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

月笼纱

<h3>都说见过25种老物件中的五种,就说明你老了,可这25种我几乎全见过,而且下面这些还记忆深刻,莫非我真的老了?<br></h3> <h3><br></h3><h3>这张图片中的是辘轳和井。在我们小时候,农村是没有自来水的,吃水都要到井里去打,辘轳上一根粗壮的绳子,在绳子的末端有一个钩子用来挂水桶。小时候看大人站在水井边打水,一圈圈把绳子和水桶放下去,等水桶挨着水了,再抓住绳子来回晃几下,让水桶侧过,从而把水灌满,再一圈一圈地绞上来,感觉特别好玩,但由于胆小从未踏近过井边。</h3><h3>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在学校值日,跟同学到附近一口井里打水。因为我上学早,在班里年龄最小,人又瘦弱,所以每次都是别人打好了,我只负责抬。一次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我说我想尝试着往下放一放水桶,同学同意了,我兴奋地抓着辘轳杆往下放,谁知辘轳越转越快,我力气小,抓不住了,就撒手了,水桶带着辘轳飞快地奔向井底,同学拉开吓傻的我,抓住了辘轳杆不过很遗憾水桶还是掉到井里了,我们还是找人帮忙给捞上来的。那是我唯一的一次摸这东西。</h3> <h3>这种东西叫扁担。打完水,就要用它把水担回家。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也经常见别人挑着一担水,走路一颤一颤的,好像在跳舞,随着颤动扁担还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像一首动听的歌。可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在农村,孩子们早早就开始做家务,个子矮小的,担不起来,就把扁担两头的铁链子在扁担头上绕几圈,担不了整桶就担半桶。</h3><h3>我上高中时,一次需要往地里送点水,我晃晃悠悠地提着一桶水往地里走,邻居大婶看见了,给我一根扁担,一个水桶,让我分成两个半桶挑到地里,我觉得应该没问题。把扁担放到肩上,还好,我站起来了。可一走路,我发现扁担就像钟摆一样在我肩上来回摆动,我使劲抓着扁担,身子随着扁担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走着蛇步,像喝醉了似的。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婶无意中抬头看见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还大声地喊:“唉幺哎,快看啊,银环来了!”(豫剧《朝阳沟》里的女主角,城里人到农村,不会干活。)她这一嗓子,喊得我的脸唰得就红到了耳朵根上,我扔下扁担,把俩水桶里的水倒一块,提起来,使劲快地走了,好尴尬啊!</h3> <h3>水缸,也叫瓮。过去盛水,盛粮食都用它。儿时我们家用它盛水,那时候没有冰箱,到了夏天,妈妈买来西瓜、黄瓜、脆瓜等水果都先洗净了放水缸里,泡上几个小时,捞出来再吃时,那些瓜果变得格外清凉好吃。用这种办法还可以用来保鲜。</h3> <h3>碾子。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每到年关这里会特别忙,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米面。每天这里都会聚集好多的人,带着一袋袋粮食,排着好长的队,人们相互帮忙的,相互逗乐的,非常热闹。每每看到这种情景,就感觉可以嗅到年的味道了。</h3> <h3>风箱。有个歇后语叫: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说的就在这种东西。小时候家里也有过,每年过年过会时,用大锅炸豆腐,煮饺子,熬大锅菜时都用用到它。所以它几乎可以作为美食、节日的代名词了。</h3> 针线簸箩。里面放着各种针线、剪刀、尺子顶针等杂物。<h3><br></h3> 顶针。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把针顶过去的工具,一般套在右手中指的第一关节处,做针线活的必备物品。<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鞋样。过去我们穿的鞋子都是妈妈做的,没有尺码,只要把脚放在纸上比一比,妈妈就呢刻出大小合适的鞋样。一针一线纳出的千层底,再把做好的鞋面缝上去就齐活儿了。话说着虽然简单,但做起来挺繁琐的。要不那会儿有一首歌里唱道:新鞋子还没有做好,旧鞋子已经不穿了……虽然做起来很辛苦,但逢年过节或者串亲戚时,总要每人穿一双新鞋子的。各色的鞋面,雪白的鞋底,穿在脚上边走边低头看鞋,生怕沾上泥土了。</span><br></h3> <h3>簸箕。这是比较原始的簸箕,看到它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簸箕”俩字是竹子头了。过去收的粮食都是在麦场了打的,难免会有土、皮等杂物,这些杂物要捡出来时就会用到它,可以借助风力把杂质吹出来,可以簸出来。看大人们簸簸箕也是一种享受。那粮食上下颠簸几下,那些皮子、碎秸秆就跑到了上面,而那些碎粮食粒、小坷垃、土等就跑到了前面,这时,只要把上面的抓出来,前面的抖出去就可以了 ,非常神奇。</h3> <h3>搓板。过去没有洗衣机,人们洗衣服都用手搓,搓板能大大减轻手的劳动强度,而且能洗得更干净。和它配套的有一种“光明”牌肥皂,把衣服上打满肥皂 ,在搓板上一搓,满盆子的肥皂泡。儿时的我,常常蹲在旁边,时不时的捧起一堆泡沫,当泡泡把它吹跑。</h3> <h3>马灯,有的地方叫气死风。因为有个玻璃罩,任你东南西北风怎么刮也吹不灭,所以叫气死风。在过去走夜路时常常提着照明用。</h3> <h3>煤油灯。过去室内的照明工具。燃料是煤油,一点着,那黑烟腾腾往上冒,玻璃罩子常常会被熏黑,所以,要经常擦拭。图片上的煤油灯还算是高级的呢,更简陋的用一玻璃甁上放一铁片,中间打一个眼,塞上灯芯,一个自造的煤油灯就成了,不过没有玻璃罩,光线也会比那种暗淡的多。过去的日子苦,老百姓能省的就要省呢。</h3> <h3>篦子。在过去,每个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日子又艰苦,卫生条件特别差,小女孩头上经常会生虱子,大人就用篦子给孩子梳头,它比梳子的齿密集很多,所以,一篦子下来,总会有大大小小的虱子落网。</h3> <h3>收音机。记得小时候那也是家里的大件,每天傍晚那里都会讲评书,如《杨家将》,一到时间,大人小孩到守在收音机旁认真的收听,从不间断。</h3> <h3>压水井。这东西在我们眼里已经不算是古董了。在村子里刚安上自来水的时候,是把水放到一座水塔里,由它把水压送到各家各户而且每天只放一次水,不像现在24小时都有水。由于压力不够,地势高的家庭都吃不到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个水井,自来水管常处于开放状态,随便你什么时候放水也不会错过了。由于水储藏在地下,所以还会冬暖夏凉。</h3> <h3>儿时的记忆如同满天的繁星般璀璨,如美酒般醇香,让人欲罢不能,莫非自己真的老了?还是从来没有长大过呢?</h3>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 月笼纱</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网络 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