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这段岁月

~兰馨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九七七年,结束了十年动乱,打倒了四人帮。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终于恢复了。一个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千百万人生的转折点来到了!我们这一批老三届,有幸迎来了新生的机遇,有幸走进了高考的殿堂,有幸踏进了大学的校门。</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回忆那时高考的情景,終生难忘。那是1977年的12月15日,一个夹雨夹雪的寒冷天。我们三个女考生结伴步行,从汤家河翠坨村步行到汤家河高中考点,二十来里路,且中途要过一条河。河上的小木桥颤颤巍巍,又窄又滑。我们三个人都是爬过去的。如果不是有强大的信念做支撑,我是决不敢过的。当时的困难一言难尽 ,可考试的结果令人欣慰。我如愿以偿的被录取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那时的我已是三十多岁孩子妈妈。上不了本科。只能在家乡附近的师范读专科。但对我来说已经是求之不得了。毕竟圆了我的大学梦。将改变我的人生轨迹。</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九七八年的阳春四月,我辞别了社办高中的同事,辞别了我的父母和丈夫,丟下了两个儿子,欣然踏上了去滦师的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到了学校才知道。我们全是来自唐山地区各县的大龄学员。乐亭,滦县,昌黎,遵化,撫宁,迁安,迁西,........全班一共四十四名同学。</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是在数学班。</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从乐亭县一同去的还有:母应时,王志民,李克田,郝增,曾凡广, 谭中再。其中,我和母应时,王志民都是乐亭一中的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曾凡广,谭中再分别是高一,高二年级的,郝增,李克田是唐山一中的六六届毕业生。</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当时麦港社办高中的同事欢送我的照片。</span></h1> <h1><font color="#39b54a">这是入学前的全家合影。也是最幸福的时刻。</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当时全家的经济来源,全落在我的丈夫李志平的身上。他是一名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三十二元八角。要养活两个孩子,貼补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的上班,从来不耽误班。工厂有加班的,第一个就是他。<br>他的日子过的很节约,经常是在宿舍的地炉子上熬一大勺杂交高梁米粥,分成三顿吃。食堂里的馒头打回家 ,给俩个孩子吃。</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在学校里,最难过的是想孩子这一关。<br>到了晚上,只要有一个人提起孩子,全宿舍的人都被感染。<br>有一次,滦县的高素云同学把她的一双儿女带到了学校,我马上止不住泪水。其它同学一下全被传染,都哭了起来。弄得高素云很尴尬,以后再也没有带孩子来学校。<br>我的俩个儿子都留给了我的母亲照看((因为没有公婆)加上我哥哥家的,看三个孩子的重任,其艰难可想而知。<br>很庆幸的是,俩个儿子都懂事。大儿子爱武八虚岁,上一年级。弟弟五岁。<br>忘不了一个小故事。一天,爱武正在上课,忽听学校外面有弟弟的哭声。他立刻站起来,老师问怎么回事,他哭着说,我弟弟在外面哭,有人欺负他了。老师事后告诉我的母亲,还夸奖儿子真懂事。</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难以忘怀的是,在学校的日子也很艰苦。虽然享受母月12元的补贴(每天四角钱的伙食费),却还是拼命节省。有窝头不吃饅头,其实一个饅头与窝头只差一分钱。省下几元钱留做回家的路费和给孩子买点饼干吃。<br>每次回家也是千方百计搭车,省下单程1.1元的路费。有一次返校,车票都买了,就要上车了。恰好公安局的一辆偏三轮摩托路过,司机与李志平认识。我和母应时宁可颠簸一路,弄得满身灰尘,也退了票,只为省下退票后的0.9元钱。<br>这种事岂止我一个人,王志民就经常骑自行车往返于滦乐之间。<br>这不得不说,那时的社会风气好哇,在公路上一朝手,司机一看是学生,就停下来顺路带着你了。<br>我们班一共十五名女生,这是合影留念。(其中卢爱敏因病缺席)</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照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名如下:<br>张守兰 佟淑兰 张雅宾 胡瑞琴 母应时<br>  姚付琴 梁淑青 白万霞 谢翠梅<br>张秀芬 李英文 孙凤琴 万友珍 高素云</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我们班的老大姐,梁淑青,是后补学员。班里唯一的共产党员。这是她一家的合影。</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孙风琴同学,来自遵化县。可惜那是保留的照片太少了。</span></p> <h1><font color="#39b54a">在学校一年半,我们努力学习。争分夺秒,拼名积累知识。从来不轻易请假。星期天有事请假回家,礼拜一早晨上课前必须赶回学校。</font></h1><h1><font color="#39b54a">有一次,我儿子爱武得了肝炎,在乐亭住院。我不得不请假回来 一天。为了赶上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在医院还抽空看书。</font></h1><h1></h1><h1><font color="#39b54a">毕业前夕,多方搜索资料,以备回家工作时用。</font></h1><h1><font color="#39b54a">七九年的署假我们就提前离校了。下半年在老家实习。<br>这是我们的毕业合影。</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h1><h1><font color="#39b54a">不幸的是,就在回家的那天,因天下大雨,姚付琴的老公在接她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了。对她来说,一年半的辛苦换来了后半生的孤独。</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这是八零年我们一家的合影。俩个儿子也大了些,我和老公明显都瘦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这一段历史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写。<br>不仅我要铭记,也希望后代了解。</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后记:2022.7.9美篇重发,又有不少读者关注。对当时考试的情况做了回忆真情重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特别感谢“蓝天白云”同学发来了收藏的河北考生的准考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谢谢分享!</span></p>