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到这次和老伴儿的生日之旅,那一定要感谢我的中学同学王桂平。和桂平在微信上聊天时她告诉我,她在8月中旬要去定边参加同学聚会。后来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定边的网页,脑子里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老伴儿8月10日过生日,如果我们自驾一路西行,即可以让老伴儿的生日别开生面,说不定还可以在定边他乡遇故知。我的提议老伴儿同意了,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幕幕人生乐事。昨天下午我们达到延安,晚上王桂平微信告诉我,她已经到了定边。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陕西榆林定边。</p> <p class="ql-block">早上大约7点40分左右我们退了房。又要出发了,看见停在宾馆门口面目一新的车我才知道,昨天在我四处享受延安美景的时候,老伴儿并没有休息,而是亲自将车洗刷的干干净净。辛苦了,老伴儿!</p> <p class="ql-block">延安市到榆林市定边县大约270多公里,一路高速,途径延安市安塞区,陕西榆林靖边,然后抵达定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陵园路,和煦的晨光一路陪伴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延安北上高速,这会儿早上8点10分。从我们住的地方到这儿也就走了20多分钟。</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是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G65包茂高速。阳光洒满路面,望不见路的尽头,路上车辆不多,驰骋其上,真有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大约8点半我们就进入了延安市安塞区G65包茂高速路段。阳光正好,柔和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p> <p class="ql-block">宋代以"安定边塞"之意设安塞堡,属绥德军辖。元初(1252)置安塞县,县从堡名,治城在今碟子沟。1268年,省敷政县入安塞县,属延安路辖。新中国诞生以后,安塞几经立县撤县,直到2016年6月,正式撤销安塞县,设立延安市安塞区。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但高速公路两旁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情景让人疑惑这里是否是安塞。很快,我们心中的疑惑就被路前方一个巨大的腰鼓雕塑打消了,我们眼下正疾驰在安塞的地界上。</p> <p class="ql-block">到了陕北让人不能不想到安塞,来到安塞让人不能不想到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在古代,军旅中以鼓声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到后来,陕北人用他来表达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鼓声中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堪称“中国一绝”、“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一凝聚着陕北人民一腔热血、独具陕北特色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已经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安塞山地资源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世界最佳果菜优生区和羊子适生区。王家湾羊肉因羊子食用的地椒草融入羊骨髓而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被誉为“肉品中的人参”;真可惜我不吃羊肉,与这一美味儿无缘。</p> <p class="ql-block">安塞小米色泽金黄,粘糯芳香,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滋阴补血、调整膳食结构的上佳食品。现在安塞山地苹果、地椒羊肉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安塞小米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产品。赶明儿如果你买这些食品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这些标志呦。</p> <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在黄土高原上不断延伸,车窗外的风景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飞快的闪过。眼前看到的一切,颠覆了我内心深处黄土高坡满目荒凉的印象,不由的赞叹,真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大约9点20分左右,进入陕西榆林静边县天赐湾镇G65包茂高速路段。</p><p class="ql-block">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的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个日夜,至今革命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靖边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炭、高岭土等。此外,境内水资源、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 县境内历史和人文景观丰富。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的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秦、明朝古长城遗址和汉、唐古墓群等。</p> <p class="ql-block">到靖边服务区时快10点了,早上从延安出来已经2个小时,我们将车开进服务区休息。</p><p class="ql-block">万里晴空,蓝天白云,看看四周,一片祥和。想想马上就要与老同学久别重逢,心情格外舒畅。</p><p class="ql-block">在服务区转了转,看了看宣传栏对静边的介绍,我发现,这个曾经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小县城,如今交通竟这么发达,宣传栏上是这样介绍的: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非常巧的是,文中提到的这些路,有的我现在正在走,像“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有的我即将走,明天(12日)我们要去靖边龙州,靖边到子洲的高速是必走之路;而太(原)中(卫)铁路,去年和妹妹一块儿进藏的时候走过,火车路过靖边时我正在睡梦中。