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仰望星空。(献给70岁的我)

崔丽军

<h3>如果沒親眼看過珠峰,別說你來過西藏! 就这一句话,让我下定决心二进西藏,上珠峰!<br></h3> <h3>珠穆朗玛峰(Everest),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第三极”。</h3><h3>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南部在尼泊尔境内,顶峰位于中国境内。顶峰东坡有珠峰大本营,于定日县曲当乡</h3><h3>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穆朗玛峰附近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br></h3><h3><br></h3><h3> <br></h3> <h3>1995年,第一次到西藏,有点高反,没上珠峰。<br></h3><h3>虽然后来飞尼泊尔,不丹,多次在飞机上看到珠峰,但能亲自上珠峰,还是我心中永远的梦。 2017年,是我最后的机会了。中国各旅行社规定,如果无人陪伴,拒绝接受70岁的旅客单独参团。而我,那年已经69岁,明年(2018),就到“终止线”。</h3><h3>上珠峰,找同伴,谈何容易。</h3><h3>2017年9月17日,终是不甘,一人上路,与青海国旅联系,为岁数讨价还价半天,最后终于同意接受,但必须签订“健康自负”的生死合同。</h3><h3>我曾试过秘鲁安底斯山脉海拔4000米,当时已经感到眼冒金星,气喘吁吁。至此一直認为我的极限是海拔4000米。上珠峰,海拔5200米,对我无疑也是挑战极限。</h3><h3>为逐步适应海拔高度。选择从西宁开始火车进藏。 北京—西宁(2300米)—青海湖(3300米)—茶卡盐湖(3100米)—青藏铁路—拉萨(3650米)—林芝(3100米)—雅鲁藏布大峡谷—拉萨—日喀则(4000米)—珠峰(5200米)—纳木错(4718米)—10月1日返回北京。 (飞机上拍的珠峰)</h3> <h3>第一站,西宁(2300米)。</h3><h3>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圣地,<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纪念黄教</span><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创始人宗喀巴。</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西宁大清真寺</h3> <h3>青海湖(3300米)。</h3> <h3>茶卡盐湖(3100米)。</h3> <h3>进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到达拉萨(海拔3650米)。</h3><h3>进藏火车下午7:00左右从西宁出发,第二天下午7:00左右到拉萨。整一天一夜。火车上据说有弥漫供氧,维持西宁2300米海拔氧气量。</h3> <h3>拉萨布达拉宫(3650米)。</h3> <h3>先去了藏南林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3100米)</h3> <h3>9月25日,重返拉萨,正式开始赴珠峰之旅。</h3><h3>上珠峰大多是散客拼团。接待我的青海国旅,出团前,即已要求我们签“生死合同”。声明上珠峰的一切安全,健康,费用,全由本人负责。旅行社只负责联系车和司机,不派导游,不跟团。路上一切,全听司机的。</h3><h3>出发头一天,带我们的司机师傅与我电话联系,</h3><h3>问:几个人</h3><h3>答:一个人。</h3><h3>问:男的女的?</h3><h3>答:女的。</h3><h3>问:多大岁数了?</h3><h3>答:69岁。</h3><h3>手机里传出惊呼:哎呀!我的妈呀!</h3><h3>………</h3><h3>第二天,我们上路了。</h3><h3>…天路!!!</h3> <h3>我们的司机,是原来驻藏的退伍老兵。山东人,热情,健谈。很照顾我,把我安排的前面,靠近驾驶座,正好可以聊天。他告诉了我们不少新鲜事。 我先问:“为什么旅行社不派导游?” 答:一是因为旅行社的导游上珠峰,没有特别高原补助;二是危险太大,旅客和导游自己都不能保证有没有高原反应。所以无论旅行社,还是导游,都不愿意冒险。只有由他们多年跑这条线的司机负责开车,但不承担责任。 他还告诉我们,他们驻藏多年,因内地人上高原后,为适应高原缺氧,心肺都变得肥大,健康无形中受损。他们作为司机,上珠峰可以有高原补助,但责任和危险也很大。