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山游记》

诗茗

<h3><b><font color="#808080">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一行乘坐三小时的大巴直至山脚下换乘七人座,沿着蜿蜒崎岖的小路盘旋而上,一小时后终于到了诸暨盛产香榧子的村落。想象中,有山之处必有水。此处唯一令人遗憾之处,却很少见水,一次散步时,听到了溪水潺潺,循声而去,总算看到了一条小溪,宽度不足两尺,水深不到二十公分,猛一抬头,溪旁一块石碑,赫然刻着几个大字“三滴水”看之哑然失笑,名副其实也。</span></font></b></h3> <h1><b><font color="#808080">  在此村落里有一颗据称出自东汉距今一千八百年的数人难以合抱的银杏树,地上散落了好多果实,出于敬畏,我们没有留下影像资料。</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我们的住处近乎于山顶,一眼望去,山连山,到处都是香榧树,有些树龄已逾千年。最小的据称树龄也有五、六百年了。我们前去此处恰逢香榧采摘季节,香榧树最低也有十几米高,我初时猜想如何爬到哪么高的地方采摘,看了他们的梯子,才感觉到老祖宗真的好聪明,用一根粗竹杆两边钉上木条,被挺形象的称之为“蜈蚣梯”这梯子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树枝繁茂之中随意靠上树干。然后沿梯而上。当然啦,由于竹杆有弹性,所以爬梯时,一阵阵的“嘎嘎”作响,旁者听之,胆战心惊。据说,每年采摘过程中,都会有果农从树上不慎跌下…。</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初次见到树上的香榧子时,大感疑惑,并非如我们在市场上所见之物,它是一种果实,经过采摘、存放、腐烂、剩下一个个核,再经过一系列加工,最后才成为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香榧子,据称采摘下的果实五斤,经一系列的过程后,上市只有一斤。一般的一棵树上可以采摘一百余斤,成品后也只有二十余斤,够呛!</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我们住的农家男主人今年六十六岁,略胖的女主人也逾六旬,看他俩如猿猴般矫健的爬树身姿,甚是惊叹,询问其子女,会爬树否,答日:不会,不让我们爬。再问:你父母再老了,咋办,答曰:雇人,看着树上俩位笑呵呵的老人,我默然低首、无语…,叹之:“当今天下为人父母者莫不如此”</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每一棵树上积聚了三代香榧子,何谓三代,即:当年采摘已成熟的果实,第二代为明年之物,第三代后年成熟,所以采摘之时,须得小心,最难之处,在树梢末端之处也不能随意晃动,否则明后年的果籽不慎掉下影响收入。果农往往采摘此处特别危险……!</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 由此联想,世上事事何不如此,不经风雨,何来彩虹,不经努力,何来果实。</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住山里,似乎特别会醒,像我这种懒虫竟也如此,凌晨五点左右已无睡意,打开窗户,一阵阵沁心的空气扑鼻而来,仰首浩瀚天空,被一抹深灰色笼罩着,眺望前方山坳处,把指南针对了一下,恰是东方,赶紧架起相机,泡壶浓茶,静候日出时的璀璨时刻…。</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当天空由一抹深灰渐渐变成深蓝、由橙色变成火红,当一缕缕的星芒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直至霞光万道,这一过程煞是壮观…。由于我所处位置地理尚不理想,所以看不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最初景象,遗憾!</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我们一行十七人,其中八人天天麻将打的昏天黑地,在返程途中,问之:回家和家属说在何处啊,八人竟然异口同声“麻将山庄……”全车人均为之蹶倒!</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