</p> <h3>这是在服务区看到的桃,说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最小的也有1斤,大的桃都有1斤多,甚至多不少。不知市面上多少钱一斤,在服务区15.6元/斤。上年纪的人过生日,桃是个应景的水果,预示长寿。本想买一个给老伴儿,但他坚决拒绝。想想也是,桃太大了,我俩一次根本吃不完,放又不好放,扔了又可惜,只有作罢。临走拍了这张照片送给老伴儿,望梅止渴吧,仅以此照片再次祝老伴儿生日快乐!健康长寿!</h3>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服务区休息了30分钟后继续朝定边前进。这张这图片上半部分还是靖边,下半部分已经进入定边了。</p> <p class="ql-block">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榆林市的西大门。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素有"旱码头"之称。</p> <h3>靖边到定边大约120多公里路程,他们都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县城。一般情况,这相邻的地域,共同之处应该很多,但车窗外疾驰的田园风光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这同属黄土高原相邻的两个县城,风格迥异。在靖边走高速路,高架多,公路在黄土高坡之间穿行。而定边高速公路基本都在平地上,最起码我们走的这一段是这样,公路在田野上延伸。</h3> <p class="ql-block">刚看见车窗外这样的农作物时我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荞麦,正在盛开的就是荞麦花。荞麦是我家吃得比较多的小杂粮之一,但完全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这一次到定边让我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到定边收费站的时候12点10分,同学给我发来卫星定位图,他们住在定边人民西路的田丰园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进县城时正是中午,烈日当空,行人不多,但街道干净,环境整洁,虽是初见,但又似曾相识,感觉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到达田丰园大酒店时正是12点半,王桂平没有和她榆林的同学们一起去吃饭,她饿着肚子在酒店大堂等我。她又一次给了我深深的感动,这份沉甸甸的同学情谊我将永远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王桂平,已走在奔七的路上,依旧小巧玲珑、风姿绰约。初中的时候王丽、王小妹、王桂平那可都是班花,可巧,还都姓王。</p><p class="ql-block">我的印象中,王桂平是从西安转入我们班的,直到这次见面才知道,榆林中学才是她的母校。当年榆林市的知青很多都下乡在定边,今年是全国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榆林三所中学的部分下乡知青联合,在定边举行知青联谊会,参加这次联谊会的有100多人。王桂平是作为特邀嘉宾来参加联谊会的,因为她下乡是在河南。我也是下乡知青,误打误撞来到这里,却也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为了即不耽误王桂平与她榆林的同学在一起,抽空我俩还可以聚一聚,我和老伴儿决定参加王桂平她们会议安排的活动。我们也在田丰园大酒店住下,王桂平特意安排我们也享受他们会议用房的房价,一举两得,两全其美,谢谢了!桂平!</p><p class="ql-block">王桂平她们青知联谊会今天的安排是上午开庆祝会,下午参观359旅窑洞遗址和当年359旅打盐场(盐田),2点半出发。时间还早,王桂平还饿着肚子,我们一路鞍马劳顿也需要稍事修整,于是大家各忙各的,约定下午再见。</p> <h3>午休后,2点半准时出发,第一站是359旅窑洞遗址。</h3><h3>提起359旅,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前身为1930年10月成立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8军、红6军团,创建了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h3><h3>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初,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120师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在朱德进行实地考察后,3月王震率领359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1944年,359旅开荒26.1万亩,除了吃用全部自给外,达到了“耕一余一”,每年给政府上交公粮一万石。短短几年时间,359旅的官兵硬是把一个茅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山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称赞359旅是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359旅也因此被世人所熟知。每当优美动听的《南泥湾》歌声响起,,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能战斗,能生产”的359旅。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像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华夏大地。</h3> <h3>我和老伴儿自驾,王桂平和她的伙伴们一起乘车,一到目的地,王桂平就跑来找我,我俩在这革命遗址前留下这段影像,以纪念这次即在预料之外也是想像之中的小聚。这是我们分别50年后的第二次相聚,喜悦的心情都写在了脸上。</h3><h3>最是难忘同学情, 悠悠岁月各西东。 别梦依稀几十载, 陕西定边喜相逢。<br></h3> <h3>这张照片是王桂平为我和老伴儿拍的,很有纪念意义。无论何时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照片的拍摄者,我都会想起在他乡的这次难得的相聚。</h3> <h3>照片中土墙上的窑洞就是359旅当年打盐时用的窑洞遗址,这些窑洞位置独特,全部建设在保留完整的明长城上,可见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1983年这里的近百孔窑洞已经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远远看去窑洞已经被荒草埋没,只有走近了,你才能感觉到他的温度。