(在珠峰上,我们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当然,这是后话了)。 早上天很好,壮丽的山川配上蓝天白云,心情大好,好一个“大美西藏”!<br></h3><h3>再有藏獒为伴,更是豪气冲天啦!<br></h3> <h3>中午时分,到达著名的羊卓雍错湖(4995米)。 一路都是连绵起伏的棕色高山,所以当第一眼看到嵌在起伏的山岭中一汪碧蓝色的湖泊时,全车人都不约而同的惊呼起来:哇!</h3><h3><br></h3> <h3>在这个石碑前拍照,起码要排半小时的队…,那也认了!</h3> <h3>羊卓雍错圣湖用一种不可言状的蓝,不可思议的美横在天地之间!</h3><h3>山顶看,湖水似乎是静止的,像是一条天蓝色的飘带,盘旋环绕着群山。</h3><h3>在近海拔5000米的高度,我发朋友圈微信:“飘飘欲仙啦!”朋友答:“已登仙界,何言欲仙?!”…。</h3> <h3>一眼望去,这是一种娇艳的乳蓝色,很美,但美的奇特,甚至感觉美的不真实,像是画上去的。</h3><h3>我观察许久,恍然大悟:因为湖面没有水上反光!没有天上的云影,没有湖边山的倒影,是什么原因?也许是阳光直射?不得而知,平添了几分神秘。 </h3><h3>确切地说,水的颜色像是一种融合了牛奶的天蓝,看起来不像是水,到像是一大片天蓝色的绿松石,无半点瑕疵,纯净之极。怪不得藏民称之为圣湖,果然不凡!</h3> <h3>但当下到湖边,再看湖水时,近处的它又是如此纯净晶莹,几近无色。越远,蓝的颜色才越浓。我试着灌了一瓶水,完全是透明的,没有一点杂质。</h3> <h3>圣湖边的白色牦牛,自身都带几分仙气。</h3> <h3>恋恋不舍告别圣湖,要继续赶行程。</h3><h3>下午五点左右,到达电影“红河谷”拍摄地-卡若拉冰川。天气骤变,气温下降,风也刮起来。</h3><h3>电影“红河谷”描述英军入侵西藏之后,与西藏主力的初次大战。这场战斗的原型,就是“江孜保卫战”中最血腥的“曲美辛古屠杀”。藏军与英军同归于尽时,就在这座冰川的皑皑雪山顶上,传来一个古老的声音:“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font color="#333333" face="Helvetica,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2.8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font></h3><h3><span class="su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0.12rem; white-space: normal; box-sizing: content-box; 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line-height: 1;"></span></h3><h3><font color="#333333" face="Helvetica,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2.88px; 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h3><span class="sup"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size: 0.12rem; line-height: 1;"><br></span></h3> <h3>“江孜保卫战”中的江孜古城。</h3> <h3>经幡在凛冽的寒风中飞扬,有藏民在旁边卖卷好的经幡和冰川鹅卵石。</h3><h3>神圣的雪山冰川上似乎仍回荡先人的声音,我们的祈福,他们能听到吗?。</h3> <h3>经过斯米拉神山,斯米拉”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天珠”,据说从前在这里可以捡到天珠。(天珠是一种九眼石页岩,天然风化形成的类似于玛瑙的宝石。相传由陨石撞击喜马拉雅山脉而形成,唯喜马拉雅山脉才有。藏民认为天珠是天神的宝物,是“天降之石”,具有神奇能量,奉为珍宝,并虔诚地收藏供养,世代相传。)</h3><h3>山风凛冽,彩色的经幡在风中翻卷,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h3> <h3>斯米拉海拔4330米,从石壁后的岩石间看到山下湖泊和满拉水库,荒凉苍茫的高原山脉之中,一分为二的满拉水库,就象两面奇异的宝镜镶嵌在那里,不染一丝尘埃,只是已变成兰绿色。<br></h3><h3>晚上到达日喀则(4100米),后藏的首府,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的领地。