的窝棚里。在部落长者的带领下,学习徒手格斗,使用武器和野外生存技能,一点一点磨砺着成为一名真正的武士所需的体魄,勇气和毅力。三个月之后,“磨忍“脱去黑衣,擦掉面具,其“毕业典礼”是要当众徒手撂倒一头壮牛。据说以前,“磨忍”进阶武士的仪式,是要独自猎回一头雄狮的,如今 Serengatei的狮子受到保护,只好以斗牛取代。那些完成了由男孩向武士蜕变的马赛男人,从此之后,便可以在部落里另立门户,娶妻生子了……</h3><h3> &nbsp;</h3><h3>把“Moran”翻成“磨忍”,是我见过的最妙的翻译了!生铁要变成钢材,玉石要变成玉器,男孩要变成男人,哪一个不要经过一个外磨内忍的过程呢!</h3><h3><br></h3><h3>上图:路遇“磨忍”少年</h3> <h3>越野车经过马赛人住所,圆形的篱笆墙内是一个个用红土和牛粪混合而成的矮棚子,每个棚子里住着一家马赛人,每个篱笆圈可以容纳4-8个马赛家庭。</h3> <h3>世代赖以生存的Serengate草原成了自然保护区后,马赛人除了游牧,许多人也参与了旅游服务。上图是在礼品中心看到的风景:那像风一般从身边大步走过,帅气的马赛人。</h3> <h3>马赛人也摆地摊儿,卖些自制的项链手镯和那种“牛逼”(皮)凉鞋。那简直就是传说中的铁布衫,风火轮,马赛人赤足登上它,便可履荆棘如平地,在草原上行走如飞…(网络照片)</h3> <h3>旅馆走廊上的马赛人礼品摊位。马赛人的许多装饰品是由细小的珠子串成的。特别喜欢导游们腰间的皮带,厚实的牛皮材质,黄铜皮带扣,外面由无数颗细小的珠子镶出各种鲜艳别致的图案,非常精致。皮带全手工制作,物美价也高。可惜皮带的尺码都偏大,系不得!我爱不释手,犹豫再三,还是买了,既然不能系,就挂起来,看着玩儿吧。</h3> <h3>“以貌取人”,物非所用的皮带。</h3> <h3>在酒店里欣赏马赛人的歌舞,演员都是当地马赛人,白天放牧,做手工,晚上就到酒店来挣点外快。这种歌舞没有节目单,无需排练,它们是马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自然然的原生态艺术。</h3> <h3>马赛男人留长发,梳辫子,披束卡,柱木棍,马赛女人剃光头,穿长袍,头上戴着白色珠子串成的高帽,夸张的大耳环把耳朵生拉出大洞,脖子上还带一个巨型的项圈,唱歌时项圈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幅晃动,像是在打拍子。</h3> <h3>马赛女人惨不忍睹的耳洞,他们认为耳洞越大越漂亮性感。(网络照片)</h3> <h3>马赛人实行原始的一夫多妻制,未婚的女性可以任意和与自己同一年龄组的男性过夜。已婚的男子在出远门时会大方的在自己的窝棚前面插根棍,告诉部落的兄弟们,男主人今夜不在家,欢迎光临!估计马赛孩子如果也需要报“户口”的话,“父亲”栏里一多半都得填“不详”。</h3> <h3>马赛舞蹈,这种舞蹈没有音乐伴奏,只有用草原羚羊弯曲的大角吹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呜呜”声。</h3><h3><br></h3><h3><br></h3> <h3>马赛人唱歌。女声唱主旋律,男声负责“贝斯”,歌词据说是一首诗。猛一听,这简直就是一种稍有节奏的嘶喊。但如果再仔细点,就能听出其实他们男女配合默契,那种并非常规的节拍之间的配合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呢!</h3> <h3>著名的马赛武士的“跳跃舞蹈”。这种旱地拔葱式的原地跳高,是马赛人的绝活。传说是马赛人的祖先在狩猎时,常常需要高高跃起以观察远处的动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用进退废,马赛男人个个身材精瘦,小腿纤细,肌肉发达,“跑得快跳得高”。部落中跳的最高的男人,被认为是最性感的男人,从而能得到最多女人的青睐……</h3> <h3>我和路遇的马赛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