如果不是路上竖立的那块红色牌子,恐怕没有人知道有怎样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站在窑洞遗址前,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仿佛依稀能看到359旅打盐时的战斗豪情。</h3> <h3>我们身后的那道土墙就是明长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隋代明代共同修建的长城。</h3><h3>在明代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h3><h3>而定边县隋明两代所修筑的这段长城,共计6道,5次修筑,总长270公里,途经13个乡镇,50多个村,现留有墩堠遗址384余座。眼前的这段是盐场堡遗址,因和359旅有关,更加受到世人关注。<br></h3><h3>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在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 )。</h3> <h3>这段土长城看着并不高(大概10多米的样子),但真要上去却也并不容易,同行的人大部分都上去了,站在城墙上,长城内外风光一览无余。</h3> <h3>老伴儿一路开车辛苦,再加上脚伤并没有痊愈,所以他没有登上长城。他给我在长城上留了个影,照片中间那个挥手的人就是我。</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333333" face="Arial,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此地、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span></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333333" face="Arial,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天高云淡,</span></font>望断南飞雁。</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333333" face="Arial,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不到长城非好汉,</span></font>屈<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指行程二万。</span></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333333" face="Arial,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六盘山上高峰,</span></font>红旗漫卷西风。</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font color="#333333" face="Arial,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今日长缨在手,</span></font>何<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时缚住苍龙?</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如今苍龙早已缚住,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当年这明长城上可供5匹马并行,经过几百年来天灾人祸的洗礼,现在上面两个人相向还需擦肩。从心里祝愿:万里长城永不倒!</h3> <h3>这是明长城内的风光。公路(盐场堡307国道)上车来车往,公路边电线杆林立,一派祥和、繁忙的景象。</h3> <h3>这是明长城外的风光。蓝天白云倒映在沼泽中,远处隐隐可见村庄和公路。眼前的一切令人陶醉,幸福感满满,很难想像当初“金戈铁马,月黑风高,随风满地石乱走”是个什么样的景象。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h3> <h3>在蓝天下呼吸着古文化的气息,感受当年革命先烈的"战斗"热情,心中充满了对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敬仰。<br></h3> <h3>在359旅窑洞遗址和明长城遗址呆的时间不长,接着驱车前往当年359旅打盐旧址。</h3><h3>原盐是定边县传统的"老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皮毛和甘草),而原盐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部的盐场堡、白泥井、周台子等乡镇,共有大小盐湖14个,盐田总面积3400亩,预测储量6000万吨,已探明3292万吨,并形成每年产食盐10万吨的能力。<br></h3> <h3>我们今天去的地方就是盐场堡镇盐场。窑洞遗址离盐场不远,也就不到20分钟的路程。当路边的盐堆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知道盐场快到了,吃了一辈子盐,还从来没有见过盐就这么堆在大路边上。</h3> <h3>盐场堡的来历就是由于该地产盐设堡而得名。这里从汉朝开始历代都设有盐官,对食盐的生产、销售进行专门管理。抗日战争时期,三五九旅四支队1200多名指战员驻此打盐,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盐场也因此被世人铭记在心。</h3> <h3>一起来的榆林知青中有人曾在这个盐场工作过六年,他告诉我们,这里至今沿用的仍然是最原始的生产工艺,并详细讲述了盐的生产过程。我们目光所及的范围内没有看到生产工具,环顾四周,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工作的艰辛。</h3> <h3>这是个瞭望塔之类的建筑,登上亭子方圆几里的盐田都能看到。也没有人带着参观,大家都三人一伙五人一堆的自由活动。</h3> <h3>我们一路跟着会议的指挥车最早到达盐场,王桂平她们的大车还没有到,我和老伴儿乘着人少,先和这盐场的标志留了个影。</h3> <h3>网上是这样介绍定边盐湖群的:
如果说青海的茶卡盐湖是纯净的天空之境,那么定边的盐湖群就像是上帝打翻的调色板,满眼的彩色。<br></h3><h3><br></h3> <h3>但眼前的盐田和网上的描述似乎差距不小。后来我才知道,定边有苟池、花马池、滥泥池、莲花池、波罗池、敖包池等大小盐湖14个,盐田总面积98平方公里。在14个盐池中,花马池最为著名,我们今天到的盐田叫苟池。
苟池海拔高度为1300米,湖盆面积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距定边县城23公里。