<br></h3> <h3>9月27日。今天是真正向珠穆朗玛进发的日子。一早从日喀则出发,9:30左右,到达著名的中国🇨🇳 第一条进藏公路“318国道”纪念碑。从上海人民广场到西藏拉孜,共5000公里。在最艰难的林芝“盘龙天险”,几乎每一公里都牺牲一个战士。我们经过了林芝,见识了那山路的艰难,这个“牺牲”就不再是一句轻话!<br></h3><h3>这是一条真正的“天路”!每一公里,都在升高海拔…。<br></h3> <h3>在海拔近5000米时,有次休息。下车在高坡上试了试,腿有点沉,气有点喘,但天高云淡的高原,温暖透明的高原阳光,颇增加能量!我向朋友圈发了条微信:</h3> <h3>1点多,车到定日镇午饭。这里是到珠峰的最后一个居民点了。一条大街,两边基本是小饭店和小卖部。截止到目前还是柏油马路。<br></h3><h3>再往前,就是100公里的砂石土路,没有任何人家了。</h3> <h3>在这里,可以租用各类氧气罐和御寒的棉大衣,消毒好的睡袋。在司机的劝告下,我们都租了800元的医用氧气罐。(后来证明,是多么的英明啊!)<br></h3> <h3>饭后到附近藏民处转了转,看到房顶上很多一块块的东西,我们的司机告诉说,这是藏民财富的象征~牦牛粪晒干后形成的饼块,取暖,做饭全靠它。牦牛粪饼多,说明家里牦牛多。在这里,“奔驰,宝马”都不如牦牛实惠。“需要”决定“价值”!!!<br></h3> <h3>房顶上有白色石块的房子,是家有女儿待嫁。选择的标准是有多少“牦牛粪”!</h3> <h3>最后到珠峰的100公里,全是沙石的土路。被风雨冲刷成搓板一样,车子开在上面,上下左右颠簸,迎面来的车带起的滚滚沙尘,从窗缝中冲进来,呛的直咳。</h3><h3>最大好处是天广地阔,没有什么规范,只要能开过去,怎么开都行!</h3><h3>我紧紧的抓住前面的座位背,但手机在拍摄时,被震落不止一次,好在还能用。</h3> <h3>远方的山影,召唤我们向前,向着更远,更高…!</h3> <h3>终于到达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大门。<br></h3> <h3>在海拔5190米,有个观景台,原来可能是藏民的祈祷圣地,从高高地石台上,长长的经幡一直拉的到山坡很远。</h3> <h3>到珠峰前最后的108道拐。</h3> <h3>有汽车在公路上行驰,看上去就像小小的芝麻粒一般,</h3> <h3>路旁珠峰标识碑,虽然不知后面的行程如何,但看到“珠穆朗玛峰”几个字,已经令人兴奋!</h3> <h3>远山处,那堆云后,即是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峰。但它隐没在云雾中。我们开始有些担心,能不能看到珠峰,全靠运气啦!</h3> <h3>今天是行程最长的一天,整整一天的奔泊,越过好几个边防哨卡,每次都要下车,由司机拿着全车人的集体边防证,各人拿自己的身份证,排队过边防检查站。</h3><h3>进入珠峰大本营区。这是最后一个边防哨卡,再往前就是和尼泊尔的边界,之间再没有中国的边防军了。</h3> <h3>边防站处,就可以看到远处雪白耀眼的珠穆朗玛峰,所有的担心都没了,兰天如洗,衬着珠峰,太美了!</h3> <h3>边防站不远处,是著名的下绒布寺,在下午的阳光下,白塔的金顶闪闪发光。</h3><h3>这个绒布寺(也称龙布寺),属西藏宁玛派寺庙,为僧尼混居寺,海拔约5100米。</h3><h3>但这是建于1905年的新寺,也称“下绒布寺”。真正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千年“上绒布寺”,是在珠峰大本营上面。</h3> <h3>朝着珠峰前进,她像是一身白色裙袍的美丽女神在前面招唤,我们则是虔诚的“朝圣者”…。</h3><h3>脑子里响起一句登山者著名的话:</h3><h3>“为什么要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h3> <h3>一路上经过山涧,卵石堆中流过融化的雪水,有时能看到一大片山坡上,干秃的地表钻出许多极鲜艳的红色小植物,在斜阳照射下显得红艳剔透,漂亮极了。不知是苔藓还是野草?在这么高海拔,能生长出来,生命力够顽强的,可惜司机师傅要赶时间,在6点前到达大本营,不能停车看看。</h3> <h3>路边闪过一群奇特建筑,显然是新建的,但空旷没人。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是新建的大本营。每年10月国庆节后,11月珠峰就要封山了。从2018年5月起,现在的大本营要被撤销,来珠峰的人,就将住在这个新建的大本营内,那里条件好多了。只是,这里比原大本营降低100米,对于那些想挑战高原过夜的人,无疑是一种遗憾。不管怎么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能在5200米珠峰过夜的“幸运儿”了。</h3> <h3>傍晚6点多,我们终于到达大本营。<br></h3> <h3>网上珠峰大本营资料:</h3><h3>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中国境内的有两个,西坡大本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大本营在定日县曲当乡的嘎玛沟地带,海拔5200米,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国家AAAAA级旅游区。尼泊尔境内也有它的大本营。 珠峰大本营位于绒布寺南方,由一群帐篷旅馆围成,中间树立一面国旗和一面珠峰保护区旗帜。珠峰大本营主要是提供游客住宿,有卫生间和帐篷邮局,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邮局。 海拔5200米纪念碑位于珠峰大本营以南4公里处,需要乘坐环保车或徒步到达。到达纪念碑前,有武警把守,对游客给予一些警示。 大本营除了两座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公共厕所外,再无永久性建筑。</h3> <h3>我们见到的大本营,是一片由藏民的黑牦牛毡搭起的帐篷围起的营区,前后留了进出口。来此的车辆,不管是旅行社还是私家车,从进口入,全都停在营区中间。 我们的车停在司机替我们租好的帐篷前。司机师傅(这时候一切都听他的,也只能听他的。)让我们快换上防寒的衣服,赶在还有阳光之前,去珠峰大本营纪念碑拍照留影。所有衣物,他负责拿到帐篷里。<br></h3> <h3>来不及进帐篷,匆匆在车上穿上早准备好的羽绒服,戴上帽子,裹上围巾,口袋揣了个塑料袖珍氧气瓶,(没忘了拿上我带了一路的登山杖)下了车,找到营区后面的一个出口,直奔珠峰大本营纪念碑。</h3> <h3>下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风真大,真冷,呛的几乎喘不上气来,把高领毛衣拉链拉到最高,挡住了口鼻,才算缓过来。</h3><h3>放眼望去,这是两个山峡间的一片河滩地,卵石密布。大本营就是临时建在这片河滩地上,前面的开阔地,正对着珠峰,确实是绝佳之处了。</h3><h3>纪念碑离大本营约4公里或更多?记不清了。旁边确实有一条土路,据说原来有环保车从大本营拉到纪念碑,但前不久出事故,车翻了,死了人,车被撤销了。现在只能步行。</h3><h3>高原反应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并不以你身体的强壮与否决定,有时越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反而反应越厉害,据说是因为身体越强壮,新陈代谢越快,耗氧越多而造成。所以谁会有高原反应,不到高原,是不知道的。</h3><h3>同车来的人,已经有的不行了,留在帐篷里吸氧。</h3> <h3>刚开始迈步时,觉得脚沉沉的,头有些重,吸气到不了肺里,稍有点反映慢。不知是高原反应,还是因为突然穿了很多衣物。我想起来之前,查到抗高原反应的忠告:不激动,不紧张,尽量腹部深呼吸,每走10步必停下缓口气…,慢慢地找到合适自己的频率。</h3><h3>同车来有一留学加拿大的广州女孩,她妈妈高反厉害,在拉萨就开始吸氧,现在留在帐篷里,我倆正好结伴,沿土路一步一步向着珠峰方向走去,看到前面河滩地卵石群中有一堆人,走近看,果然是“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纪念碑”。</h3><h3>看网上照片,纪念碑是很简陋的石块,现在是新建的,用土黄色带橘红色条纹的巨石成碑,上用中,英,藏三种文字书“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h3><h3>忽然想起路上司机开玩笑:“每年有10万多人进藏,只有不到一万人敢上珠峰,但能看到珠峰的,只有十分之一。(后来他才告诉我们:每年死在珠峰上的,总有十来个人)。所以这可能是你们一辈子唯一的一次,也是最骄傲的一次,一定要在纪念碑那里留个影,回家放大照片,留给儿孙!”</h3><h3>从土路要穿过卵石走到纪念碑,已有不少人在那里拍照。毕竟今天能上珠峰的人,只要能行,都是要到纪念碑留影的。我们“当仁不让”,互相拍照。好笑的是,刚开始大家都裹的太严实,拍出来看不到脸,根本不知是谁。于是重新拉开领子,露出尊容,留下了这“历史性”的照片。</h3> <h3>珠峰大本营纪念碑拍照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登上“上绒布寺”,看著名的珠峰“日照金山”。<br></h3> <h3>文献上写:“绒布寺分新,旧两处,旧寺位于新寺以南3公里处,靠近珠穆朗玛峰,尚存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以及印有莲花生手足印的石头和石塔等。”