<br></h3> <h3>苟池盐湖开采始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余年历史。1988年经陕西省煤田遥感公司对盐湖盐类储量进行普查,探明各类盐储量为723.90万吨,是定边盐湖群中最大的一个湖,同时也是定边长盐公司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苟池生产的原盐在历史上称为"青盐"。其特点是粒大、色青、茬硬、味咸。</h3><h3>这里虽然不像网上说的那样色彩斑斓,但站在瞭望亭上四下望去,天空是蓝的,远方是绿的,近处的盐田是红的,这也是一道不多见的风景,一样也很美丽,更何况,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盐池,可以说不虚此行。</h3> <h3>这是老伴儿在瞭望亭里的留影。我想近距离看看盐田,老伴儿开了大半天车,太累了,他留在瞭望亭里休息,我一人去了盐田。</h3> <h3>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红色的盐田一片连着一片,望不到边。盐田中倒映着天空,分不清是天连着水还是水接着天。眼前这块儿田已经快出盐了,红色的田野里散落着一堆一堆洁白的盐。这情这景,不到这里怎么能看到呢?</h3> <h3>看到这个画面我立刻想到一首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只是这里“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却没有“绿草苍苍,白雾茫茫”。</h3> <h3>“碧空万里,盐池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画面说不出的清新靓丽,让人不得不感叹,青春真美好!</h3> <h3>姑娘在盐池中不停的变化着姿态,盐池岸边咔嚓声一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我也拍摄了好几张。</h3> <h3>我爬上岸边高高的盐堆,忘情的潇洒了一回,谁也没说老太太不能这样不是?自娱自乐罢了。</h3> <h3>到处都是堆成小山的盐堆,远处散落着采盐的机器设备,但盐田里看不见工人劳作。或许是季节不对(据说秋季是休眠期),亦或许其他原因吧。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言而喻是比较艰苦的,<br></h3> <h3>王桂平忙完她的事(她有一帮同学需要招呼)来到我身边,这远离各自家乡的偶聚,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h3> <h3>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
夕阳是金色的河
</h3><h3><br></h3> <h3>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心儿像年轻的太阳
真诚也活泼</h3> <h3>你曾对我说</h3><h3>相逢是首歌
分别是明天的路
思念是生命的火</h3><h3><br></h3><h3></h3> <h3>相逢是首歌</h3><h3>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h3><h3>坚定也执着</h3> <h3>"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一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h3><h3>这是现代诗人流沙河的诗,诗中巧妙而传神地描绘出了人们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也正是王桂平和我此时此刻心情的写照。</h3> <h3>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br></h3> <h3>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br></h3> <h3>在离开盐池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因为这次分别之后再见不知要待何时。我本想晚上的时候和王桂平一起跟远在郑州的同学们视频聊天,但王桂平她们晚上有活动,只好作罢。</h3> <h3>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有缘相识,有幸相知。<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无法改变我们的同学情。</span><br></h3> <h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在青春年少时我遇到了你,便有了这次不远千里的重逢。<br></h3> <h3>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泉眼,在方圆说不清多大范围内的地下水都是盐水的时候,从这个泉眼里冒出的水却不咸,她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人们称他额吉泉。</h3> <h3>前蜀·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h3><h3>相聚时总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不知不觉间到了返程的时候,我俩在盐田的标志前留下这个永久的纪念。<br></h3> <h3>车启动的时候还不到5点,时间还早,我们特意放慢车速,稍稍的浏览了一下周围的田园风光。因为来的时候不知道路,一直紧跟着会议上的指挥车,一点也不敢懈怠,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h3> <h3>大自然的神奇有时候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一边是茫茫盐田,一边牛羊成群,庄家茂盛。眼下已入秋,路边的玉米已进入成熟期,玉米穗大颗粒饱满,今年一定是个好年景。</h3> <h3>这里的群众原本祖辈都以打盐为生,过去很少种植粮食,如今是粮、盐、牧并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部分盐田禁止打盐和一些盐田改硝田,大部分剩余劳力自谋出路,跻身运输、经商等服务性行列。盐场堡乡聚居着来自全国十三省区的居民,他们互敬互爱、长期和睦相处,用辛勤的汗水共同改造着盐场堡的面貌。</h3><h3><br></h3> <h3>这一片泛白的花就是荞麦花,进入定边以来,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东一片、西一片的点缀在田间。王桂平说明天会议安排是游览红色荞麦花海,我想像不出这红色荞麦花海会是什么样,心里充满了期待。</h3> <h3>踏着夕阳归去。这是条县级公路——王杨线,正在翻修当中,部分路段路况很差。如果不是大车司机师傅的驾驶水平高,恐怕今日的行程就会搁浅,好在是有惊无险。</h3> <h3>在定边与老同学相聚,无疑是我和老伴儿生日之旅行程中的一段佳话。这次相聚给我们的旅程增添了温度,增加了色彩,回到宾馆很长时间,下午与桂平在一起的一幕幕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非常期待明日在荞麦花海与王桂平携手畅游,可实在是造物主捉弄人,一次美丽的迷失,让我们失去了花海相聚的机会,不过我想,机会还会有的。人生何处不相逢,期待下次在郑州相聚。</h3><h3>最后附上唐诗一首</h3><h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br></h3><h3>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