</h3><h3>纪念碑前面不远处,左面的高坡顶处,有个小小的寺庙。这应该就是文中所说的旧寺~“上绒布寺”,但离山下的新寺决不止3公里。<br></h3> <h3>说着容易,但真要上到上绒布寺,还是让很多人却步了。</h3><h3>到达“纪念碑”,已经基本上把体力氧气都消耗的差不多。要从大本营的高度继续往上攀登数十米石台阶,(说是台阶,实际上是由不规则的石块垒成的高低不平的山道。) 在平地行走都缺氧状态下,谈何容易。何况这是“可上可不上”的“选项”,心理上,都有一百个放弃的理由。</h3><h3>但“人生最后一次”,又常常是胜过所有的理由的理由!“三十七拜都拜了”,绝不能在“最后一哆嗦”留下遗憾…。拼了!“上!”</h3><h3>登山时,呼吸更急促,腿越发沉重,基本上是三步就要停一下。带来的小瓶氧气罐这时起作用了。</h3><h3>上绒布寺的游人不多,路上碰到几个都是外国人。有两个德国女士喘的不行,我们把自己的氧气瓶给她们吸,才缓过来气来,然后冲后面大喊:“We want this!”,估计后面是她们的导游。</h3><h3>很奇怪,我在珠峰上没有见到汉人导游,只有藏人导游,会说英文,而且都是带的外国团。可能只有他们才能胜任这高原之旅吧!</h3> <h3>寺庙外观简单,门口有牌,上书“上绒布寺”。下面是个小转经桶。从小门进去,是个小小的庭院。进门处边上,有一小石屋,里面很黑,酥油灯下,看到内有喇嘛卖油灯和酥油茶。10元一杯。<br></h3> <h3>小小的庭院,顶头是座二层高的石房子,靠墙有登上二层的小石级,上去后是个1米见方的小平台,由半胸高的石墙挡住,依在石墙上往外看,前面就是珠峰,一览无余。由于绒布寺比大本营距珠峰顶更高,更近,视野更开阔,所以这里是观赏拍摄珠峰的最佳地点。<br></h3><h3>可以看到下面河滩地上小小的人影,可见真有些高度了。</h3><h3>这才是世界最高的寺庙-上绒布寺:传说中莲花生大师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寺庙。<br></h3> <h3>上绒布寺供奉的,是文献中提到的莲花生大士(梵文 Padmasambhava),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密宗宁玛巴派(红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 传说中的莲花生大士,生自莲花,是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化身转世,骑飞虎,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和西藏都建有寺庙,极受尊崇。不丹著名的“飞虎寺”,就是由他而建。</h3><h3>珠穆朗玛峰的上绒布寺,据说是他由尼泊尔进入西藏后,建立的第一座寺庙,应有千年历史了。</h3> <h3>临离开大本营前,司机师傅曾告诉过,如果谁能上到绒布寺,千万要等到晚上8点,因为只有那时,才能看到“日照金山”的著名奇观。</h3><h3>这时才7点多,有些时间再转转。小平台旁边有一小门,进到屋内,这是间一半从山崖上开出来的石屋,左边靠山墙处,是一占全部宽度的石桌子,上面点着酥油灯。迎面墙上挂了些绳索之类,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于是我走了出来,这时见到三个国外旅客进来,从我身边经过,同样进到屋里。无意之中,我向屋内看了一眼,奇怪,他们都不见了。</h3><h3>咦,他们哪里去了?</h3><h3>好奇之下,我又进到屋内仔细查看,这时,才发现靠墙的地上,有个一尺见方的地洞。往下看,隐约有光亮,估计约有3米多深。但下面即没有台阶,也没有梯子,十分蹊跷…。正在踌躇之间,进来一位藏族小伙子,用英语跟站在洞边的我说:“你可以下去!”(估计是带前面外国游客的导游,)“怎么下?下面什么都没有!”我也用英语回答。他笑了,带点神秘的口气说:“你只管脚先从洞口下去,先伸左脚,会有石台从下面接住你,然后再下,会有石台接住你右脚…。”我狐疑的又从洞口往下仔细看,什么台阶也没看见。</h3><h3>“下不下?”我犹豫了一下,毕竟好奇心占了上风。试着把沉重的腿从洞口伸进去,人穿的很多,洞口很小,腿垂进洞后,上半身卡在洞口,人悬着半空中,根本看不见下面。</h3><h3>按照他说的,我试着把左脚往下探,这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出现了!”快到手臂把不住洞口时,左脚果然被一块结结实实的石头接住了!心里一下子松了下来,站稳左脚,再继续放手往下滑,就在左腿快到极限时,右脚也触到了石台。手撑着两边的石壁,顺利的到达地面。哇塞!我差点真的相信有神灵出现啦!</h3><h3>借着洞内的烛光,回头细看,才明白,原来二个大石块,是嵌在凹进去的石壁中的,从上面看不见。只有知道的人,按正确的顺序,才能用脚探到。否则三米多高的深洞,谁也不敢贸然往下跳。这是何等巧妙的防卫设计啊!</h3> <h3>洞内迎面是个供奉佛像的神龛,披着白色哈达,前面数盏酥油灯,和各种各样的钱币。头顶悬一老式电灯。神龛内有三尊铜佛像,旁边一镜框内有西藏高僧的照片,想必是某个活佛。</h3> <h3>这是一个狭长的洞穴,进去后,只能向右转,再往里走,洞穴较宽敞些,石头上凿出来的供台,已被酥油烟火熏成黑色,相当有年代了。</h3><h3>这应就是资料记载的:“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h3><h3>如果从莲花生大师8世纪从尼泊尔进藏,在珠峰建第一个寺庙至今,这个古寺已有千年历史了。<br></h3> <h3>神龛边一块半人高的石板上刻有佛像,上覆红色綾绸,想必就是莲花生大士的雕像了。藏族同胞极其虔诚,大士雕像千年保存完好。</h3> <h3>洞穴几乎完全是原始状态,粗砺的岩石从头上及四处压下来,石佛像对面还有个玻璃门的佛龛,使地方更为狭窄。面对莲花生大师石刻像,左边的洞穴上斜升高,更为狭小,直到高处隐没在黑暗中。这时才发现,此角落处,居然坐着刚才进来的两个外国人,聊了聊,原来他(她)们是莲花生大师信徒,从加拿大来千里迢迢来此,就为朝拜圣地。 正在此时,同车的女孩也进来了,原来她也是莲花生大师信徒,几个共同信仰的人在这世界的尽头相会,谈的兴致勃勃,还一起颂起经来,在昏暗的烛光中,梵音回荡,那个情景真是神奇极了,似乎穿越到了“藏地密码”!… 我虽不信神佛,但此时此地,我诚心诚意地和她们一起在佛前打坐,双手合十,闭目静息… 从上到珠峰以来,一直处在兴奋紧张中,急于赶路,赶时间,担心高原反应…几乎没有时间把心静下来。现在,在这世界最高的寺庙里,面对千年古佛,映着闪烁的酥油灯火,外面是神圣的珠穆朗玛…, 平和,安静伴着喜悦从心中缓缓升起,忘记一切,温暖全身…。 旅行即修行也!<br></h3> <h3>近晚上8点,从洞中爬出来。周围的一切都已经暗下来,下面河滩石碑都看不清了,游客基本都已下山。但正是在此时,夕阳照射下的珠峰雪顶,颜色由刚才的白色,渐渐变成金黄色!周围越暗,珠峰越金光灿烂!就像是舞台上金色聚光灯照射一般。这就是传说中的“日照金顶”啊!</h3><h3>万籁俱寂,人不由自主的屏息嗫音,面对这金光万丈的雪山,心内只剩一声赞叹:“君临天下”!!!</h3><h3>这个时间只持续半个多小时,还要天好,可遇而不可求啊!<br></h3> <h3>从上绒布寺,有两条路下山。一条是我们上山的原路,还有一条路从另一面下山。看了看,那边路更陡,但离远处的“珠穆朗玛峰测量点碑”更近。天已经暗下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从原路下山。为不留遗憾,记不得又走了多远,几乎是摸着来到“珠峰测量碑”,同样用三种文字书写。这是我国测量珠峰高度的官方地理定点。</h3><h3>注:官方承认珠峰有两种高度:尼泊尔等使用登山者采用的雪盖高(总高)8848米(29029英尺),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质高度)为8844.43米,2010年起世界承认两种高度的测量数据。<br></h3><h3><br></h3> <h3>回大本营的路,记不得走了多久,只记得在心里数着数:"Un,Deux,Trois…”(事后想想很好笑,居然用法文,好像节律更顺口。)根据经验,这种时候,不要去看离目的地还有多远,那会使人沮丧。只需坚持,一步,一步,数到100,再从头来…。<br></h3><h3>总还是没忘了回头看一眼珠峰,太阳已下山,天空竟然变成玫瑰色,珠峰则是白中略带淡蓝,漂亮极了!突然想起莫奈的印象派,光,色,影,如果我现在有画笔,能画下珠峰晴空时的雪白,夕阳下的金灿,晚霞笼罩的淡玫…,该是多么美啊!<br></h3><h3><br></h3> <h3>打着手电筒回到大本营,先找到我们的车,对着车的帐篷,就是我们的宿营地。</h3><h3>帐篷是由粗牦牛毡构成,门帘也是很厚重的牦牛毡。中间是个平台样的炉子,烧牦牛粪。上有烟囱伸出帐篷。炉子边有个长桌,围着炉子,是一圈硬通铺,不分男女,统统头脚相接。我是最晚到的,给我留了门口的位置。别的人都已经打开铺盖准备睡了。</h3><h3>藏民提供一叠叠的毯子,但都是多年不洗的,依司机忠告,我们全都在山下租了消毒后塑料袋密封的睡袋。</h3><h3>晚饭是没有的,只有方便面和酥油茶。但高原上的开水沸腾点为70℃,泡方便面也是勉强的很。好在我们早有思想准备,自带些干粮。</h3><h3>帐篷内只有照明灯泡💡,没有其他供电,手机充电更别想,而且照明灯10点就熄灭。</h3><h3>供水只有喝的,洗漱之类就忍忍吧!</h3><h3>气温已经很低,但为了减少耗氧量,我们要求把炉子的火熄了。</h3><h3>司机师傅很尽职,帮我们把很重的氧气瓶搬到每人炕头,教我们如何把细细地塑料管挂在耳朵上,插到鼻孔中。</h3><h3>说有厕所,但去看过,惨不忍睹,算了!都野外解决,好歹是“BIO"。</h3><h3>太冷了,穿上所有的袜子,裤子,衣服,羽绒服,帽子,然后钻进睡袋中。</h3><h3>氧气管子送进鼻孔的气都是冷的,刺激的脑袋痛,后来调小了进气量,才好些。</h3><h3>半夜时分,突然被噪杂的人声惊醒,原来是另一个团的司机来求救,他们那里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高原反应,脸涨的通红,喘不上气,不行了!说话间,又有一人进来,说另一个帐篷里,有一家自驾游的84岁老人,逼着儿子带他上珠峰,现在也不行了…。此时大家全醒了,七嘴八舌出主意。</h3><h3>我们提议把自己的氧气罐给他送过去,但立刻被我们的司机阻止了。他告诉我们,一般人上到5000米高原,只要不是严重高反,短时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体血液中的氧气还有储存。但6个小时之后,存氧消耗殆尽,才是最危险的时刻,从下午6:00上山,在半夜发生险情是意料之中。小的手拿氧气瓶根本顶不了这么长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他极力推荐我们租正规氧气罐的原因。(此时,突然回忆当时他说服我们的话是:你们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上珠峰,不要为省800元把命丢了。到了山上,后悔就晚了。)</h3><h3>司机师傅的话很直率:如果谁把氧气罐给他,就意味着给氧气罐的那个人,可能也会面临生死的选择,那时,没有人能救你,你们要想好了。”司机的话,一下子让所有的人都傻了。</h3><h3>后来我多次回想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两全其美的选项? 才恍然,平日能说出很多富有逼格,模棱两可的人生哲理,但在真正面临死亡时,都变得很苍白可笑!“To be, or not to be?” 或者说:“你死,或者他死!”~就这么简单!生命有时就这么草率,现实有时候就这么残酷!</h3><h3>其实上珠峰之前,或多或少都想过生死的危险,我先生几次问过我:“你真不怕吗?”</h3><h3>…70岁,一个人第一次上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过夜,说一点不怕是假的。更何况我在此之前(2016年),也准备上珠峰,旅行社的钱都交了。但临行前二天,突然大病一场,把行程取消。</h3><h3>这次豁出去,正是因为知道,这是一生最后的一次机会,或者说,是对自己最具挑战性的一次机会。</h3><h3>“如果我能挺过来,今后就什么高度都不怕了;如果挺不过来,挂也得挂在世界最高峰上!”</h3><h3>这就是我当时的回答。我想,那位84岁的老爷子,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吧!</h3><h3>小伙子最后是花了2800元,请藏民开车送下山,(半夜在根本没有路没有照明的珠峰开车,没有一个司机敢冒这个险。)到最近的定日县抢救,能不能救过来,就不知道了。人到此时,钱已无足轻重,可是当初,为啥就舍不得呢?!</h3><h3>老爷子的情况不清楚了。如果他真“挂”在珠峰上,也是随愿了!</h3><h3>从此我得出几个结论:</h3><h3>1,人在旅途,万事首先要自己负责(不论大小),不要总指着别人。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到谁也帮不了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旅途如此,人生也是如此。</h3><h3>2,钱的价值是按需求定的,抠小钱,图侥幸,必付出更大代价。</h3><h3>3,在死亡面前,什么都是小事!平日的叽叽咕咕,这时看来,都是那么遥远而可笑!</h3><h3>4,世上无所谓幸福和痛苦,只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在大本营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就是幸福。</h3><h3><br></h3><h3><br></h3> <h3>晚上太冷了!躺在那里,拉紧针织帽,套上羽绒衣的帽子,再捂上睡袋的帽子,还是冻得脑瓜仁儿疼!有几个人和我一样睡不着,干脆起来看星星!</h3><h3>外面的院落空空无人,摸黑去厕所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趁机“方便”…。</h3><h3>忽然想起那个叫什么王尔德的英国浪子说的:“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h3><h3>哑然失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3><h3>是的,我们真的仰望了星空,天很低,星很亮,很多,…,这是珠穆朗玛峰上的星空,璀璨辉煌!</h3><h3>尽管我们冻得哆嗦,裹的全然没有形像,但我们看到了唯一的,世界第三极上空的星光灿烂!</h3> <h3>  转载朋友写的珠峰诗一首,挺真实:</h3><h3><br></h3><h3> 远山 by 悠心 在最寂寞的顶端 烟岚不散 飞雪盘旋 遗失在大地的伞 捕捉蝴蝶巨大的翅膀 在低矮处 荒草不生的堤岸 空气转动 秘密吟唱 挂在高处的 星星 在黎明之前 安静地栖居 寒冷 撕扯意识的影子 扭曲的盔甲 隐藏在 曾经丢弃的地方 眼见系于马脖下的铃铛 摇摇欲坠 近处水洼的镜面 发出 笑声 一团夜的雾气 包裹布满窟窿的梦魇 从 结满蓝冰的沼泽开始 今晚 经由 辽阔之地 我们抵达 <br></h3> <h3>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而且睡的很香,直到早6点被司机叫醒。早饭是没有的,师傅说早点上路,赶到定日吃早饭。</h3><h3><br></h3> <h3>天空还没大亮,珠峰左侧(东方)被早上的太阳染成淡金色。因大本营在珠峰北坡谷地,东西两面都是高峰,所以“看日出”是不可能的。 </h3><h3><br></h3> <h3>雄鹰在天空盘旋,大本营开始慢慢地活动起来。<br></h3> <h3>昨晚没来得及到号称“世界最高邮局”买明信片,现在居然开门了。邮局其实只有一个窗口,里面有一位女工作人员,人们大多是买明信片,(当然要寄信也可以)。只有二种明信片,都是珠峰风光,我前面一位老兄一口气各买了50张,还要张张盖“珠峰邮局”邮戳。</h3> <h3>好容易到我,每样买二张明信片,10元一张,再加邮票钱80分。</h3><h3>这张明信片上,应该是珠峰著名的“旗云”。</h3> <p class="ql-block">另一张是“日照金山”。私下觉得,似乎我照的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照样请盖了珠峰邮局“大本营”的章,这可不是仅用钱能买到的,留个纪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h3>手机上的照片,时间显示1:57,这是欧洲时间,加上6小时差,应该是早上7:57。我们离开大本营的时间。</h3> <h3>别了,珠峰大本营。永远的记忆!!!<br></h3> <h3>别了,美丽的珠穆朗玛,她已经又穿上金红色的晨袍,美的仪态万方!!!</h3> <h3>下山车开的很快,到达下绒布寺时,过边防站照例停车。<br></h3> <h3>回首珠峰,竟然完全隐没在云雾中。心中忽生几分留恋,几分不舍,像是离开时,转身回眸,佳人珠帘已垂…。</h3><h3>这也许真是最后一眼的告别了…。</h3> <h3>再走那100公里的颠簸土路。</h3> <h3>在定日县吃早餐。</h3> <h3>与来时同样的蓝天白云,白色盐碱地。</h3> <h3>同样的层层梯田,</h3> <h3>同样的“天路”!</h3><h3>…………</h3><h3><br></h3> <h3>不知是心理放松了,还是生理适应了,自从珠峰下来,大家的高原反应都好多了。用了一半的便携式氧气瓶都被扔进废物筐里。 第二天到纳木错湖(4700米),根本就不用氧气瓶,几乎没什么感觉,真是神了!</h3><h3>这才是:</h3><h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珠峰’不是云”啦!</h3> <h3>西藏的大美河山没变,</h3><h3>海拔高度没变 而我们则变了。 我们登上了珠峰! 战胜了高原反应, 战胜了自己的恐惧!</h3><h3>终于与女神对面相遇!</h3><h3>终于看到了珠穆朗玛的星空! 终于 成功 回来啦!!! 像经过洗礼的重生, 轻松,自信,从心底的微笑…,</h3><h3>…………… 西藏回来,学会双手合十:<br></h3><h3>“嗡嘛呢叭咪哞”!</h3><h3>“成就一切,普渡众生!”<br></h3> <h3>后记:旅行经常与年轻人为伴,一次行程下来,都成朋友,连“青海国旅”跟我签“生死合同”的女孩,也成了联系至今的朋友。</h3><h3>称呼也从“阿姨”变成“姐姐”!</h3><h3>哈哈!我赚了!!!</h3><h3>~以此文纪念登珠峰一周年。</h3><h3><br></h3> <h3>2018年12月,原海拔5400米处的珠峰大本营正式关闭。此文亦为我和珠峰的绝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